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功能异常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72例肝功能损害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常见病因依次为病毒感染(50.6%)、细菌感染(26.2%)、支原体感染(4.7%)、药物损害(16.8%)、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1.7%)等;②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大多不明显,少部分有恶心、厌食、腹胀、呕吐、腹泻、肝脏肿大、腹水、黄疸、出血等表现;③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异常(41~100U/L)(65%)为主,可伴有心肌酶升高、肾功能异常、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④治疗效果:感染及药物损害导致的肝功能损害给予抗感染、保肝等药物治疗1~6个月,96%可恢复正常。结论感染和药物是引起婴幼儿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和合理用药可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30例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肌电图(EMG)检测。结果①30例GBS患者均以周围神经脱髓鞘为主要特点,运动神经异常率84.8%,感觉神经异常率42.4%;②有86.8%的F波出现异常,表现为出现率低,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③肌电图检查有68.0%的肌肉有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出现自发电位,募集反应呈单纯相。结论 GBS患者运动神经损害较感觉神经损害重,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的CT表现及其所致肝功能损害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AP患者CT表现及肝功能等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9例中,CT表现属A级合并肝功能异常5例(6.3%);B级合并肝功能异常13例(17.0%);C级合并肝功能异常18例(22.8%);D级+E级的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23例(30.0%)。结论胰腺CT表现分级越严重,出现肝功能损害异常的比例越高,肝功能损害的程度相对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以四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的GBS患者临床电生理资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肌电图。结果 36例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40.2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60.42%;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MCV异常率分别为50.00%、53.53%、66.86%及72.22%;F波潜伏期延长21例,四肢肌肉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结论 GBS患者运动神经损害较感觉神经损害重,下肢较上肢明显;肌电图检查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可合并多器官的损害,其中在临床上肝功损害亦较多见,但文献报道尚少。其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活性升高和或总胆红素(TBIL)升高,主要由肝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引起。但其损害多属可逆性,通过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抗甲状腺药物(ATD)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肝损害)24例和试验组(ATD致肝损害)19例。比较2组患者的肝损害临床表现、肝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及转归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出现肝损害临床表现分别为10.53%(2例/19例)和16.67%(4例/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比例分别为94.74%和100.00%,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比例分别为94.74%和91.67%。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ALT分别为121.00和89.00 U·L-1,AST分别为78.00和60.50 U·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肝损害和ATD致肝损害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诊断依赖于肝功能监测,ALT和AST是敏感指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肝损害比ATD致肝损害生化异常更轻。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心脏不停跳,可避免全身炎性反应、凝血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不同程度的终末器官损害等体外循环(CPB)存在一系列有害作用[1],且  相似文献   

8.
王延峰  孙长虹  苏彦果 《河北医药》2008,30(7):1088-1088
多种神经病综合征(POEM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伴有神经、内分泌、消化、血液、皮肤、肾脏等多脏器损害的病症.其首发症状和病程不同时期的表现复杂、易误诊.将误诊的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伴肾功能损害时与血清CL-IV的关系。选择肾功能异常(17例)和肾功能正常(28例)的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炎肝硬化患者为检测对象。结果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炎肝硬化的CL-V呈递增趋势,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肾功能异常组CL-V值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SCR、BUN值亦如此(P<0.01)。提示血清CL-V变化与肾功能损害、疾病活动状态相关,可作为监测慢性肝病合并肾功能损害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128例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以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与心脏仪器检查结果为依据将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作为研究组(68例),未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60例)。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高热、腹泻、呕吐、心电图异常、酸中毒等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影响因素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高热、腹泻、呕吐、心电图异常、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5.65、47.45、45.05、9.64、15.20、17.77, P<0.05);两组患儿性别、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保护因素,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酸中毒、呕吐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1岁,同时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呕吐等症状的患儿,应及时通过相应的检查明确患儿有无合并心肌损害,在病情确诊后尽快进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皮肌炎(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系统损害的情况。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7—2010年71例皮肌炎住院患者的首发表现、临床特征、重要脏器受累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1例DM患者,男性19例,女性5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0±18)岁,急性、亚急性、慢性发病患者分别为11例(16%)、31例(44%)、29例(41%),首发表现出现皮疹、肌无力、皮疹和肌无力同时发生、发热、关节肿/痛分别为41例(58%)、5例(7%)、7例(10%)、24例(34%)、20例(28%)。皮肤表现出现眶周紫红色水肿斑、Gottron征、V字征、披肩征分别为26例(37%)、22例(31%)、21例(30%)、13例(18%);53例(75%)四肢近端肌力减弱;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高于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2%和72%;肌电图检查68例,56例(82%)肌源性损害。肺间质病变、心脏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分别为18例(25%)、30例(42%)、13例(18%)和8例(11%),发生肿瘤患者4例。抗核抗体的阳性率为21.1%。所有患者均使用了激素治疗,68例使用了免疫抑制剂治疗,好转65例(92%),恶化6例(9%),其中3例自动出院,死亡3例,死亡原因: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皮肌炎是系统性疾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警惕皮肌炎患者的系统损害及肿瘤的发生,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40例糖尿病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与神经传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对糖尿病早期小纤维神经损害的评价作用,并分析糖尿病患者CHEP和神经传导特点.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40例,根据有无大纤维神经损害分为2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前臂、手背、小腿CHEP测定;并测定糖尿病组上下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大纤维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的糖尿病患者前臂、手背、小腿刺激Cz记录的N-P波波幅减低(P<0.05或P<0.01),小腿刺激N波潜伏期延长(P<0.05).2组糖尿病患者CHEP下肢-上肢波幅比较对照组减低(P<0.05),神经传导显示下肢神经异常的比例高于上肢(P<0.05),同时上肢感觉神经传导波幅异常较传导速度异常表现明显(P<0.05).结论:CHEP提示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可仪累及小纤维神经;CHEP为糖尿病小纤维神经损害提供了新的客观定量方法;糖尿病神经病变不同纤维受损均具有长度依赖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孙斌 《首都医药》2004,11(20):10-12
POEMS综合征尚无恰当的中文译名。它是病因未明的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伴有神经、内分泌、血液、消化、皮肤、肾脏等多系统损害的病症。英国CrowRS(1956)首先报道本病,日本的首例报告是Fukase(1968)。美国加州大学Bard-wickPA等(1980)总结报道39例,将其主要表现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脏器肿大(Organomegaly)、内分泌病(Endo-erinopathy)、M蛋白(M-protein)和皮肤改变(Skinchanges)作了归纳,并集临床主要表现的英文首字母,称为POEMS综合征。日本Nakan-ishi等(1984)对资料完整的102例患者作了详细分析,称为Crow-Fukase…  相似文献   

