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的经验并分析影响前列腺穿刺结果的因素.方法 统计卫生部北京医院1996-2007年行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病例.患者入选条件为前列腺特异抗原(PSA)>4μg/L,和(或)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结节,和(或)B超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前列腺异常信号者.对PSA 4~10 μg/L者结合游离PSA/总PSA比值≤0.16或PSA密度>0.15决定是否进行穿刺.前列腺穿刺方案为6~12针.结果 本组研究共有687例患者接受了前列腺穿刺,平均年龄(70 ±8)岁.诊断为前列腺癌者269例,平均年龄为(72±8)岁,其中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者99例,平均年龄(69±6)岁.因PSA升高就诊者总体占42.8%(294/687),发现前列腺结节者为121例(17.6%).接受前列腺穿刺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由1996年的10例增加到2007年的98例.总穿刺阳件率为39.8%,最高年度是1999年的60.0%(15/25),最低是2005年的30.4%(21/69).穿刺阳性患者数旱逐年增加的趋势,最低的是1996年的4例,最高的是2007年的42例.PSA水平与穿刺阳性率呈正相关.应用游离PSA/总PSA比值显著提高了PSA介于4~10μg/L患者的前列腺穿刺阳性率(P<0.05).主要并发症血尿、大便表而带血、发热发生率分别为46.3%、8.7%、1.9%.结论 结合PSA,游离PSA/总PSA比值和增加前列腺穿刺针数可以有效提高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经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是否应该对PSA升高的急性尿潴留患者先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9年4月我科收治的109例血清PSA浓度均大于4ng/mL的男性急性尿潴留患者(无尿道狭窄,神经原性膀胱等病因)。根据是否活检分为2组,20例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组,年龄54~85(68.90±7.64)岁,前列腺体积38~130(70.94±27.97)ml,血清PSA4.30~487.46(48.12±106)L。89例为未活检组,年龄54~97(71.78±8.64)岁,前列腺体积16~293(61.79±43.77)ml,血清PSA4.06~411.2(24.90±52.61)ng/mL,2组间年龄、前列腺体积和血清P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活检组56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5例经开放手术。结果活检组20例,病理发现前列腺癌5例,阳性率25%;未活检组89例手术标本发现前列腺癌4例,均为经TURP者。阳性率4.49%。活检组和未活检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发现PSA升高的急性尿潴留患者前列腺癌的发生率至少在25%以上,比未经穿刺而经手术发现的前列腺癌发生率高2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手术发现的前列腺癌给再次根治性手术增加了难度。本研究证明PSA升高的急性尿潴留患者应该先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经会阴与经直肠途径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前列腺穿刺活检病例临床资料共378例,根据穿刺方法分为经会阴组和经直肠组,各18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及活检前列腺癌阳性率.同时根据PSA水平分为<10 n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18针穿刺与10针穿刺活检对针对PSA(4~10μg/L)患者中诊断前列腺癌的对比性研究。方法:选取90例经直肠前列腺18针穿刺,90例10针穿刺活检,比较两组前列腺癌确诊情况、穿刺后肉眼血尿、直肠出血、尿潴留等并发症率。结果:18针穿刺组与10针穿刺组癌筛检阳性率13.5%和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后直肠出血、血尿、尿潴留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8针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法可显著提高PSA(4~10μg/L)患者中前列腺癌阳性活检率,而并未增加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及PSA和前列腺外腺体积与前列腺癌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320例,观察和统计PSA≤410μg/L和PSA>410μg/L时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对前列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两组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SA≤410μg/L和PSA>410μg/L时前列腺癌的检出例数分别为17例和98例,两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在前列腺癌和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腺体积在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血清特异抗原(PSA)及外腺体积是指导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筛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PSA浓度为4~10ng/ml患者前列腺内腺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在前列腺癌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41例血清PSA浓度为4~10ng/ml患者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前经直肠前列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所得内腺体积与腺体总体积的比例,对照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术前经直肠前列腺B超前列腺内腺体积与总体积之比95%大于0.50,62%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该值小于0.50。结论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阴性的患者,前列腺内腺体积与总体积之比〈0.50可作为重复穿刺活检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58例前列腺癌患者全部接受直肠指检、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及经直肠前列腺6点+可疑区域活检检查。结果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60.3%病例发现异常回声结节,65.5%显示前列腺异常血流。本组前列腺癌PSA、PSA+f/tPSA、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直肠指检的检出率分别为69.0%、82.8%、60.3%及39.7%。结论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能增强活检过程穿刺的导向性,有助于增加活检阳性率。5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对诊断早期前列腺癌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医学》2017,(11):1055-1056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初筛可疑患者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后病理检查差异,并探究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水平与经直肠前连线穿刺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病理结果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2—2017-04间收治PSA(4~10 ng/m L)疑似前列腺癌患者80例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比较两种方法病理结果,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PSA、fPSA、PSAD水平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病理检查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病理检查相关性。