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最常见的外科损伤之一。阐述足踝部解剖结构,重点回顾踝关节运动过程中韧带的生物力学状态。同时,分析踝关节扭伤机制,归纳目前踝关节扭伤预防和康复的主要手段,并着重介绍踝护具预防踝关节扭伤的使用及研究进展。进而归纳踝护具的分类及特点,对踝关节扭伤的预防和踝护具的发展进行展望。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多发性源于踝关节生理结构的内外侧差异,踝护具的改进及新型踝护具的开发应考虑此结构特点。佩戴踝护具对踝关节扭伤防护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康复方面具有缩短康复时间和避免再次受伤的作用。对于踝关节严重扭伤的康复,半刚性护踝比弹性护踝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踝关节易内翻扭伤的机制,设计一款适用于人体踝关节非对称生理结构、可有效防护内翻的踝护具。方法分析导致踝关节内翻的解剖学因素,基于踝关节解剖的非对称结构,构思一种非对称结构踝护具。运用Kinect系统及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成年男子踝关节进行三维扫描并数字建模,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踝关节模型。以EVA膜、硅胶膜和裹边紫铜网为原材料,采用立体裁剪及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制备两种非对称结构的踝护具。对踝护具的塑形性能、拉伸性能、疲劳性能、外衬面料透气性和摩擦性等进行表征。结果非对称结构踝护具的外侧具有良好的塑形性能,拉伸弹性回复率低。在小应力长时间作用下,EVA复合材料和硅胶膜复合材料均能保持较好的弹性回复,可有效承受内翻外力。外衬面料的透气性和摩擦性试验结果表明,针织涤纶面料较适合作为外衬材料。结论所设计制备的非对称结构踝护具的力学性能可满足踝关节内翻防护要求。外覆面料可提高踝护具的吸湿透气性能,摩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踝三角韧带进行解剖观测,为踝关节韧带修复重建提供解剖与生物力学基础。 方法 选取成人新鲜尸体足踝标本10例,观察三角韧带的组成、起止、分布,测量各组成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并在外翻应力位下拍摄X线片,测量踝关节内侧间隙(Mcs),依次切断三角韧带浅层、深层,并重复上述测量。 结果 踝三角韧带均分为深、浅两层组成,当踝关节韧带处于完整状态时,踝关节在跖屈、中立及背伸位的平均内踝间隙宽度分别为(2.67±0.38)mm、(2.42±0.35)mm、(2.55±0.24)mm。当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及最大背伸位时,切断三角韧带浅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切断三角韧带深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当踝关节处于最大跖屈位时,所有韧带破坏状态后的内踝间隙与韧带完整时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踝三角韧带由 4 条韧带束组成,各韧带束精确起止点的确定是基础研究及临床解剖重建基础。(2)通过综合踝关节跖屈位、中立位及背伸位外旋应力试验结果,可更全面、准确地诊断三角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功能与临床意义。 方法 10侧成人踝关节标本解剖观测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起止、走行和比邻,并分析其作用。 结果 10侧标本中,有7侧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束结构,占70%,在此结构中,两束宽度之和大于单束结构的韧带的宽度。双束呈类“人”字形走行,两个束支在足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呈不同的状态,当足跖屈时,下束松弛,上束绷紧;背屈位时则反之。踝间后韧带起自外踝腓骨尖后下缘向内侧走行,大体分为3束,分别止于胫骨后下缘、胫后肌腱腱鞘、距骨后结节及其内侧,此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防止距骨后脱位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 距腓前韧带的双束结构能加强其强度,踝间后韧带的生物力学及其参与踝后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内翻应力导致外踝扭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而距下关节损伤常与外踝关节损伤合并发生,现就外踝、距下关节韧带的解剖、功能及外科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常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解剖及其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解剖形态及其MRI和CT表现。方法:6例正常人踝关节新鲜标本MRI扫描,解剖显示内、外侧韧带后,CT断层扫描与MRI对照观察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影像学表现;在30例正常志愿者踝关节的MRI上测量内、外韧带的宽度及厚度。结果:MRI横断面及冠状面可充分显示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在冠状面及横断面上所测的宽、厚度,男女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MRI能清晰地显示踝关节的解剖结构,所测量的正常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宽、厚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病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护踝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的保护作用,为其护踝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15 名 FAI 患者随机佩戴半刚性、弹性护踝及无护踝以自选速度步行和跑步,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其下肢运动生物力学参数。 通过 3×2 重复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护踝和运动模式对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吸收的影响。 结果 护踝与运动模式对本研究中所有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 05)。不论运动模式,与无护踝相比,弹性护踝显著减少了 FAI 患者踝关节内翻角峰值、内翻角速度和踝关节能量吸收(P<0. 05),同时增加了踝关节外翻力矩( P < 0. 001);而半刚性护踝增加了踝关节内翻角峰值和内翻角速度(P<0. 05)。 此外,弹性护踝可降低着地时刻的膝关节内旋力矩和外旋力矩峰值(P<0. 05)。 结论 与无护踝相比,弹性护踝通过减小踝关节内翻角、内翻角速度和能量吸收,增大踝关节外翻力矩,继而起到预防踝关节扭伤的作用。 FAI 患者佩戴半刚性护踝后需定时关注踝关节慢性损伤风险。 整体来看,弹性护踝的防护效果可能更有效,且未引起膝关节功能补偿,可作为预防 FAI 患者踝关节扭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Bassett韧带的精细解剖,明确其解剖特点,探讨其功能及临床意义。 