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频正统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高频正弦波振动大鼠比目鱼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变化。结果 尾部悬吊7d后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中快缩型MHC的表达均有所增加,而在另尾期间给予高频正弦波振动比目鱼肌后梭内、外肌快缩型MHC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高频正弦波振动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HC表型转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100 Hz正弦波振动对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00 Hz正弦波振动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用振动仪实施100 Hz正弦波刺激,利用从背根分离神经细束并记录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方法,7 d后观察大鼠比目鱼肌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结果 1)吊尾7 d后,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P<0.05).2)吊尾加100 Hz正弦波振动7 d后,与单纯吊尾组相比肌梭的传入放电明显增多(P<0.05). 结论 100 Hz正弦波振动可选择性兴奋肌梭,使悬吊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离体比目鱼肌肌梭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方法 采用大鼠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7d,14d组以及对照组。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离体比目鱼肌肌梭的自发放电及对动-静式(ramp-and—hold)牵拉反应特性的改变。结果 模拟失重7d组大鼠肌梭自发放电频率明显降低,对动-静式牵拉反应性下降。14d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 模拟失重可致肌梭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明显的改变,并随模拟失重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4.
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4、7、14d组和模拟失重14d后恢复14d组,以及各组的对照组。分坦肌梭,用透射电镜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模拟失重4d组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的超微结构有较明显的改变,表现为部分肌原纤维排列略见紊乱,线粒体增生、肿胀、终末池明显扩张等。模拟失重7d组肌梭的超微结构改变更为明显。模拟失重14d组肌梭超微结构改变显著,可见严重的退行性改变,超微结构模糊不清,细胞核固缩,线粒增生、肿胀、线粒体嵴模糊、减少、消失,Z线排列紊乱,部分溶解消失,肌浆网终末池高度扩张。模拟失重14d后恢复14d组肌梭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模拟失重可致肌梭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可逆性的改变,随模拟失重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肌型和梭内外肌纤维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失重或模拟失重状态下肌肉萎缩和肌型转换的机制。方法:选用雌性大鼠,以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实验分为尾部悬吊7d、14d、21d组及相应的同步饲养对照组。以琥珀酸脱氢酶(SDH)确定肌型,检测不同类型梭内外肌纤维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悬吊使肌肉萎缩、梭外肌纤维构成比发生改变,Ⅰ型纤维减少而Ⅱ型纤维增多。Ⅰ、Ⅱ型梭外肌纤维和梭内肌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减弱。结论:模拟失重可导致神经-肌接头胆碱酯酶活性减弱。这种变化可能与运动神经元活动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二钠盐(Na2ATP)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废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Na2ATP注射液对大鼠比目鱼肌(SOL)梭内、外肌纤维MHC表达的影响。结果 尾部悬吊14d后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中快缩型MHC的表达均有所增加,而在尾吊期间注射Na2ATP后比目鱼肌梭内、外肌快缩型MHC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Na2ATP注射液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HC表型转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被动运动和电刺激对尾吊大白鼠比目鱼肌肌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主办的全国第六次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将于 2 0 0 2年 6月 2 6~2 9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 2 1 9篇 ,经专家评审组采用双向多重盲法 (作者与审者间双盲、审者间互盲 )审稿方式初选后 ,再集中会审 ,充分保证了公平、优质地录选稿件。最终录用 1 2 9篇 ,其中英语专题会交流 9篇 ,大会交流 1 7篇 ,专题会交流 1 0 3篇。现将这次会议入选论文以摘要形式在本刊预先发表。为了方便检索与学术交流 ,我们在每篇摘要前加了顺序编号 ,并标注了关键词 ;英语专题会交流论文摘要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刊发 ;中文摘要加注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相似文献   

8.
4 h/d站立可防止4周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萎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比目鱼肌湿重、不同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及比例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肌球蛋白重链(mvosin heavy chain,MHC)异构体比例的变化,评价4h/d站立是否可防止模拟失重下比目鱼肌的萎缩。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对照组(CON),尾部悬吊4周组(TS)及尾部悬吊 4h/d站立组(TS STD4)。4周后,取双侧肾上腺及比目鱼肌(soleus,SOL),称取湿重。左侧SOL行冰冻切片,ATP酶钙钴法染色以观察骨骼肌肌纤维种类及横截面积。右侧SOL行组织匀浆,在70V、40C下,于8%凝胶上电泳28h,考马斯亮蓝染色,用Scion image软件对MHC条带进行光密度容积的测量,得出不同MHC异构体的比例。结果4周模拟失重导致双侧后肢骨骼肌SOL的湿重、Ⅰ型与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Ⅰ型肌纤维比例及MHCI的比例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4h/d间断性站立可完全防止比目鱼肌上述指标的变化,与CON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每日4h站立可完全防止模拟失重大鼠SOL萎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二钠盐(Na2ATP)注射液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废用性肌肉萎缩模型,以钙增强的mATPase法检测废用及废用加肌肉注射Na2ATP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ATP酶活性变化。结果:尾部悬吊14天后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中mATP酶活性均有所增强,而在吊尾期间注射Na2ATP后比目鱼肌梭内、外肌mATP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Na2ATP注射液对废用所致梭内、外肌纤维代谢改变及类型转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结构和神经支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7d,14d,21d组以及对照组。采用肌梭Faworsk氏显示法,光镜观察模拟失重不同时期比目鱼肌肌梭结构和神经末梢形态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大鼠比目鱼肌肌梭梭内肌纤维排列整齐,神经末梢完整清晰。模拟失重7d组大鼠肌梭及其神经末梢未见明显改变。模拟失重14d组大鼠梭内肌纤维排列紊乱,神经末梢粗糙模糊。模拟失重21d组肌梭呈现严重的退行性改变,神经末梢溃变,局部断裂,模糊不清,着色变浅。结论 模拟失重可致肌梭的结构和神经支配发生明显的改变,随模拟失重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1.
