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药物支架治疗冠心病分叉病变时对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 入选66例主支血管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引起直径≥2.0mm且<2.5mm分支血管开口狭窄大于50%的、于术后6~12个月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根据分支血管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主支置入支架、分支血管单纯球囊扩张组(球囊扩张组)和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未处理组(未处理组).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于术后6~12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时,虽然分支开口狭窄程度在球囊扩张组优于未处理组,但两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支架置入后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采取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并没有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支经支架治疗后分支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92例患者共121处分叉病变,术后进行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探讨分支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分叉病变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分支参考直径、分叉角度、主支斑块负荷相关。其中,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和主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呈正相关,与分叉角度、分支直径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Y=0.48A-11.4B-0.23C 0.22D(Y: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面积狭窄率,单位:%;A:分支狭窄率;B:分支参考直径;C:分叉角度;D:主支狭窄率)。结论分叉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分支参考直径、分叉角度以及主支斑块负荷相关。分支自身的病变越重、分支越小、分叉角度越小及主支的病变越重,介入治疗后分支闭塞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分叉病变的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其手术技术复杂,术后再狭窄率高,即使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分支再狭窄率仍未显著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原则包括分支保护、合理选择支架植入策略、对吻球囊后扩张等。  相似文献   

4.
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疗效,探讨最简单处理方法-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81例,分成三组:无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血管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边支血管不予任何处理;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植入DES后,边支血管予球囊对吻扩张;球囊对吻双支架组,主支和边支均植入DES后,予球囊对吻。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以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评价血管再狭窄率和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虽然三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65.3±19.6)%、(59.9±17.7)%和(46.8±11.5)%,P〈0.001]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组间MACE发生率(12.1%、14.8%和19.0%,P〉0.05)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6.1%、7.4%和9.5%,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临床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采用主动脉外置导丝的新方法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并与常规PCI方法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方法处理组和主动脉外置导丝组.常规处理组采用标准PCI术式,外置导丝组在导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开口前,将1根导丝送至主动脉外置,其余操作同标准PCI术.统计两组所用导引导管数最、导丝数量、X线曝光时间、PCI总时间、对比剂剂最、压力嵌顿次数、恶性心律失常次数和手术失败例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处理组导引导管数为(2.3±1.1)根,外置导丝组为(1.3±0.5)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使用导丝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处理组(2.0±1.1)根,外置导丝组(2.2 ±0.4)根,P>0.05].与常规处理组比较,外置导丝组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常规处理组(18.8 ±6.9)min,外置导丝组(14.2 ±5.7)min,P<0.01],缩短PCI总时间[常规处理组(31.2±8.1)min,外置导丝组(20.1±4.5)min,P<0.01],减少对比剂用量[常规处理组(193.5±25.4)ml,外置导丝组(130.6±32.8)ml,P<0.01],术中出现嵌顿的次数明显减少(常规处理组19例次,外置导丝组2例次,P<0.01).常规处理组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8例次,PCI失败6例,外置导丝组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失败病例.