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门区严重肝损伤的再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门区严重肝损伤的再手术叶超平陈骥叶神嘏我院8年来收治肝门区严重肝损伤11例,因首次手术处理不当致严重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现将处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1例肝门区严重肝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5岁.损伤情况及处理见附表.讨论本组11例肝门(Ⅰ、...  相似文献   

2.
纱布绷带填塞止血在严重肝损伤的应用程璇,印万惠我科于1988年11月至1992年10月共收治肝损伤73例,对6例经不规则肝切除或加肝动脉结扎后仍有出血的严重肝损伤,采用纱布绷带填塞止血、腹腔引流,均获治愈,无严重并发症。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1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78例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DVT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华法令抗凝、溶栓治疗及对症护理.结果:78例患者中14例合并肺栓塞,占17.95%,全部病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在高原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造成的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重要诱因.早期预防和发现DVT形成及发现后及时规范的治疗及护理是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12例患者的观察、分析,研究本病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特点。方法:对112例门诊患者的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局部外涂二氧化钛乳或炉甘石洗剂,严重者应用皮质类固醇乳膏。结果:112例患者均治愈。结论:高原日光性皮炎的发生率以室内工作者多于室外工作者,高海拔地区人群多于低海拔地区人群。  相似文献   

5.
严重肝损伤胆漏再次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肝损伤的死亡率较高,其治疗原则主要是确切止血,清除失活肝组织,充分引流和预防感染。近10年来笔者曾遇8例严重肝损伤单纯缝合术后大量胆汁外溢而需再次手术。教训颇为深刻,故作一分析讨论。临床资料8例均为男性,年龄14~46岁。均为严重肝损伤在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6.
高原肺水肿 (highaltitudepulmonaryede ma,HAPE)是高原地区特有的、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危、急重症之一。如何有效提高HAPE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水平 ,是我们高原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我院收治的HAPE患者 57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情况本组病例为我院 (海拔 3 60 0m)于 1 998年 7月— 2 0 0 1年 8月入我院并确诊为HAPE的住院患者 57例 ,其中男 53例 ,女 4例 ,年龄1 4岁~ 3 9岁 ,平均 2 3 .6岁 ,均为平原出生之汉族患者 ,均为乘飞机进藏。2 临床表现HAPE的症…  相似文献   

7.
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处理严重肝外伤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探讨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治疗严重肝外伤合并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损伤,以期提高严重肝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常温下全肝血流 术切除肝叶,修复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处理8例严重肝外伤患者。结果 8例合并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损伤的严重肝外伤病人,均采用全肝血流阻断处理,除1例合并其他损伤死亡外,其余均治愈。结论 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在处理合并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以便护理人员增强对肺动脉栓塞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法:37例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溶栓、抗凝治疗,配合以有效护理措施.结果:37例患者中35例符合条件给予溶栓、抗凝治疗.1例死亡,29例痊愈,7例好转.结论:久居高原,长期缺氧等因素可使血流速度明显缓慢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较平原更为严重.充分认识高原缺氧这个危险因素,早诊断、及时规范的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闭合性肝损伤术后出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16年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63例闭合性肝损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尤其是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按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及术后引流管是否引流出脓液,分为轻度和严重肝损伤组,引流出脓液和未引流出组,均比较两组出血率的差异。根据肝损伤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的差异。结果 63例闭合性肝损伤患者,23例(36.50%)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20例为肝切除术后。依据肝脏手术国际研究小组(ISGLS)肝切除术后出血(PHH)标准:A级4例,B级7例,C级9例。术后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为24h,发生出血至二次手术或介入止血的中位时间为3h。非手术治疗成功12例,二次手术治疗11例,其中9例为肝切除术后出现的大出血,术后48h内腹腔引流管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术后出血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13.04%(3/23);其中2例为二次手术死亡,二次手术病死率18.2%(2/11)。严重肝损伤组的出血率明显高于轻度肝损伤组(P=0.047);肝损伤术后出血组的术前PT延长时间明显长于肝损伤术后未出血组(P=0.000);肝损伤术后引流出脓液组的出血率明显高于肝损伤术后未引流出组(P=0.01);提示肝损伤术后出血主要与血管隐匿性出血、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创面感染有关。结论出血是肝损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主要为PHH。肝损伤术后出血主要与血管隐匿性出血、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创面感染有关。肝损伤术后早期出血,首选非手术治疗;生命体征不稳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者需二次手术。术后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术后出血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高原地区慢性重型肝炎支持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9月—2007年8月我科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16例慢性重型肝炎(来自我省不同海拔高度地区2000m~3680m),共治疗38人次,平均每例患者(1~4)次。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PT、PTA),血氨(NH3)等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结果:每次治疗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氨均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有效改善高原地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防止因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肝细胞坏死进一步加重,为肝细胞的再生修复及肝移植赢得了时间,是高原地区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16排CT肺动脉血管造影扫描,图像采用扫描层厚1mm,重建间隔为0.8mm,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结果:4例均能显示部位,肺动脉及其分支均有单支或多支栓塞,3例有胸腔积液,1例有肺梗塞,1例有心包积液。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MSCTPA是明确诊断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地区头痛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原地区头痛为发作性颅内和颅外血管功能障碍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头部胀痛为特征 ,是高原特发病之一[1 ] ,多有初入高原或高原人久居平原后再次进入高原的病史。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进入青藏高原的人数剧增 ,因此 ,高原地区头痛的患病人数相对增多。近年来我们用脑心舒口服液和苯妥因钠治疗高原地区头痛患者 42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收集海西地区某部队医院门诊高原地区 (海拔 3 0 0 0m~ 3 80 0m)头痛患者 82例 ,均有头痛、头昏、心悸等症状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脑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3.
光量子血液疗法治疗高原肺水肿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地区特发性疾病.多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人.由于机体严重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咯大量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本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死亡。临床资料我院从1991年开展光量子血液疗法(下面简称血疗)治疗高原肺水肿以来,治疗效果明显,共计治疗57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67岁。方法及结果我院采用的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区院研制…  相似文献   

