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依普利酮50 mg或100 mg与氯沙坦50 mg或100 mg每天一次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将84例轻中度高血压(90 mm Hg≤舒张压<110 mm Hg)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依普利酮50mg或10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其降压疗效与氯沙坦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的双期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及中心动脉压(CAP)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将8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90~<110mm Hg(1mm Hg=0.133kPa)且收缩压140~<180mm Hg]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每组各42例,经服用安慰剂2周后进入12周的试验期,分别给予依普利酮50mg或氯沙坦50mg,口服1次/d,复诊1次/2周,4周后如舒张压≥90mm Hg,则改为依普利酮100mg分2次口服或氯沙坦100mg,口服1次/d。安慰剂治疗2周后及12周试验期结束前分别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动态血压监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CAP的测定。结果依普利酮组高血压患者完成试验37例,失访5例,氯沙坦组完成试验40例,失访2例;与治疗前相比,依普利酮组及氯沙坦组患者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baPWV及CAP均明显降低;治疗12周末,两组患者的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8.6)比(21.4±9.4),(14.0±5.3)比(15.1±6.6)mm Hg,均P>0.05];依普利酮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baPWV、CAP及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氯沙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均能明显降低轻中度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的双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及中心动脉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1)比较替米沙坦40mg或80mg与氯沙坦50mg或10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2)评价替米沙坦4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h降压效果及谷/峰比值。方法:(1)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分组试验。330例轻中度高血压(95mm Hg≤舒张压<110mm Hg,收缩压<180mm Hg,1mm Hg=0.133kPa)患被随机分入替米沙坦组(164例)和氯沙坦组(166例),分别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40mg或氯沙坦50mg。4周后如坐位舒张压≥90mm Hg,则改为替米沙坦80mg或氯沙坦100mg每天一次口服。(2)开放试验。同样条件的20例患服用替米沙坦40mg共6周,于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治疗8周末,替米沙坦组的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氯沙坦组(12.5mm Hg vs 9.4mm Hg,P=0.037及10.9mm Hg vs 9.3mm Hg,P=0.030);(2)替米沙坦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的总有效率高于氯沙坦(70.1% vs 58.7%,P=0.020);(3)替米沙坦级瑟氯沙坦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23.2% vs 22.9%,P=0.952);(4)替米沙坦40mg每天一次口服,其收缩压的谷/峰比值为66.5%,舒张压的谷/峰比值为76.8%;24h平均血压下降10.2/7.8mm Hg,用药末6h的平均血压下降10.0/9.2mm Hg。结论:(1)替米沙坦40mg或8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2)替米沙坦适合每天一次服用,其降压作用可维持24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将8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各42例),分别口服依普利酮50mg或氯沙坦50mg每天1次,每2周复诊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动态血压监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血浆IGF-1的测定。结果:两组治疗12周末血压明显下降(P<0.05),组间血压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一般项目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及昼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及夜平均舒张压、baPWV及IGF-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均能明显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和IGF-1水平,但两者改善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依普利酮及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各40例.分别予依普利酮片50mg、氯沙坦钾片50mg,1次/d,口服,疗程12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主要检测多项生化指标、24h动态血压、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压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在降低血压幅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普利酮与氯沙坦,1次/d,服用50 mg均能有效控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安全性及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普利酮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2例)、依普利酮组(23例)。氯沙坦组和依普利酮组采用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分别接受氯沙坦和依普利酮治疗,治疗4周后,若血压未达标,药物剂量加倍后继续治疗4周;若血压达标,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4周。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氯沙坦组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11.33±1.09)mmH g,依普利酮组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13.02±1.40)mmH 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平均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  相似文献   

7.