结论 主动脉外置导丝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可有效避免PCI术中导管嵌顿,减少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末端分叉狭窄患者行择期改良T支架技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2004年1月~2007年11月间,行改良T支架技术治疗的16例左冠状动脉主干末端分叉狭窄患者的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介入治疗特点、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6个月心绞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年龄46~68岁,男性13例,合并糖尿病7例,有心肌梗死病史6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直径3.5~5.0 mm,前降支(LAD)直径2.75~3.5 mm,回旋支(LCX)直径2.75~3.5 mm,LAD病变长度13~22 mm,LCX病变长度13~20 mm.LAD支架释放压力12~20个大气压,LCX支架释放压力12~18个大气压,对吻球囊技术100%,2例经桡动脉途径、14例经股动脉途径成功完成改良T支架置入术,PCI即刻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40~60(平均48)min.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心绞痛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改良T支架技术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末端分叉病变,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人群采用单双支架策略的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入选DK-Crush Ⅰ-Ⅳ系列试验的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211例.其中,单支架策略组(PS组)119例,双支架策略组(DS组)92例,均使用了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S组于下述情况以“T”支架术式置入分支支架:(1)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2)TIMI血流小于3级;(3)合并B型以上夹层.DS组采用DK-Crush技术56例(60.9%),“T”型支架置入技术26例(28.3%),Culotte技术置入10例(10.9%).无论DS组抑或PS组在支架置入后均强调完成分支高压后扩张和主、分支最终球囊对吻( FKI).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9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次靶血管重建),次要研究终点为9个月时血管造影主支和分支血管再狭窄.结果 9个月随访期内DS组与PS组的发生MACE分别为12例(13.0%)和14例(1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9,P>0.05).随访血管造影主支再狭窄DS组与PS组分别为10例(10.9%)和12例(10.1%),组间比较无差异统计学意义(x2=0.034,P>0.05),但分支再狭窄DS组18例(19.6%)显著低于PS组46例(38.7%)x2=8.948,P=0.003.结论 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单支架策略与双支架策略的9个月随访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无差异,但双支架策略显著减少了分支再狭窄.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冠状动脉内再狭窄35例,其中28例(80%)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5例(14.3%)行PTCA+支架,2例(5.7%)行旋磨+PTCA。临床随诊(21.9±10.6)个月(4~53个月)。结果33例(94.3%)重复介入治疗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诊期间,6例重复介入治疗成功者(18.2%)心绞痛复发,其中2例(6.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一例发生死亡或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组支架再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未复发组(86.2±20.2)%vs(65.3±15.8)%,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近期、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支夹层或闭塞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等,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拘禁导丝组4例发生分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5枚支架,拘禁球囊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枚支架,且拘禁导丝组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明显高于拘禁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13.4)min比(53.2±9.8)min,t=2.84,P=0.009;(135.3±12.5)ml比(106.8±11.7)ml,t=8.33,P=0.001]。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检查,两组主支和边支血管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拘禁球囊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发作入院,拘禁导丝组有1例患者因心绞痛再发入院,并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余无其他MACE事件。结论拘禁球囊技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保护导丝比较,拘禁球囊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重要分支闭塞,且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病例登记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小支架治疗的急性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298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依据置入支架直径将患者分为小支架组(59例,直径<3mm)和大支架组(239例,直径≥3mm).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每3~4个月门诊随访1次,记录心肌梗塞、各种死亡原因.怀疑心肌缺血者再次行冠脉造影,如再狭窄>70%则再次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术(TLR).结果小支架组和大支架组分别有61和274处病变,两组急性期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相似.10±5月随访中小支架组TLR患者明显多于大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支架组进一步分析发现,置入支架长度>15mm患者随访期TLR发生率高于置入支架长度≤15mm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大支架相比,小支架置入患者急性期成功率和并发症相似,但远期TLR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小冠状动脉支架 (直径 <3.0mm)的植入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依据安放支架内径的不同将入选的 9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小支架组 (支架直径 <3.0mm) 35例 ,普通支架组(≥ 3.0mm ) 6 2例 ,植入小支架 4 8个 ,普通支架 10 5个 ,观察住院期间严重临床事件率、术后 6~ 18个月无心脏事件生存率。