14.
高原心脏病为高原地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除本身可引起心力衰竭外 ,常可累及脑、肝、肾、胃等重要脏器 ,导致其损害及功能衰竭。此种多脏器功能衰竭 ,预后差 ,死亡率高。本文对 1 990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住院的 1 4 6例高原心脏病患者中发生多脏器损害的 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 ,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1 4 6例高原心脏病患者中并发多脏器损害的患者 48例 ,其中男 3 4例 ,女 1 4例 ;年龄≤ 49岁者 8例 (1 6.67% ) ;50岁~ 59岁 2 9例 (60 .42 % ) ;60岁以上 1 1例 (2 2 .91 % )。病程…  相似文献   

15.
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勇军  周其全 《西南军医》2010,12(6):1142-1144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更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不敢涉足.近年来高原地区的突发事件逐渐增加,大量人员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因而在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合理运用学科优势,系统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构建急性高原病预防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严重肝损伤86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肝损伤的术式选择。方法 总结198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86例严重肝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Ⅲ级43例,Ⅳ级32例,V级ll例。合并肝后腔静脉和主肝静脉损伤ll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治愈66例(76.7%),死亡20例(23.3%)。术后出现并发症23例(26.7%)。结论 正确的术式选择是提高严重肝损伤疗效的关键。肝外伤伴肝静脉损伤时,结扎l-2支肝静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97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地区危重症之一,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合并高原脑水肿,危及高原地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4年4月以来收治的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97例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区100例耳鸣耳聋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呜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内耳耳蜗基底膜毛细胞氧化代谢障碍所致。高原地区海拔高缺氧,探索高原地区耳呜耳聋的发病机理,高原缺氧可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是造成耳呜耳聋的主要原因,本文总结高原地区100例耳呜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是否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方法对我院1971年—1997年收治的1200例高原肺水肿(HAPE)中检出的65例合并脑水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本组65例患者从病例资料反映少则出现3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多则达6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其中3例死亡病例均存在6个器官功能障碍,并以肺、脑、心、肾功能障碍为主,尤其是脑、肾功能衰竭尤为突出。65例病例中器官功能障碍出现及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肺、脑、心脏、肾脏、眼、胃肠等。结论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高原现场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971年—1997年收治的1 200例高原肺水肿(HAPE)中检出的65例合并脑水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其护理进行总结。结果: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本组65例患者从病历资料反映少则出现3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多则达6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其器官功能障碍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肺、脑、心脏、肾脏、眼、胃肠等。其中3例死亡病例均存在6个器官功能障碍,并以肺、脑、心、肾功能障碍为主,尤其是脑、肾功能衰竭尤为突出。结论: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在重症急性高原病高原现场治疗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要器官的护理及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