方法 取10例成人完整踝关节标本,观察韧带的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并对相应解剖参数进行精细测量(包括它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8例踝关节标本存在Bassett韧带,起自胫骨远端前侧止于腓骨外踝前侧,形状呈四方形,走行与下胫腓前韧带平行,长17.86~18.56 mm,宽3.22~3.89 mm,厚0.67~1.47 mm。 结论 Bassett韧带是一正常韧带组织结构,通过模拟此韧带损伤机制可探讨其造成踝关节前外侧胫距撞击综合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国人踝关节外踝韧带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踝关节扭伤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3侧成年国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外踝韧带进行应用解剖观察,其中男34侧、女9侧,左踝20侧、右踝23侧。观察距腓前韧带(ATFL)、跟腓韧带(CFL)、外侧距跟韧带(LTCL)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各韧带止点的相互关系,并在中立位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临床腘肌腱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21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肌腱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 腘肌腱出现恒定,起始于腓侧副韧带股骨附着处前下方,穿过股二头肌腱和腓侧副韧带的深面在胫骨平台下与腘肌肌腹相连接.腘肌腱的长度为(40.12±0.91)mm,起点宽度为(6.19±0.27)mm,止点宽度为(6.46±0.35)mm,起点厚度为(3.38±0.24)mm,止点厚度为(3.62±0.25)mm.结论 腘肌腱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重要结构之一;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对关节镜下腘肌腱损伤诊断、治疗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dPTTL)进行解剖学和MRI观测,为深层胫距后韧带损伤后的诊断及修复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34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分别测量dPTTL的长度、宽度、厚度,观察其在踝关节不同体位下的松弛-紧张变化规律,另选取我院无外伤史的36例成人踝关节MRI,对dPTTL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观测。结果 dPTTL的长度为(13. 6±2. 8) mm;胫骨附着点处的宽度为(8. 6±1. 2) mm、厚度为(5. 1±1. 8) mm;中间处的宽度为(10. 3±2. 8) mm、厚度为(8. 3±1. 6) mm;距骨止点处的宽度为(12. 4±2. 3) mm、厚度为(10. 8±2. 1) mm; dPTTL在踝关节跖屈位、中立位时均为松弛状态,踝关节背伸10°左右时为紧张状态,dPTTL在踝关节MRI中出现率100%,在冠状位及横断位MRI能清晰显示。结论踝关节MRI能为dPTTL的损伤提供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修复重建踝关节深层胫距后韧带时,应该参照解剖学数据,综合考虑其长宽厚以及松紧变化规律等因素,从而提高修复重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6侧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侧新鲜标本上观测踝关节外侧韧带起止点及走行径路、髌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摹拟重建手术。  结果 髌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髌骨膜-髌韧带-骨瓣的髌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前韧带长度(2.4±0.5) cm,跟腓韧带长度(3.1±0.4) cm。 结论 (1)髌骨膜-髌韧带-骨瓣的髌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髌骨膜-髌韧带-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及软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采用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外侧韧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的方法共治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52例。结果本组52例随访4个月~8年6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院优32例,良12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4.6豫。结论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生理要求高,因外翻型、内翻型、外旋型和纵向挤压型损伤,导致内外踝、前后踝骨折,下胫腓关节分离伴有外侧副韧带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踝穴增宽,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使关节面对合不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造成患者远期踝关节不稳疼痛的后遗症。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解剖拇指腕掌关节周围各条韧带及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在拇指腕掌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10例新鲜冰冻手标本进行解剖,识别拇指腕掌关节周围韧带的连接部位与方向性,对韧带的宽度、长度、厚度进行形态学对比分析。并组织学观察拇指腕掌关节背侧和掌侧韧带细胞数。 结果 确定拇指腕掌关节周围存在7条主要韧带:即由3条背侧韧带(桡背侧韧带、背侧中央韧带、后斜韧带)组成的复合体,厚度分别为(1.24±0.12)、(1.91±0.15)、(1.61±0.12) mm。2条掌侧韧带(前斜韧带、尺侧副韧带),厚度分别为(0.78±0.11) mm、 (1.03±0.11) mm。2条尺侧韧带(大多角骨-第1掌骨背侧韧带,第1、2掌骨间韧带),厚度分别为(0.78±0.19) mm、(0.89±0.19) mm。背侧韧带明显厚于掌侧韧带(P<0.01),桡背侧韧带、背侧中央韧带、后斜韧带的细胞数多于前斜韧带,后斜韧带的细胞数也多于尺侧副韧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3条背侧韧带组成粗厚坚韧的复合体,在拇指腕掌关节的稳定中,前斜韧带起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量成人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36个新鲜成人冷冻肩关节标本,分别进行CT扫描,并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中,重建肩胛骨,使用软件自带工具测量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解剖喙肩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 结果 肩峰的长度为(46.27±2.88)mm,宽度为(25.71±1.52)mm,厚度为(8.10±1.14 )mm ;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为(14.27±1.19)mm,厚度为(4.05±0.38)mm。 