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紫舌是向瘀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客观指征.尽管《内经》中已有关于舌诊的记载,然而肯定青紫舌与瘀血的关系,则首推汉代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隋代《巢氏病源》则指出:"夫有瘀血者……唇痿舌青".明朝张石顽说:"若舌质青紫……按其心下,或脐旁硬痛,此结痰与瘀血相挟".清朝名医叶天士曰:"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清朝另一名医周征之说:"青紫是有瘀血","胃气久痛者,舌体全蓝,此亦瘀血在胃".可见历代医家早就肯定了青紫舌在血瘀辨证中的地位.近几年来,在研究活血化  相似文献   

2.
"舌下络脉诊"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舌下络脉诊”也称“舌下望诊法”,为络脉诊法的分支,是中医舌诊的组成部分。笔者在跟师临证期间,学习到王老师诊脉察病,四诊合参、注重舌象,而且非常注意舌下络脉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舌下络脉”是“舌诊”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中医诊病辨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舌下络脉诊”起源甚早,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气府论篇》中说:“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灵枢》中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噤黄候》曰:“心脾两脏有淤热所为,心主干舌,脾之络脉出于舌…  相似文献   

3.
瘀血刍议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的,均称瘀血。《金匮》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瘀血。”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注云:“胸满者,血瘀而气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  相似文献   

4.
陈群  路艳 《中医药学刊》2004,22(1):18-19
中医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而瘀血舌象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舌象,且在肿瘤患者中具有普遍性。对此主要从瘀血舌象在肿瘤患者中出现的临床意义、临床观察、微观研究等方面论述了其现代研究概况。近年来,诸多学者从临床观察.生理、生化及病理检查各方面对肿瘤患者的瘀血舌象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之舌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之舌象研究进展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张向力,张丽萍,孙刚(158100)舌诊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去能知五谷类。”杨云峰在《临床验舌法》中所...  相似文献   

6.
酒精性肝病瘀血舌象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瘀血舌象与舌温、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对酒精性肝病患者150例,根据瘀血舌象分成紫舌组、绛舌组及青舌组,收集所有患者的舌温、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温比较:3组间舌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表现为绛舌组紫舌组青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3组间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5);其中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为绛舌紫舌青舌;纤维蛋白原含量为绛舌紫舌青舌。相关性分析:舌象瘀紫程度与舌温呈负相关(P0.0 5);舌象瘀紫程度与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呈正相关(P0.0 5),而与纤维蛋白原呈负相关(P0.0 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舌温变化与酒精性肝病瘀血舌象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相关性,可为中医舌诊客观化、量化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医诊断学》中把舌色分为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从淡白到绛紫,其色泽逐渐加深,但临床上对舌色的描述仅用上述的舌色很难准确的表达,在中医文献中诸如黯红舌、纯红舌、青紫舌等不同舌色的记载层出不穷。中医舌诊中的色,不是简单地讲色质,而且还要注意其色调、亮度、光泽、饱和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舌色在不同的侧面的表述也有不同,如深红和浅红属于同一色调的颜色,但深红含较少的白色,饱和度高;浅红含较多的白色,饱和度低。不同的舌色变化其表示的病理机制亦不同,代表了不同的病种与证型,即使相类似的舌色其反应的病情也有轻重之分,如从临床观察看黯红舌与青紫舌都是内有瘀血的征象,但黯红舌表示瘀血征象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8.
肿瘤患者瘀血舌象的研究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而瘀血舌象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舌象,且在肿瘤患者中具有普遍性.对此主要从瘀血舌象在肿瘤患者中出现的临床意义、临床观察、微观研究等方面论述了其现代研究概况.近年来,诸多学者从临床观察,生理、生化及病理检查各方面对肿瘤患者的瘀血舌象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0.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古今医家对本条注释皆言“其人言我满”是指“腹部胀满”。笔者通过认真研读《金匮要略》全书,仔细核察前后条文,认为此解释欠妥,似应改释为“胸部满闷”为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属于中医“积聚”、“鼓胀”的范畴,其中肝硬化代偿期可归于“积聚”范畴,而失代偿期可归于“鼓胀”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四大顽症之一,现仍为我国常见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瘀血舌是血瘀证诊断的重要指标,也是肝硬化程度的客观指标,因此肝硬化与舌象改变及其与瘀血舌之间关系,在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相似文献   

13.
青紫舌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诊是中医最具特征的一种诊疗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青紫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舌象,对临床诊断血瘀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全国两次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中,都将其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近年来,随着瘀血学说的发展,许多学者对青紫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舌诊作为中医望诊的组成部分,对临证辨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剥苔是临床常见舌象,表现为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1] ,主要包括花剥苔、类剥苔、地图舌、镜面舌等.纵观古今医家对剥苔的认识,《伤寒论》提及"舌上胎",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对"无苔"有了记载.明清时期,《察舌辨症新法》对各种...  相似文献   

15.
浦月红  陆嘉惠 《新中医》2013,(11):147-148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积聚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血瘀证最早的表述见于《金匮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煤,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临床上,瘀证可能出现在许多疾病的某阶段或全过程,但其严重程度及证候表现各有不同。在血液病范畴中,  相似文献   

16.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17.
邹世洁  邹外一  王琳 《北京中医药》2008,27(12):944-945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圣惠方》舌象的特点,并与其它舌诊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方法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研究发现:(1)《圣惠方》各类舌象、各种舌象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2)《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是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3)《圣惠方》舌象的上述特点是因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  相似文献   

18.
小儿舌诊历来受到古代医家的重视,《千金要方》卷五《辟结胀满第七》“小儿胎寒喔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是对小儿舌象的较早记载,《小儿药证直诀》提出“舒舌”、“弄舌”之名,并叙述其病机及治疗和预后,《临证验舌法》云“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更具体地说明了舌诊在小儿诊法中的地位。诚然,此语亦有偏颇之处,但相对指纹、山根等小儿望诊内容而言,舌诊确有更为客观和特异的意义,它对判断疾病性质,病情轻重、病变转归都极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四诊研究的深入开展,小儿舌诊已成为受到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瘀血舌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瘀血舌象与血气分析、病情轻重的关系。方法 :按舌象变化将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瘀血舌象组和非瘀血舌象组 ,并进行临床病情程度判断 ,在入院24h内作血液气体分析。结果 :瘀血舌象组患者临床病情较非瘀血舌象组为重 ,并发肺心病例数较非瘀血舌象组多 ,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瘀血舌象组患者 pH ,PaCO2 和SaO2 较非瘀血舌象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瘀血舌象组病情较非瘀血舌象组重 ,PaCO2 的升高与SaO2 的下降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瘀血舌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杨爱萍  陈群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39-1540
目的:观察妇科疾病瘀血舌象患者与腹痛、病程的情况,了解其与妇科疾病专业病种临床特点及病程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了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患者共57例,其中子宫肌瘤患者3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27例,其中具有瘀血舌象29例,非瘀血舌象28例。观察瘀血舌象与腹痛及病程的关系。结果:瘀血舌象组与非瘀血舌象组疼痛的性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瘀血舌象组随着病期的进展,早中后期瘀血舌象出现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相同病种瘀血舌象组与非瘀血舌象组分别比较都存在同样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病种瘀血舌象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妇科疾病瘀血舌象患者多出现疼痛等症状,且与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