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附1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4例,B超检查15例,CT检查14例,小肠造影3例。结呆:15例GIST中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1例。术中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GIST术前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18F—FDGPET/CT显像特点及其相应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ET/CT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总结病灶特点,并与既往PET/CT报告及病理报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8例间质瘤,原发瘤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10例,3例良性病变PET显像均为阴性表现,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15例均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核素异常浓聚灶.CT表现3例良性间质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肿块影,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不一,多数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区,部分病灶内可见出血,少部分病灶内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病例可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少数病例定位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不明确。结论PET/CT在对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鉴别间质瘤良、恶性,且一次扫描可判断肿瘤有无转移,但对于间质瘤恶性程度分级上还有一定困难,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浙一医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平均年龄54.5岁,男16例,女7例,均发生于胃部.病理诊断示:交界性4例,良性2例,恶性4例.其中6例行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5例,SMA,S-100(-)6例.10例均行胃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需要内窥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质瘤的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年来确诊的59例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结论 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细胞肿瘤,应与平滑肌肿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相区别,正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收治的36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4例,死亡4例。结论: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樊晓龙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85-388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6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肿块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少数可见出血。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实质部分中到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收治的27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0例,死亡3例.结论 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正确地诊断及合理地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年间收治的小肠间质瘤52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瘤3例,平滑肌瘤28例,平滑肌肉瘤19例,神经鞘瘤2例.低度恶性8例,中度恶性5例,重度恶性8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26.9%.结论小肠间质瘤是1种具有恶变倾向的肿瘤,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合免疫组化病理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何绮微  徐波 《广州医药》2010,41(3):40-4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多层螺旋CT及小肠镜资料。结果术前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4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14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8例;2例行小肠镜检查,未能检出病变。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9例。结论SISTs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小肠镜检查成功率低,且应用不普及。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特征性,多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 通过1例胃恶性间质肿瘤患者的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该病例手术标本作镜检和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胃恶性间质肿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诊断标准主要为瘤体大、细胞密度高及核分裂>5/50HPE;病理上需与平滑肌、神经来源的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通过1例胃恶性间质肿瘤患者的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该病例手术标本作镜检和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胃恶性间质肿瘤.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诊断标准主要为瘤体大、细胞密度高及核分裂5/50HPF;病理上需与平滑肌、神经来源的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15.
丁合云 《中外医疗》2010,29(19):164-165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00~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病变发生于胃部的98例,空肠部12例,回肠部和结肠部各14例。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良性病变的56例,低度恶性病变的13例,恶性病变的29例。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的肿物,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认多为良性肿瘤;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模糊的肿物,经手术病例检查确认多为恶性肿瘤。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31例手术治疗的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2.3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临床常以消化道出血、疼痛多见.消化内镜、B超、CT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34、CD117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GIST病人术前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明确诊断较困难,CT检查因其具有分辨力高、组织对比好的优势,对间质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放、化疗的效果难以肯定,靶向治疗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旨在分析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接收的患胃肠道间质瘤的60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CT影像学检查共有55例患者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1.67%。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直径5cm以上、发生于肠道、边缘模糊或分叶、密度不均、侵犯周围结构及合并转移率与良性患者显著更高(P0.05)。结论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检查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经CT检查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对5例胃肠道间质性肿瘤进行影像学诊断,3例行胃肠造影,1例行小肠造影,1例行CT超声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胃贲门、胃体上部、胃底后壁、空肠、回肠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性肿瘤。2例免疫组化S-100(+)、Vim( )、Des(+)。1例CD34(+),PCNA(-),p53(-)。结论:常规X线检查对照内窥镜检查为发现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对胃肠道外侵犯的肿瘤选择应用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_(117)表达29例(93.5%),CD_(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