缺氧预处理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缺氧预处理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是否有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将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尾部悬吊组(SUS)及缺氧预处理+尾部悬吊(HCP+SUS)组。首先,对HCP+SUS组进行1周的缺氧预处理。处理完成后,将SUS及HCP+SUS组大鼠尾部悬吊2周。试验结束处死3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将部分比目鱼肌制成匀浆,取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检测。结果尾部悬吊2周后,SUS组大鼠双后肢比目鱼肌湿重明显低于CON及HCP+SUS组(P〈0.01)。与SUS组相比,HCP+SUS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失重状态下发生的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尾部悬吊与30月龄大鼠比目鱼肌的形态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尾部悬吊和30月龄大鼠比目鱼肌发生萎缩过程的异同点.方法 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即尾部悬吊5 d、7 d、14 d组,相应的同步对照和30月鼠龄组,在各时间点制备比目鱼肌横截面冰冻切片标本,用抗MHC Ⅱ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比目鱼肌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计数各型肌纤维数目.结果 与同步对照组相比,悬吊组大鼠比目鱼肌的湿重,相对湿重,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经体重归一化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显著降低,Ⅱ型肌纤维比例显著增加,而Ⅰ型肌纤维比例减少.与14 d对照组相比,30月龄组大鼠比目鱼肌湿重和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大,但其相对湿重和经体重归一化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却显著降低,与悬吊14 d组无显著差异.30月龄组大鼠比目鱼肌中Ⅰ、Ⅱ型肌纤维比例与各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30月龄大鼠比目鱼肌萎缩以首先出现相对湿重与归一化肌纤维横截面积降低为特征,且发生较慢,而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则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全面萎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尾吊模拟失重后大鼠比目鱼肌中ERK1/2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拟失重效应,以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游离的大鼠比目鱼肌中总的ERK1/2含量和其磷酸化状态的变化。结果7d和14d尾吊模拟失重后,大鼠比目鱼肌内总ERK1/2的含量没有发生改变。而ERK1磷酸化状态在7d和14d模拟失重后均显著降低。ERK2的磷酸化状态在尾吊7d后显著下降,而在14d尾吊后其下降程度却未达显著性。结论尾吊模拟失重后可降低大鼠比目鱼肌内ERK1/2的磷酸化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萎缩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疲劳性增加涉及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可能机理。方法建立小鼠尾部悬吊模型模拟失重状态,用离体骨骼肌肌条灌流方法,分别观测在10mmol/L钾离子和60mmol/L钠离子灌流液灌流下,小鼠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在生理溶液灌流下,悬吊1周组小鼠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的最大张力(P0)与其同步对照组相比,仅有降低趋势;但是,高频强直收缩第33秒收缩张力与最大张力之比(P33/P0)却明显降低。尾部悬吊1周组小鼠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后恢复时间短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溶液灌流相比,高钾灌流的悬吊1周组与对照组比目鱼肌的P0均明显降低,两组P33/P0也显著降低,即疲劳性增加;低钠灌流的对照组比目鱼肌的P33/P0也显著性降低,但悬吊组增高。在高钾灌流条件下,对照组比目鱼肌等长收缩的阈刺激电压无明显改变,而悬吊1周组则明显降低;在低钠灌流条件下,对照组和悬吊1周组比目鱼肌等长收缩阈刺激电压均显著增高。结论萎缩比目鱼肌纤维膜上K^+通道的改变,可能是引起其高频强直收缩疲劳性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4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强直收缩力降低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测尾部悬吊4周大鼠比目鱼肌(SOL)强直收缩力降低的动态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机理。方法:采用离体SOL与趾长伸肌(EDL)灌流方法。测量其单次与强直收缩张力。结果:尾部悬吊模拟失重4周,大鼠SOL明显萎缩,但EDL重量保持不变。悬吊大鼠SOL欠收缩的最大张力虽然显著降低,但未见明显的刺激电压依赖性,时间参数亦未发生改变,悬吊大鼠SOL强直收缩的最大张力显著降低,且发生迅速的衰退,在强直收缩的第33秒时,其强直收缩的张力已降低了73%,悬吊大鼠SOL强直收缩张力的动态曲线与EDL的相似,EDL的强直收缩最大张力也显著降低,但衰减速率未改变。结论:悬吊4周大鼠SOL强直收缩最大张力降低且易衰退,前者可能与单位面积内收缩装置减少以及每一横桥产力减少相关,后者则可能是由于收缩与调节蛋白异构体发生转化,以及肌肉电兴奋性改变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