氯沙坦钾和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氯沙坦钾和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轻中度高血压者随机选用氯沙坦钾50mg或盐酸苯那普利10mg,每日一次口服,共24周。24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的改变。结果共62例完成随访。氯沙坦钾组(n=35)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9.05mmHg和4.89mmHg;盐酸苯那普利组(n=27)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7.19mmHg和2.00mmHg,有效率分别为51.43%和51.85%,两组无显著性差别。随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氯沙坦钾组中咳嗽发生率占2.86%,低于盐酸苯那普利组的25.93%。结论氯沙坦钾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和盐酸苯那普利均有效,安全性好且耐受性优于盐酸苯那普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苯那普利分别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3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服用氯沙坦50mg,1次/d,氢氯噻嗪12.5 mg,1次/d;和苯那普利10mg,1次/d,氢氯噻嗪12.5 mg,1次/d,治疗4周。观察用药前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压均非常显著下降(P<0.01)。氯沙坦组、苯那普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77.1%,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前者显著低于后者(2.8%:17.1%,P<0.05)。结论:氯沙坦和苯那普利分别与氢氯噻嗪联合应用治疗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相似,但前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赖诺普利对轻、中度高血压降压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54例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赖诺普利组,氯沙坦组口服氯沙坦50 mg~100 mg,每日1次;赖诺普利组口服赖诺普利10 mg~20 mg,每日1次,持续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血压、血脂及血尿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降压有效率和降压幅度相当,血脂、血尿酸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赖诺普利组的咳嗽发生率为17.9%,氯沙坦组无一例出现咳嗽反应.结论氯沙坦和赖诺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而氯沙坦无明显咳嗽副反应,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氯沙坦钾和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氯沙坦钾和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轻中度高血压者随机选用氯沙坦钾50mg或盐酸苯那普利10mg,每日一次口服,共24周。24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的改变。结果:共62例完成随访。氯沙坦钾组(n=35)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9.05mmHg和4.89mmHg;盐酸苯那普利组(n=27)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7.19mmHg和4.89mmHg;盐酸苯那普利组(n=27)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7.19mmHg和2.00mmHg,有效率分别为51.43%和51.85%,两组无显著性差别。随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氯沙坦钾组中咳嗽发生率占2.86%,低于盐酸苯那普利组的25.93%。结论:氯沙坦钾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和盐酸苯那普利均有效,安全性好且耐受性于盐酸苯那普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运用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对照组单用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24 h内蛋白尿、血肌酐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舒张压为(83.16±5.33)mm Hg,收缩压为(132.61±5.14)mm Hg,24 h内蛋白尿为(94.26±10.53)mg,血肌酐为(94.27±5.31)μmol/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患者血压、24 h内蛋白尿以及血肌酐能够得到极大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每日口服氯沙坦50~100mg及贝那普利10mg,地高辛0.125~0.25mg,双氢克尿塞25mg或速尿20μg,阿斯匹林100mg。对照组45例,除无氯沙坦外余同治疗组,持续6个月。两组治疗前后检查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功能。结果治疗组左室舒张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上述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95.08%,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氯沙坦和贝那普利可抑制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CBM、万方、维普数据库,搜索关于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9月,由两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方法学质量,应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计37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疗效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依普利酮能够降低收缩压(WMD=-8.99mm Hg,95%CI:-10.62~-7.37,P0.00001)和舒张压(WMD=-4.21 mm Hg,95%CI:-5.07~-3.34,P0.00001)(1mm Hg=0.133k Pa);与其他类型降压药物相比,依普利酮的降压效果次于螺内酯(收缩压:WMD=6.40 mm Hg,95%CI:6.12~6.68,P0.00001;舒张压:WMD=3.10 mm Hg,95%CI:2.82~3.38,P0.00001),与依那普利相当(收缩压:WMD=-0.47 mm Hg,95%CI:-3.12~2.18,P=0.73;舒张压:WMD=0.79 mm Hg,95%CI:-0.58~2.16,P=0.26),但优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收缩压:WMD=-3.51 mm Hg,95%CI:-5.20~-1.82,P0.0001;舒张压:WMD=-2.06 mm Hg,95%CI:-2.97~-1.14,P0.0001);安全性方面,依普利酮的总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氯沙坦)平行对照.6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服用坎地沙坦酯片或氯沙坦片各1片,1次/d,必要时增加剂量1次.总疗程8周.结果氯沙坦组治疗前的血压为(146.2±11.6)/(100.3±3.3)mm Hg,治疗后的血压为(130.3±9.8)/(85.7±8.0)mm Hg,血压下降幅度为(16.0±11.8)/(14.6±6.8)mm Hg;坎地沙坦酯组治疗前的血压为(143.4±11.2)/(100.6±4.1)mm Hg,治疗后的血压为(130.4±11.2)/(86.3±8.0)mm Hg,血压下降幅度为(13.0±8.7)/(14.3±6.5) mm Hg.两组治疗后血压降低幅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降幅均在前2周.组间无差异.