结论 喙肩韧带和肩峰的解剖学数据,可以为肩关节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的关系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在踝关节何种体位上更容易损伤。 方法 8只(左、右各4只)新鲜成人小腿,完全暴露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后自踝关节上方20 cm横断,上端用牙托粉包埋模拟上胫腓关节。足底自跟骨前方横断,保留距下、距舟、跟骰关节,同样用牙托粉平行足底板包埋置于生物材料实验系统上。固定踝关节于中立、背伸(15°)、跖屈(20°)、内翻(15°)、外翻(20°)、内旋(10°)、外旋(5°)7个体位,逐步缓慢轴向加载500N和外旋方向5N.m扭矩后测出各韧带相对于中立位未受力时的长度变化,计算出各韧带的应变。 结果 下胫腓前韧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294±0.0030)、(0.1150±0.0018);下胫腓骨间韧带也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331±0.0030)、(0.1138±0.0053);下胫腓后韧带(包括深层的下胫腓横韧带)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0427± 0.0016),(0.0285±0.0015),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下胫腓前韧带在内翻位或内翻、跖屈复合体位(即旋后位)时应变最大因此受力最大更易损伤,同理下胫腓骨间韧带、后韧带也均在内翻位或旋后位时更易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踝关节贴扎(限制踝关节内翻跖屈)在优势侧单腿落地动作中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在踝关节未贴扎和贴扎两个条件下,18位业余运动员执行优势侧单腿落地动作,使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测力台和Noraxon 表面肌电系统共同采集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未贴扎相比,贴扎后触地时刻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接触地面过程中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显著性增加,而膝关节最大外翻角度显著性减小。结论 限制踝关节内翻跖屈贴扎可能会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踝关节贴扎的干预方式能够改变在落地动作中膝关节生物力学指标。限制踝关节内翻跖屈贴扎可以作为预防大学生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估护踝对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落地时踝关节运动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不同运动水平人群选择护踝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护踝”或“踝关节支撑”)和(“落地”或“起跳”)和(“生物力学”或“运动学”或“动力学”或“肌电”或“神经肌肉”)为主题在CNKI、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以“(ankle brace OR ankle braces OR ankle bracing OR ankle support) AND (landing OR land OR jump OR hopped OR hopping) AND (biomechanics OR kinematics OR kinetics OR electromyography OR neuromuscular)”为英文检索策略,检索Web of science、EBSCO、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期限为2000年1月~2020年12月。选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分析中的亚组分析确定不同类型护踝对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结果 共13项研究、222名受试者纳入Meta分析。对于运动员,两种护踝均可减少踝关节内翻(弹性护踝:26.7%,SMD=-1.647,P=0.040;半刚性护踝:25.8%,SMD=-0.562,P<0.001),但仅弹性护踝可减少踝关节跖屈8.4%(SMD=-3.42,P=0.021)。对于普通大学生,两种护踝均可减小踝关节内翻(弹性护踝:35.4%,SMD=-1.000,P=0.013;半刚性护踝:31.1%,SMD=-0.881,P<0.001)、跖屈(弹性护踝:23.3%,SMD=-1.381,P<0.001;半刚性护踝:36.3%,SMD=-1.605,P<0.001)。结论 两种护踝对有5年以上训练史的业余篮球、排球、跑步运动员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弹性护踝可以限制落地时踝关节内翻和跖屈,而半刚性护踝只能限制踝关节内翻,故弹性护踝的预防效果更好。对于无任何训练背景的普通大学生,两种护踝均可限制踝关节内翻和跖屈,其中弹性护踝对内翻限制更大,半刚性护踝对跖屈限制更明显。因此,若普通大学生有跟腓韧带损伤史,优先考虑选用弹性护踝;有距腓前韧带损伤史的普通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修复重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损伤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经防腐固定、8侧冷藏新鲜标本上解剖观测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及小趾趾长伸肌腱、第 3腓骨肌腱、腓骨短肌腱、伸肌下支持带 ,在新鲜标本上摹拟修复术。结果 :小趾趾长伸肌腱、第 3腓骨肌腱、腓骨短肌腱、伸肌下支持带解剖位置恒定 ,与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相毗邻 ,具有一定的长、宽、厚度 ,可形成移植供体。结论 :①陈旧性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的损伤 ,原位修复较难 ,用肌腱转位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②可用腓骨短肌腱修复距腓前和跟腓韧带损伤 ,小趾趾长伸肌腱和第 3腓骨肌腱转位修复距下关节韧带 ,伸肌下支持带可用作加强缝合 ,术式经标本摹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关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规律。目的: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体内稳定性研究。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的8例患者,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0°,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并对比两侧。结果与结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0°、15°和30°,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而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