结果 :小支架组平均支架直径为 (2 .5 2± 0 .0 7)mm ,普通支架组平均支架直径为 (3.2 4± 0 .39)mm(P <0 .0 5 ) ,15 3个支架成功植入 15 2个。小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在术中的血管夹层及撕裂的发生率分别为2 5 .71% (9例 )和 2 4 .19% (15例 ) (P >0 .0 5 ) ,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小支架组为 1例 ,普通支架组为 0例 ;6 8例患者接受了术后 6~ 18个月的临床随访 ,其中 11例在随机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中发现支架内再狭窄 ,小支架组为 5例 ,普通支架组为 6例。结论 :对于在小冠状动脉采用直径 <3.0mm的小支架植入术即刻成功率高 ,不增加支架围手术期的急性血管并发症及临床并发症 ,与普通支架比较远期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Xu L  Wang LF  Yang XC  Ge YG  Wang HS  Li WM  Ni ZH  Liu Y  Xia K  Cui 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312-315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8月,共612例患者置入835枚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其中4例患者(0.65%)于2006年1至8月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前壁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再次入院。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的临床情况、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造影结果以及PCI过程等相关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9岁,血栓发生时间为术后31~37个月。患者第一次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12个月,其中1例患者血栓发生前18个月停用阿司匹林。支架置入部位均为前降支,急诊造影提示支架内闭塞,局部可见明显血栓征象,前向血流TIMI0级,均再次行PCI治疗后存活。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可以发生极晚期血栓形成,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远期随访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弥漫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Qiao SB  Hou Q  Xu B  Chen J  Liu HB  Yang YJ  Wu YJ  Yuan JQ  Wu Y  Dai J  You SJ  Ma WH  Zhang P  Gao Z  Dou KF  Qiu H  Mu CW  Chen JL  Gao R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6):487-491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弥漫病变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分析影响这类病变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接受置入单个长度>25.0mm支架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205例患者,排除支架置入失败及支架置入位置不理想者。分为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128)和置入金属裸支架(BMS)组(n=77)。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等规范药物治疗。手术成功判定标准为至少用相互垂直的两个投照体位行冠状动脉造影,肉眼判定残余狭窄<20%和前向血流TIMI3级。再狭窄判定标准以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支架内或支架邻近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患者在支架术后6个月左右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205例患者(男性181例,女性24例)227个靶病变置入382枚支架完成造影随访。其中C型病变占总数的93.8%,B2型病变为6.2%。双支或双支以上血管病变的患者比例达到86.8%。平均术前参考血管直径(2.88±0.43)mm。平均每个病变支架长度(40.09±12.94)mm,54.2%的病变接受了重叠置入支架。比较置入DES组和置入BMS组,两组的患者基本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基本条件方面,DES组术前参考血管直径明显小于BMS组[(2.80±0.37)mm比(3.10±0.48)mm,P=0.00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率DES组(15.4%)小于BMS组(48.4%),P<0.001。晚期支架内腔径丢失BMS组明显大于DES组[(0.94±0.76)mm比(0.39±0.53)mm,P<0.001]。靶病变血管重建率DES要明显好于BMS(11.6%比38.5%,P<0.001)。支架内再狭窄在置入DES组的局限性再狭窄比例大于置入BMS组(33.3%比18.2%,P=0.029)。对影响复杂弥漫病变支架再狭窄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采用支架重叠置入(OR=2.82,P=0.017)和支架类型(OR=5.71,P<0.001)是对复杂弥漫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对于复杂弥漫病变的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较金属裸支架能明显减低再狭窄率。对于弥漫病变,我们应该使用长支架,尽可能减少支架重叠置入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65例接受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的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79例)和EEC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86例)。EECP组,于支架术后2周时开始进行20次EECP。