结果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病理检查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病理检查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PSA、fPSA、PSAD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病理检查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病理检查均具有相关性,其中tPSA、PSAD呈正相关,fPSA呈负相关。结论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病理检查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病理检查在前列腺癌中诊断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与tPSA、PSAD呈正相关,fPS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的前列腺6针法加定点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PSA>4ng/ml且直肠指征阳性和(或)B超发现前列腺有异常回声结节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6针法加定点穿刺活检术.即在标准的经直肠超声引导6 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同时,增加异常回声结节的定点穿刺.结果 96例患者中确诊为前列腺癌者44 例(45.8%).44 例前列腺癌患者如仅按6 点穿刺方法,将有9 例患者漏诊,占20.5%.结论 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的前列腺6针法加定点穿刺活检术,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对不同前列腺穿刺方案诊断前列腺癌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323例男性患者,其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4.0μg/,L 305例,直肠指诊可疑前列腺癌52例,均行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直肠13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穿刺位点包括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中间底部、中间中部、中间尖部).入选病例的年龄为49~90岁,平均69岁;PSA水平0.6~142.5μg/L,平均20.8μg/L;前列腺体积12.3~255.5 mL,平均60.4 mL.入选病例依前列腺体积分为2组(<50mL,≥50 mL),将13针法穿刺位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各种6针、8针、10针穿刺方案,统计分析各种方案发现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和敏感性,将能发现前列癌的例数是13针法发现前列腺痛总例数的95%以上的穿刺方案认为是理想的组合.结果:13针法的穿刺总阳性率为37.2%(120/323),与前列腺体积<50mL的病例相比,体积≥50 mL的病例的13针法穿刺阳性率从51.0%(73/143)降为26.1%(47/180).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包含前列腺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和包含尖部、中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8针穿刺位点组合方案的敏感性分别为98.6%和97.3%;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包含前列腺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10针法的敏感性为97.6%,以上组合的阳性率与13针法发现前列腺癌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5).结论:对于初次前列腺活检的病例,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可以采用包含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或尖部、中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8针法,而当前列腺体积≥50 mL时,包含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10针法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研究经尿道前列腺点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方法以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其中患者均不适宜进行开放性手术并伴有其他疾病,因此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并对患者在手术的前后均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流率峰值(Qmax)以及生活质量评分(QOL】,并深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80例患者中,6例患者发生TURS,3例患者并发暂时性尿失禁,1例患者并发尿路感染,2例患者尿路较为狭窄,1例患者并发尿道出血,其他的6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对于该组的80例患者进行1-2年随访,所有患者的各项观测指标明显好转,其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效果良好。结论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能够得到良好的疗效,并且治疗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住院时间较短,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这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并比较单极与双极切割系统在经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术(TUAEP)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分别采用2种切割系统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TUAEP,单极98例,双极83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前列腺切除质量、血红蛋白下降值、血Na+浓度、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等围手术期安全及疗效指标。 结果 采用2种切割系统均能将增生的前列腺腺体完整剜除,未发生输血、前列腺包膜穿孔和电切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单极组及双极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5.1±6.1)和(58.3±5.4)min,前列腺切除质量分别为(35.2±5.8)和(36.5±7.4)g,术后4 h血Na+浓度分别为(139.96±3.59)和(140.52±4.31)mmol/L,血红蛋白分别为(129.46±12.58)和(128.79±0.5)g/L,2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2组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体积、Qmax、IPSS、QOL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同组术前比较,PSA、前列腺体积、残余尿、Qmax、IPSS、QO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采用单极或双极切割系统均可安全有效实施TUAEP,疗效满意,单极切割系统并不增加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分析。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进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给予正确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对照组10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5%,观察组3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组间比较如下:观察组:术中大量出血2例,1例经放置三腔单囊尿管,持续止血药物治疗,术后排尿通畅,未发生再出血;尿滞留1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治愈;对照组:尿失禁3例,行膀胱造萎术,术后治愈;尿潴留4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排尿通畅;尿道狭窄3例,定期尿道扩张2个月,排尿通畅。结论尿失禁﹑尿潴留﹑尿道狭窄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认真止血,及时有效处理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社区50岁以上男性人群中行前列腺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自2008年7月-2009年7月广州市荔湾区逢源和彩虹两个社区3021名50岁以上的男性血清PsA。