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肺水肿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系统在高原肺水肿(HAPE)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在海拔3700m对8例HAPE患者在治疗前和临床治愈后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含量(PLG)、纤维蛋白原含量(F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及D-二聚体(DD)的含量,并以初入相同海拔高度第7天的10名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 HAPE患者治疗前较临床治愈后AT-Ⅲ降低非常明显(P<0.01),Fg、t-PA、PAI及DD增加显著(P<0.05或0.01)。结论 HAPE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抗凝血机理的失衡。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后对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测定38例降纤酶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α2-抗纤溶酶(α2-PI)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bg、D-D、PAI-1及α2-PI明显升高,t-PA明显降低;降纤酶治疗后Fbg、D-D、PAI-1及α2-PI明显降低,t-PA明显升高,其中,Fbg、t-PA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降纤酶有良好的降纤、溶纤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纤溶活性和D-二聚体变化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血、尿D-二聚体,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活性。结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肾病组的PAI-1,D-二聚体纤溶酶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PA纤溶酶活性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纤溶活性和D-二聚体在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老年高血压合并肾病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房颤病人血浆一氧化氮和血小板活性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房颤(AF)病人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血小板功能和纤溶活性的改变。方法:测定15例慢性AF病人和1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窦性心率,对照组的血浆亚硝酸根及硝酸根离子(NOx^_),P-选择素(P-s),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AF病人血浆NOx^-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相反,AF病人血浆P-s和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人血浆Fib无明显差异。结论:AF病人血浆NO水平的下降,血小板的激活和纤溶活性的低下,可能增加了AF病人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VWF,t—PA及PAI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选择30例Ⅰ、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老年正常对照者,测定其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活化。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VWF含量及PAI活性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P<0.001),而t-PA活性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P<0.001)。结论 提示Ⅰ、Ⅱ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纤溶活性下降,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t-PA、PAI-1、TM及GMP-140的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较正常对照组t-PA水平明显降低,PAI-1、TM及GMP-140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420-AC荧光检测测定同型半胱氨酸。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采用CA-530血液凝固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和中青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改变目(P〈0.01),其中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的水平比中青年恶性肿瘤患者变化更为显著(P〈0.01),且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的水平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相关。结论恶性肿瘤时,患者的凝血、抗凝血、纤溶等系统均发生利于血栓形成的显著改变,这种异常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组更为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加剧了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使已经存在的血栓形成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并对肿瘤的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汤建民  张丽华  刘宗芳 《临床荟萃》2001,16(24):1108-11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揭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防止梗死事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20例正常人作对照,UA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静脉血样,以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II(AII)浓度。结果:(1)UA组血浆AII浓度,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tPA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治疗2周后,常规治疗组血浆AII浓度,PAI-1活性明显降低(P均<0.01),tPA活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但均不如苯那普利组变化显著。结论:(1)UA患者纤溶活性明显降低,表现为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2)苯那普利可提高UA患者纤溶活性,其重要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II浓度;(3)ACE抑制剂防止梗死事件的发生与其提高UA患者的纤溶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定量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蛋白C(PC),用夹心酶联法定量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分别与对照组的凝血、纤溶各指标比较,同时对患者12h以内和24h时间段进行凝血、纤溶各指标的比较.结果脑出血的t-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PC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TA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P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有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及抗凝功能的异常;有一过性TAT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P〈0.01)、APTT(P〈0.05)、TT(P〈0.01)、t-PA(P〈0.0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P〈0.05)、ATⅢ(P〈0.01)、PLG活性(P〈0.01)、PC(P〈0.01)、PAI(P〈0.0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抗凝活性下降及易发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程度,防止出血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才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 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中主要纤溶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是人体纤溶系统的主要指标。其检测日益受到重视。用显色底物比色法对人体血浆中t-PA、PAI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对照组t-PA活性为1.55±0.67IU/ml,PAI活为8.077±3.07AU/ml。心肌梗塞、脑梗塞和冠心病患者t—PA活性较正常水平下降,PAI活性则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6-氨基己酸(EACA)对儿童体外循环(CPB)时纤溶系统有关变量及术后出血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择期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体重10-30kg),随机均分为EACA用药组(EA组)和对照组(C组),CPB前(T1),CPB15min(T2),CPB30min(T3),术后2h(T4),术后24h(T5)分别测定t-PA和PAI活性,D-D含量,HCT,记录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EACE组术中及术后t-PA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t-PA/PAI比值较稳定(P<0.05),术后2h PAI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D-D含量在各时点均较对照组减少(P<0.01);术后24h失血量较对照组减少43.8%(P<0.05),结论:EACA可有效地抑制儿童CPB期间纤溶系统的激活,明显减少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性综合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予以组间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二聚体、vWF含量明显增高;PC、AT-Ⅲ活性明显减低;t-PA含量减低,PAI-1含量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可将其分子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vWF、PC、AT-Ⅲ、t-PA、PAI-1的检测,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梗死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测定114例脑梗死患者Hcy、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及活性(AT-Ⅲ:Ag,AT-Ⅲ:A)、蛋白C抗原及活性(PC:Ag,PC: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改变(P〈0.01),其水平均与Hcy水平显著相关。【结论】高水平Hcy与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显著相关,对促进血栓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于发病12 h内和24 h采集65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观察组)静脉血,检测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PAP)、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蛋白C(protein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水平,比较不同时间各项指标差异,并与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AT、t-PA、PC水平升高,PAP、PAI水平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12 h内到24 h,观察组患者TAT浓度升高后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其余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24 h内凝血功能处于亢进状态,伴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改变,血液呈低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凝血与纤溶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凝血与纤溶动态变化特征。方法:监测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凝血与纤溶的一周变化,按是否有并发症分组分析。结果:就诊时各病例血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降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升高,并发症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升高,且vWF、GMP-140升高及Plg降低更显著;无并发症组AT-Ⅲ和vWF逐渐恢复正常,并发症组仍持续异常;并发症组持续t-PA降低及PAI增高,无并发症组却无变化;两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及α2-纤溶酶抑制剂(α2-PI)均无变化。结论: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存在凝血与纤溶激活和血小板、内皮细胞受损;并发症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损更严重,并伴有纤溶受抑,导致凝血与纤溶间失衡而产生高凝状态;无并发症组不存在纤溶受抑,其凝血激活和内皮细胞受损呈逐渐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0例,分别测定透析前后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透析前 M HD组患者血浆D-D、FDP水平及t-PA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透析后MHD患者血浆D-D、FDP水平及t-PA活性较透析前明显增高,PAI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HD患者本身存在着纤溶系统的紊乱,而血液透析过程使得这种紊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测定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纤溶酶原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纤溶酶原活性却下降(P<0.05),且各项指标的变化与病情轻重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