分别于冠脉支架术前、术后2周和7周时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水平、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比较,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后2周时FMD[(6.39±2.20)%∶(4.41±2.12)%]和NO[(43.51±9.32)μmol/L∶(37.00±9.11)μmol/L]水平显著降低,而ET-1[(61.32±11.25)pg/ml:(82.24±21.10)pg/ml]水平则明显升高(P均〈0.01);(2)EECP组20次EECP后与术后2周、支架术前比较,FMD水平[(9.85±3.74)%∶(4.18±2.06)%∶(6.42±2.22)%]和NO含量[(50.38±15.24)pg/ml∶(35.86±8.96)pg/ml∶(42.45±9.54)pg/ml]均明显升高,而ET-1含量[(46.38±10.23)μmol/L∶(84.55±21.90)μmol/L∶(60.85±11.10)μmol/L]均明显降低(P均〈0.01);(3)支架术后7周时,常规治疗组FMD水平、NO含量和ET-1含量与术后2周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较术前更差(P均〈0.05);(4)EECP组7周时FMD、NO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ET-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结论: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障碍加重;经20次增强型体外反搏后,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皮功能障碍得以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带膜支架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中心共对10例PCI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后置入带膜支架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置入带膜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共2年,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8.6±5.2)岁,范围60~76岁。置入带膜支架直径平均(3.3±0.3)mm,长度平均(22.1±3.7)mm,所有患者破口均被成功封闭,术中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7±24.5)个月,范围0.6~67个月,1例术后19天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13个月猝死;1例患者术后53个月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6个月查多层CT示支架内无再狭窄;4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只有1例患者在PCI术后6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带膜支架内再狭窄;另3例病例带膜支架内均无再狭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1/10);PCI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为10%(1/10);在整个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率为20%(1/5),死亡率为20%(2/10),MACE发生率为40%(4/10)。结论带膜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穿孔能达到较好的长期疗效,两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能有效预防带膜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同一冠心病患者体内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洗脱支架(DES)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按先后顺序入选223例接受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将其中87例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DES者(Cypher,Firebird,Taxus)作为观察组,136例仅接受一种DES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在支架手术后5~10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并观察冠心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61例(70.1%)及对照组93例(68.4%)术后半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分别为观察组(5例)8.2%及对照组(7例)7.5%(P>0.05)。随访发现临床事件总发生率分别是术后4周观察组4.6%及对照组3.7%,术后6个月8.6%及7.1%(P>0.05)。结论不同种类DES混合应用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并不增加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前降支(LAD)开口病变精确定位法和贯穿左冠状动脉主干(LM)法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LAD开口病变用DE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24例患者,其中精确定位有161例(P组),贯穿入LM有63例(C组).结果 基线上C组的参考血管直径(RVD)明显大于P组,而LM和LAD管腔的落差P组明显大于C组.在介入操作特点上,支架直径、球囊后扩张的比率、后扩张球囊直径和左主干分叉处行双球囊对吻技术(kissing balloon)的比率C组均明显大于P组.两组介入成功率均为100%.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比1.6%;P=0.447),其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0比0,P=1.000;1.2%比1.6%,P=1.000和3.1%比0,P=0.325).只有1例亚急性血栓发生在P组.造影随访C组支架内和血管段再狭窄率有降低的趋势(7.7%比0,P=0.316;10.8%比3.8%,P=0.431).支架内和血管段的晚期丢失C组均明显小于P组[(0.12±0.08)mm比(0.59±0.37)mm,P=0.000和(0.17±0.09)mm比(0.64±0.49)mm,P=0.000].结论 DES治疗LAD口部病变贯穿LM法和精确定位法均可显示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精确定位法相比,贯穿LM法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降低再狭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裸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到2004年间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8例患者的病变情况及其远期疗效。结果(1)9例双支架置入患者中,药物支架V型支架术的6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再狭窄,再狭窄均发生在前降支和回旋支血管开口处;裸支架T支架术的2例患者发生了再狭窄,其中1例弥漫性再狭窄,另外1例发生了回旋支开口的再狭窄。(2)9例置入单个支架的患者中,5例患者支架跨过了回旋支开口,即采取了Cross-over技术,复查时只有1例左主干支架发生了再狭窄;3例左主干体部支架的患者中1例发生了弥漫性再狭窄。(3)对两例V支架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在开口处没有完全膨胀,亦没有完全贴壁。结论(1)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特别是双支架置入方法)的再狭窄率很高。(2)在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中,支架跨过回旋支患者的远期预后良好,即支架可以安全地跨过回旋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