14.
<正>颞颌关节(TMJ)内紊乱(ID)是以关节盘与髁状突、关节结节和关节凹之间相互位置异常及结构损害为特征的病患,发病机制主要为关节盘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移位[1],影响关节光滑运动[2],引起关节内局部的机械运动障碍。多数学者认为,颞颌关节内紊乱常表现为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DR)或不  相似文献   

15.
<正>多发性骨髓瘤(MM)是由于单克隆的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血清中出现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产生溶骨性损害的恶性肿瘤[1]。临床表现为骨质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等。MM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约70%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是一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肝脏病理损害和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细胞免疫损伤以及自身抗体参与的体液免疫损伤是AILD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AILD主要包括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以及以胆系损害为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此外,部分AILD患者同时具有其中两种疾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临床上称之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相似文献   

17.
范铭 《中国药房》2015,(5):631-633
目的:探索喹诺酮类抗菌药(QNs)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以供临床借鉴。方法:以"喹诺酮""沙星"为题名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1998-2013年有关QNs引起ADR的文献资料,筛选并收集相关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过敏史、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检索,符合筛选标准的QNs致ADR病例共1 161例。QNs致ADR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较多(30.66%);主要涉及品种为左氧氟沙星(28.60%)、环丙沙星(18.35%)和氧氟沙星(13.61%)等;静脉滴注(83.55%)是主要给药方式;临床多表现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分别为25.06%、24.81%、12.92%;过敏性休克(242例)、精神异常(120例)、癫痫(68例)、血糖异常(67例)等是主要临床表现形式;发生时间则尤其应注意用药后30 min内(33.85%)。24.63%的病例在对症处理30 min内好转或痊愈。有17例死亡(1.46%)。结论:临床应警惕QNs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CGB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6例CG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以对称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脑脊液异常5例、正常1例,肌电图呈现神经元损害,运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均提示有脱髓鞘损害。结论CGBS病情迁延、隐匿,表现复杂,易被误诊;临床症状、脑脊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临床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9月确诊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NS患者82 例,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观察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及尿RBP、α1-MG、NAG水平均不同(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重的患者尿RBP、α1-MG、NAG明显增高(P<0.05).结论: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密切相关,肾小管功能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有无损害,将患者分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组(A组)和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B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①甲亢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1.6%;②甲亢性肝损伤与甲亢病程、年龄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无关(P>0.05);③甲亢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三碘甲腺原酸氨(TT3)、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酸氨(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明显高于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而促甲状腺素(TSH)两组则相差不大(P>0.05);④甲亢性肝损害最常见的异常肝功能指标是碱性磷酸酶(ALP)。结论甲亢较易引起肝损伤,ALP是肝功能最常见的异常指标,甲亢性肝损伤与甲亢患者的年龄、病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