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及分化,但由于其半衰期短,难以通过血/硬脊膜屏障,无法完成空间重建等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文章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的研究进展,以便寻找有效的应用手段,指导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应用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营养因子;脊髓损伤;干细胞;生物工程;应用"或"Neurotrophic factor,Neurotrophin,Spinal cord injuries,stem cell,bioengineer,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37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5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针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缺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优化。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构建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的干细胞模型修复脊髓损伤,使神经营养因子持续分泌,参与干细胞分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利用水凝胶、纳米纤维支架等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空间通道,重建脊髓神经通路。但如何选择最佳的神经营养因子组合方案及众多材料与神经营养因子的最佳组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损伤脊髓具有再生潜势,但多种抑制因素阻碍了脊髓损伤的修复,如神经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缺乏、髓鞘蛋白及胶质瘢痕等因素均对脊髓损伤修复起抑制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07/2004-06的文章,检索词为“spinalcordinjury,apoptosis,neurotrophicfactors,MAG,Nogo,CSPG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3-07/2004-06的文章,检索词为“脊髓损伤、凋亡、神经营养因子、髓鞘相关糖蛋白、轴突生长抑制因子、胶质瘢痕”,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抑制脊髓损伤修复因素的研究。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7篇与脊髓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献,其中2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17篇文章系同一类重复性研究和综述文献。资料综合:①神经细胞的凋亡:脊髓损伤后bcl-2蛋白仅有少量表达,而bax蛋白大量表达。说明脊髓损伤后促进凋亡因子占优势,而保护因子不足从而使神经细胞向凋亡方向发展。②神经生长的促进因子缺乏:中枢神经系统轴突损伤后,由于星形胶质细胞不能像周围神经系统的许旺细胞那样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而是产生多种抑制因素,不能形成利于轴突再生的微环境。③髓鞘蛋白的抑制作用:脊髓髓鞘内具有多种蛋白成分,其中髓鞘相关糖蛋白和轴突生长抑制因子-35/250的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较为明确。而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相关糖蛋白含量为周围神经系统中的10倍。④胶质瘢痕的抑制作用:致密的胶质瘢痕是轴突再生的物理屏障,对轴突的再生起着直接的阻碍作用。而胶质瘢痕内大量的抑制因子则构成阻碍神经轴突再生的化学屏障。结论:神经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缺乏、髓鞘蛋白及胶质瘢痕等因素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及分化,但由于其半衰期短,难以通过血/硬脊膜屏障,无法完成空间重建等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文章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的研究进展,以便寻找有效的应用手段,指导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应用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营养因子;脊髓损伤;干细胞;生物工程;应用"或"Neurotrophic factor,Neurotrophin,Spinal cord injuries,stem cell,bioengineer,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37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5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针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缺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优化。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构建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的干细胞模型修复脊髓损伤,使神经营养因子持续分泌,参与干细胞分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利用水凝胶、纳米纤维支架等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空间通道,重建脊髓神经通路。但如何选择最佳的神经营养因子组合方案及众多材料与神经营养因子的最佳组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巢蛋白作为一种神经元特异标记物,其表达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脊髓神经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的演变规律。目的:综述巢蛋白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脊髓发育及损伤修复中的表达分布规律,进而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治疗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2年维普、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髓,巢蛋白”,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2年PubMed和Springer外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pinalcord,nesti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343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5篇。结果与结论:作为神经干细胞的分子标记物之一,巢蛋白在胚胎期呈现时空性表达,与神经前体细胞的发育成熟程度呈反相关,即随着神经细胞分化发育的不断成熟,其表达强度则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在脊髓损伤等病理情况下,受损组织区内巢蛋白的表达强度和数量能够反映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能力。故脊髓组织发育过程中巢蛋白的表达强度、数量及分布现已作为判断脊髓神经细胞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临床脊髓损伤治疗提供重要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MicroRNA(miRNA)是能够抑制靶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在脊髓发育和脊髓损伤等过程相关基因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治疗性干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微管相关蛋白2作为神经元特异性标记蛋白之一,其表达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脊髓神经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的演变规律。目的:综述微管相关蛋白2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脊髓发育及损伤修复中的表达分布规律,进而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治疗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4/2012维普、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髓,微管相关蛋白2"。同时计算机检索1984/2012PubMed和Springer外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pinal cord,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共检索到文献325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7篇。结果与结论:微管相关蛋白2不仅是神经细胞的骨架成分,更是一种活跃的功能蛋白,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和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它的表达强弱可以反映脊髓神经元的发育情况。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活性下降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它的高表达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突触结构重建及受损神经功能代偿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的含量和定位,可以用来研究人类多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规律,进而探索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损伤修复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近年来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进展进行归纳总结.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中1999-09/2009-09与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相关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spinal cord injury,tissue engineering"或"脊髓损伤,组织工程"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资料选择:选择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最新相关文献,最终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局评价指标: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选择,组织工程脊髓对支架材料的要求,再生所需神经营养因子,再生所需特殊内环境构建.结果:组织工程化脊髓种子细胞包括许旺细胞、嗅鞘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等.目前支架材料主要为合成材料或改性天然材料,如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表面被修饰后,利于细胞黏附和营养因子的聚集.将一些促进神经生长因子或抑制神经生长因子的抗体与聚乙二醇加工成耦合体作为组织工程支架,联合干细胞移植、并施加电场/磁场刺激修复脊髓损伤可能是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的有希望途径.