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坎地沙坦酯和氯沙坦降压显效率分别为60.7%和60.0%,总有效率分别为82.1%和76.7%,组间无差别.不良事件坎地沙坦酯和氯沙坦组为头晕各2例和1例,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无异常改变.结论国产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本文无1例出现咳嗽,耐受性良好,适用于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不同降压方案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氯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生化的影响。方法8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每天早晨口服1次氨氯地平5mg和培哚普利4mg,B组(氢氯噻嗪联合氯沙坦)每天早晨口服1次氢氯噻嗪12.5mg和氯沙坦50mg。两组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8周以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动态血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全天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分别降低18.88/10.35mmHg、18.11/10.85mmHg、18.58/9.79mmHg;B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全天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分别降低19.60/9.20mmHg、18.61/9.81mmHg、18.60/9.41mmHg。两组用药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降压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用药后对血生化各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氯沙坦均有明显的降压效果,并且两组降压效果无明显差异,同时两种降压方案对血生化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氯沙坦与培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Ⅱ(AⅡA)氯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排泄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30)和培多普利组(n=30),分别予以氯沙坦50mg每日一次及培多普利4mg每日一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血压及尿微量蛋白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4周治疗,血压降至正常,微量蛋白尿排泄明显减少(P<0.01),且氯沙坦组疗效优于培多普利组(P<0.05)。结论AⅡA及ACEI可有效减少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排泄,而AⅡA效果优于ACE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与氯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方法.经2周的单盲、安慰剂导入期,72例坐位舒张压在95~115mmHg之间的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入厄贝沙坦75mg/天组(n=36)或氯沙坦50mg/天组(n=36).4周末,如坐位舒张压仍≥90mmHg,每日剂量加倍(厄贝沙坦150mg/天或氯沙坦100mg/天),总疗程8周.结果两组患者服药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经8周治疗,厄贝沙坦组平均坐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降低15.0%与13.3%,在氯沙坦组分别为13.7%与14.0%.两药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别(厄贝沙坦75.0%,氯沙坦71.4%,P>0.05).与厄贝沙坦不同,氯沙坦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在轻中度高血压的治疗中,厄贝沙坦与氯沙坦一样有效与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评价氯沙坦与吲达帕胺或氢氯噻嗪合用降压疗效及对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5例.氯沙坦组:单用氯沙坦50~100 mg,每日一次;氯沙坦与吲达帕胺合用组:氯沙坦50 mg,每日一次,加吲达帕胺2.5 mg,每日一次;氯沙坦与氢氯噻嗪合用组:氯沙坦50 mg, 每日一次,加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二次.三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随测血压(CBP)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及生化指标.结果:氯沙坦加吲达帕胺或加氢氯噻嗪组降压总有效率及随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的变化均明显优于氯沙坦单用组,且治疗前后心率和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氯沙坦与吲达帕胺或氢氯噻嗪联合应用降压效果较单用氯沙坦更有效, 且对代谢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缬沙坦 (valsartan)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14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分为缬沙坦组 (n=75 )和赖诺普利 (lisinopril)组 (n=71) ,分别接受缬沙坦 80 mg/d或赖诺普利 10 mg/d,4周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 (舒张压≥ 90 mm Hg,1mm Hg=0 .133k Pa) ,接受缬沙坦 16 0 mg/d或赖诺普利 2 0 mg/d。  结果 :缬沙坦与赖诺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6 0 .3%和 6 4.1% ,降压程度及治疗有效率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缬沙坦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未见干咳现象 ,而赖诺普利组干咳发生率达 5 .6 %。  结论 :缬沙坦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单独或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方法 140例伴高胰岛素血症的非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到二甲双胍组(68例)和福辛普利组(72例),分别以二甲双胍500 mg,3次/d和福辛普利10 mg,1次/d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在治疗4周时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in Hg者,给予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结果 (1)二甲双胍组和福辛普利组在治疗4周后SBP分别下降(13.0±1.2)mm Hg和(15.4±1.4)mm Hg,DBP分别下降(9.0±1.0)mm Hg和(10.4±1.1)mm Hg;在治疗8周后SBP分别下降(17.8±1.5)mm Hg和(20.9±1.5)mm Hg,DBP分别下降(13.2±0.9)mm Hg和(15.3±1.1)mm 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联合用药率均为54%.(2)与基线比较,空腹、糖负荷后0.5、2 h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4周和8周后明显下降;在福辛普利组于治疗8周后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4周后明显高于福辛普利组(P<0.05),在治疗8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伴高胰岛素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二甲双胍与福辛普利有类似的降压效应和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