对于PSA≥14.0ng/mL前列腺癌可疑病例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确诊。结果:筛查中血清PSA≥4.0ng/mL者占7.0%(210/3021),其中前列腺癌发现率6.0%(18/21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血清PSA浓度的增加,前列腺癌发病增高。结论:用血清PSA在社区老年男性人群中筛查前列腺癌是可行的,可以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筛查可为这些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因良性前列腺增生进行TURP或前列腺切除术325例资料,前列腺偶发癌在本文中定义为术前患者经直肠指检和PSA检查均为阴性,而术后病理发现前列腺癌.结果:32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发现前列腺偶发癌12例,其中T1a期10例,T1b期2例.结论:T1a期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可以观察等待,而T1b期前列腺偶发癌需要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间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策略。方法收集2例前列腺间质肿瘤的病例并且回顾了相关评估此疾病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策略的文献。1例是1位老年患者因排尿困难而至泌尿外科就诊,另1例老年患者是因排便困难而至普通外科就诊。2例患者的直肠指检结果表明前列腺的体积增大并有硬结,但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却未明显升高。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表明硬结中有大量的梭形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CD34(+),SMA(-),病理诊断为前列腺间质肿瘤。结果这2例报告说明前列腺间质肿瘤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排尿困难,排便困难,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并伴随着PSA的轻度升高或处于正常水平。前列腺穿刺活检在早期诊断前列腺间质肿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论对于前列腺有肿块并且PSA水平正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相似文献   

17.
杨缙 《热带医学杂志》2007,7(7):656-657,660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与前列腺炎的关系。方法120例门诊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高于4.0ng/ml且合并前列腺炎;所有患者口服莫西沙星,治疗随访4周;根据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及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分为三组,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及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结果仅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低于4.0ng/ml的一组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高于4.0ng/ml且合并前列腺炎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抗炎治疗,既可提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又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前列腺穿刺活检造成的痛苦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改良操作(附5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改良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操作方法。方法 在55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对一些传统的习惯性操作进行改进,主要改进有:直视下进镜、不穿刺造瘘、主要切除引起梗阻的部分,而不要求彻底切除。结果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平均35分钟),与传统方法比较有显著差异,术后2-5天拔除尿管时,排尿通畅率98.2%(54/55)。结论 操作改良后,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创伤、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患者恢复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2008年1月1日~2015年4月1日,在笔者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4315例患者中,筛选出145例进行了重复穿刺的患者进行分析,按第2次穿刺结果将患者分为肿瘤组以及非肿瘤组。分析指标包括患者年龄、两次穿刺间隔时间、穿刺针数、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特异抗原速率(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rate,PSAV)、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ree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t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形带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transitional zone,PSATZ)。对所有入选患者中63例初次穿刺PSA位于灰区且穿刺间隔超过1年的患者进行进一步分层研究,分为灰区肿瘤组和灰区非肿瘤组。结果 第2次穿刺针证实为前列腺癌的共有42例,阳性率28.97%(42/145)。按第2次穿刺结果将病患分为肿瘤组以及非肿瘤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间隔时间和穿刺针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相比较,肿瘤组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ATZ相比较,肿瘤组明显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两次穿刺间PSA差相比较,肿瘤组明显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与非肿瘤组PSA差ROC曲线分析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87,最佳诊断临界值为>2.588ng/ml。穿刺点位于灰区的肿瘤组和非肿瘤组PSAV相比较,肿瘤组明显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灰区肿瘤组与非肿瘤组PSAV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3,最佳诊断临界值为每年>1.648ng/ml。结论 前列腺穿刺活检仍属有创检查,患者有一定痛苦且有可能引起较严重并发症,应谨慎行再次穿刺。当患者两次PSA差>2.588ng/ml时是进行重复穿刺的强指征。对PSA位于灰区的患者当每年PSAV>1.648ng/ml是续行重复穿刺的观察指标。只有把握合适的指征才能在真正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高翔 《中外医疗》2016,(26):10-12
目的:探析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两种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4例,其中观察组运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而对照组则运用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最大尿流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均完成手术,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留置导尿管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4.3±2.4) h、(4.5±1.6)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1±3.3)h、(9.5±1.2)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访3个月,两组的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Q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中,与前列腺电切术比较,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