结论:选择最佳组织工程组分是修复脊髓损伤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分析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5-09有关急性脊髓损伤治疗方面的文献,检索词“acutediseaseZspinalcordinjuryZ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急性脊髓损伤治疗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2篇相关文献,其中18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44篇,其中39篇系重复同一研究,5篇为Meta分析。资料综合: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除外科手术干预、减少继发性损伤及理想的康复措施外,多种保护神经细胞和促进神经生长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抗凋亡、转基因、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使对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结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主张在脊髓减压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针对病情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时机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是临床治疗的理论基础。虽然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现在仍然只处于实验阶段,但必将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实现从“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相关性实验研究的成功到临床应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当前脊髓损伤慢性期患者的数量增多,慢性脊髓损伤修复治疗日益成为迫切的需要,回顾性分析慢性脊髓损伤病理学及研究的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5-01/2005-10期间与慢性脊髓损伤有关的文章,检索词“spinalcordinjuries,chronic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以相同检索词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2000-01/2005-10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以慢性脊髓损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的优先选择。资料提炼:就检索到的4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以慢性脊髓损伤病理学和修复为主要内容的文献90多篇。最终选定40篇关于慢性脊髓损伤病理学和损伤修复的文献。资料综合:与急性脊髓损伤相比,由于慢性损伤期的神经纤维自身再生能力下降,损伤部位微环境不支持轴突的再生,许多能够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再生的治疗措施不能够诱发慢性脊髓损伤轴突的长距离再生。结论:由于慢性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其损伤修复有很大难度,当前能够实现慢性损伤脊髓纤维向损伤对侧长距离生长的方法还很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神经干细胞基因疗法的提出,给运动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与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挑战.目的:综述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基因调控促进运动性脊髓损伤恢复的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1991-01/2010-12 有关神经干细胞疗法治疗运动性脊髓损伤的文献,以"neural stem cells,gene therapy,exercise spinal cord injury,gene modification,gene transfec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基因治疗"为中文检索词,排除重复性、陈旧性研究,对所得文献资料进行整理,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的基因治疗能够通过其神经营养因子的修饰、增殖分化和移植技术,以替代坏死、凋亡的神经细胞,并在损伤区域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达到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神经通路的重建、新生神经元的增殖等促进运动性脊髓损伤的再生与修复.同时,神经干细胞基因治疗运动性脊髓损伤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包括神经干细胞基因治疗技术的成熟性、转基因后的稳定高效表达性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需要不断的进行基础性研究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1.
神经假体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软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耗电量大的神经假体(如运动神经假体,多属神经刺激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不带电源,通过体外发射器经电磁感应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耗电量小的神经假体(多属神经调理术的范畴,neuromodulation)体内部分常自带电源。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假体种类很多,有些已很成熟,有的仍在研发试用阶段。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因损坏了下行的皮质脊髓束,使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与大脑失去联系,因而失去了大脑的意识支配,不能进行意愿性的功能活动。虽然脊髓再生与修复技术有望在21世纪的早期应用于临床,但脊髓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复。因此,辅助技术在SCI的功能康复中仍将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假体(motorneuroprostheses)是一类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电子装置,用人工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  相似文献   

12.
In the United States, more than 250,000 people are living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SCI is most often the result of direct trauma to the spinal cord, but can also be associated with congenital or degenerative disease. These individuals experien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 consequences that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sexual health. Using a holistic, developmental, team approach to care, the nurse is well positioned to address the acute and long-term sexual rehabilitation needs of the SCI patient. By assisting SCI patients through the grieving process and promoting a positive, yet realistic, self-concept, nurses can mitigate potential problems in body image disturbances, decreased self-esteem, and gender-specific sexuality issues.  相似文献   

13.
Spinal cord injury may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patient's sexuality.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atient's potential, concern and support from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is needed. This article reviews normal sexual function and changes occurring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The PLISSIT model is described and is used to describe nursing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deal with the sexual concerns of spinal cord-injur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spinal cord injury in childhood is lower than in adults, the impact is significant when the number of years with resulting severe limitations are considered. Prevention is the key to spinal cord management in all age groups, but takes on a stronger, more emphasized sense of urgency with children. If methods of prevention fail, successful early management of a chil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s the best hope for a future filled with accomplishments.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脊髓压迫对脊髓损伤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压迫时间对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SEP)和不同压迫时间为参数,自行设计一种犬的运动—静止压迫型SCI模型,选择T13为损伤中心,压迫脊髓,当 CSEP波幅下降达基础值的 50%时,维持静止压迫。将28只犬随机分为A、B、C、D 4组,A、B、C组脊髓分别受压30 min、90 min和180 min,D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和行为学变化。结果 损伤组脊髓组织学均有损害,MRI显示损害程度随脊髓受压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 P<0.01);至术后28 d,各损伤组动物后肢功能均有恢复,BBB分级评分法评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SCI后持续性脊髓压迫能加重损伤程度,应尽早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6.
17.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iomechan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spinal column to load stresses with respect to column failure, and the resulting associat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In addition, it presents pertinent animal research, which has focused onto the development standardized animal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