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汪燕  陈武雄 《现代康复》2000,4(10):1478-1479
目的观察儿童神经损伤后采用康复治疗的肌电变化。方法康复治疗采用理疗,穴位水针注射,神经促通手法,传统按摩和功能锻炼的综合手段。每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做肌电图检查,观察3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儿共观察155块肌肉的肌电变化: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波幅,相数,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型,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前后效果,差异有显性,P<0.005。结论综合康复对儿童神经损伤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以及矫形支具(踝托)等方法对16例臀部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患儿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功能情况及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变化。结果治疗16例中,痊愈2例,显效14例,所有患儿患肢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针灸等综合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显著,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以及矫形支具(踝托)等方法对16例臀部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患儿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功能情况及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变化。结果 治疗16例中,痊愈2例,显效14例,所有患儿患肢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针灸等综合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显,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江澜 《中国康复》2010,25(4):288-289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变化。方法:选取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等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共计95例,均给予红外线、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康复训练等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前后均进行肌电图检测,评定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95例患者肌电图检测阳性率100%;平均治疗(2.5±0.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部位自发神经电位、插入延长电位、随意运动动作电位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根据肌电图确定外周神经损伤部位、类型及损伤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损伤部位的神经电生理,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肌电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比较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前后的肌电变化。方法:4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超短波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做肌电图检查,共观察140块肌肉的肌电变化: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波幅,相数,运动单位电位的募集型,传导潜伏期值等变化对比。结果:治疗前后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超短波治疗后肌电变化结果显示明显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6.
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21)对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由创伤等原因引起神经损伤36例46根神经根据接受门诊治疗前后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B组接受弥可保治疗,疗程两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及波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作为周围神经神经损伤保守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21)对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由创伤等原因引起神经损伤36例46根神经根据接受门诊治疗前后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B组接受弥可保治疗,疗程两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及波幅对比均有显性差异。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作为周围神经神经损伤保守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关于电刺激对神经再生恢复的促进作用仍需要探讨.目的比较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促进不同部位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与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电理室和骨科.对象1999-10/2003-06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选择经临床诊断和肌电图证实的78例周围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方法对入选78例周围神经不全损伤患者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②神经传导速度变化.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8例臂丛神经、坐骨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53例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18例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率91%(71/78).治疗后失神经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9.
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部分相关肌群的电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部分相关肌群的电生理变化。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法前后的肌电图检查,对腓肠肌内、外侧头,腓骨长肌,胫骨前肌作最大收缩时的运动电位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推拿治疗后比治疗前腓肠肌内、外侧头,腓骨长肌作最大收缩时的运动电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前肌的运动电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操作有康复作用,从部分相关肌群的功能恢复来扒断正骨推拿对腰椎关突出症作用机制为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软组织炎症和粘连,并使椎间盘发生位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汶川地震伤员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医疗康复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2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包括运动疗法、针刺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及作业治疗(感觉训练、矫形器的佩戴为主)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30次后,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及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恢复等级评定、上肢功能活动的评定及电诊断检查评价疗效,同时记录合并损伤情况。结果治疗后24例BMRC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及感觉功能恢复等级评价的疗效优良率为41.66%;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评定治疗前后疗效有效率87.50%。合并损伤越多,恢复越差。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汶川地震伤员周围神经损伤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查2008年汶川地震后9个月什邡市6个重灾镇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并调查这些患者接受康复指导与治疗的情况。方法:调查的什邡市六个重灾镇包括蓥华、红白、师古、八角、湔底和洛水。采用三级筛查方法:第一级,村医将所有在地震中受伤患者的名字列表;第二级,镇医对所有受伤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挑选出可疑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第三级,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专家对经过两次筛查的患者进行再次体格检查,初步确定周围神经损伤的人群并定位损伤的神经。在进行第三级筛查的同时,对筛查的对象进行康复医疗状况的问卷调查。最后,对三级筛查出的可疑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确定肌电图表现出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结果:共有372例进入了第三级筛查。经过三级筛查后,140例存在疑似周围神经损伤,其中,31例(22%)存在疑似运动神经损伤,26例(19%)存在疑似感觉神经损伤,83例(59%)存在疑似混合神经损伤。对于所有疑似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仅42例(30%)接受过康复指导或治疗。105例进行了肌电图检查,48例存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异常肌电图表现。另外,进入第三级筛查的患者中123例存在疼痛,16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测低于正常。结论:地震后9个月仍有许多存在周围神经损伤或疼痛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康复指导或治疗。在重大灾难的救援中,需要关注潜在的周围神经损伤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上肢周围神经完全损伤术后的患者60例,等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做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EMG)检查.结果 治疗后3、6个月时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是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磊  王心刚  李旭芬 《中国康复》2001,16(3):143-144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差别。方法 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卧床休息、腰围保护,神经阻滞,牵引及运动疗法等系统康复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患肢肌电图检查,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 31例患者治疗4周后患肢胫神经,腓总神经F波的出现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胫神经H反射弱化及消失的百分比显著降低。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治疗后,肌电图反映其近段神经根的传导功能改善,而神经根受损所引起的其他电生理改变并未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而消失。  相似文献   

14.
李庆博  胡继红  刘华  祁芳  韩行普 《中国康复》2021,36(11):661-664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治疗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部分参考依据。方法: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患儿22例,随机分为肌贴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肌贴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并全程接受肌内效贴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测试臂丛功能综合评价、粗大运动功能测试A区(GMFM-A)评分以及神经肌电图检测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值。结果:2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测试结果均优于治疗前测试结果(P<0.05)。治疗3个月后,肌贴组患儿臂丛功能综合评价、GMFM-A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肌贴组的肌电图检查显示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对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上肢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平面恢复,排尿功能及ADL等的影响,为脊髓康复程序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脊髓损伤患者32例,损伤水平颈段11例,胸段9例,腰段12例.发病后距康复治疗时间为1~10个月,平均(4.8±3.6)个月,康复治疗持续时间为58~90d.采取运动功能训练,ADL训练,理疗,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运动平面总积分,感觉平面总积分,排尿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的评定.结果32例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运动平面总积分(55.88±16.48),感觉平面总积分(68.09±17.63),排尿功能分级(2.03±1.57)及Barthel指数(67.81±20.54),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经康复治疗后,运动平面总积分,感觉平面总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排尿功能分级改变不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有一定恢复的潜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恢复潜力较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排尿功能分级康复治疗前后变化不大,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ADL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康复法治疗3~6岁脑瘫患儿中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3~6岁脑瘫惠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属意愿等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组给予两组患儿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及Bobath康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Bobath康复法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其中使用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对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5.12%(3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90%(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86,P=0.026<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大脑中动脉均值流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法康复训练能有效增加脑瘫患儿脑部血液的供应量,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术中电刺激、生物蛋白胶、术后分米波辐射的综合措施治疗周围神经完全性损伤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82例周围神经完全性损伤患者均行神经缝合修复术,随机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行术中电刺激、应用生物蛋白胶、术后分米波辐射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甲钴胺。观察两组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电生理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5.37%,治愈率为56.10%;对照组有效率为65.85%,治愈率为34.15%。两组比较均为P<0.05。术后12个月,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2.68%,治愈率为70.73%;对照组有效率为75.61%,治愈率为48.78%。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均为P<0.05,两组间再生电位、运动电位、MCV及SC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再生电位、运动电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MCV、SC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措施治疗周围神经完全性损伤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