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婴儿麻疹的临床特征。方法沈阳市传染病院于2006-01-2006-12,对收治的127例婴儿麻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全年散发,3~5月份为发病高峰(82例),占全年发病的64.6%。②小月龄患儿发病率上升,主要为5~10月龄(106例),占83.5%,其中5~8月龄(75例)占59.1%。③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为农村到城市务工者)子女发病率高,占64.6%。④临床症状典型,皮疹典型为充血性斑丘疹,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spots科氏斑)明显。并发症t肺炎、喉炎、肝脏损伤、心肌损伤为主。结论为减少婴儿麻疹发病,应提高基础免疫覆盖率、及时率,以及接种质量,适当提前婴儿的初免年龄至6月龄,对育龄妇女可适时进行麻疹疫苗复种。  相似文献   

2.
婴儿抚触是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婴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的抚摩,让大量温和的良性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为了探讨体位与抚触效果的关系,我们对新生儿最初几次抚触时体位的舒适度进行了比较,得出: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采用先俯卧位后仰卧位抚触,均可消除婴儿的孤独恐惧等不良反应,使哭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婴儿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尿培养情况。方法对86例泌尿系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儿泌尿系感染以男性发病略高,夏季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尿培养阳性率随着药物治疗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结论重视发热婴儿泌尿系检查,尤其对于夏季发热的婴儿,应及早留取尿液标本。  相似文献   

4.
婴儿痉挛临床诊治与预后1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27例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诊治和随访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婴儿痉挛的诊断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婴儿痉挛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收治的婴儿痉挛患儿进行分析和随访,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共有127例婴儿痉挛患儿进入研究。起病年龄为(6.1±3.1)个月,患儿随访时间(38±8)个月;72.4%为症状性,宫内发育迟缓、先天脑发育畸形、出生时窒息为主要病因,脑发育不全、智能发育迟缓多见;27.6%为隐原性或原发性。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弥漫或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丙戊酸钠、氯硝基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在症状性婴儿痉挛中,76.1%预后不良,原发性或隐原性婴儿痉挛中,有60.8%的病例发作得到控制;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落后、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可能提示婴儿痉挛预后不良。 结论婴儿痉挛多为症状性,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异常、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与婴儿痉挛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住院的年龄1个月至1岁肺炎患儿60例,以血清CMV IgM抗体(CMV-IgM)阳性及尿CMV-DNA定量阳性的40例肺炎患儿为观察组;以CMV-IgM及尿CMV-DNA定量均阴性的20例肺炎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肺部的喘鸣音和水泡音等体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MV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肺CT,其敏感度为100%,而肺计算机X线摄影(CR)仅为29.4%。观察组中30例患儿予以更昔洛韦治疗,10例未用;更昔洛韦治疗组22例治愈,治愈率73.3%;未应用更昔洛韦组治愈率2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婴儿CMV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体征不典型,普通胸片不易发现炎症,容易误诊。对疑诊患儿需及时检测血清CMV-IgM及尿CMV-DNA,及时做肺CT检查;确诊后首选更昔洛韦治疗。  相似文献   

6.
体感音乐疗法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感音乐疗法对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的疗效。方法将3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置于体感音乐床聆听中医五行音乐中角音30min,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3次内收肌角度、双侧腘窝角度、足背屈角度,取其平均值,评估肌张力,计算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结果体感音乐治疗后,受试患儿内收肌角度和腘窝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后足背屈角度均小于治疗前,其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治疗后肌张力、CSS评分均比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体感音乐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47 d,生后四肢瘫47 d入院。第1胎,第1产,孕38周,因其母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分娩。其母孕期自觉胎动较少,生后家长即发现其四肢不活动,抬头无力。查体:体温:36.4℃,脉搏:124次/min,呼吸:26次/min,神志清晰,发育落后,无皮疹,头不能竖立,前囟平坦,1.0 cm×1.0 cm,双眼运动灵活,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心音有力,心率:124次/min,腹略膨隆,四肢肌张力低下,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呈蛙腿型,肌力Ⅰ级,膝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头部CT(见图1):三脑室高位,两侧脑实体部轻度分离,前纵裂池向后延伸,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8.
观察中药湿敷剂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及复方鱼肝油氧化锌软膏外用治疗婴儿湿疹急性渗出期临床疗效。治疗组采用中药湿敷剂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及复方鱼肝油氧化锌软膏,对照组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分别对皮损的自觉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西药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湿敷剂与丁酸氢化的松乳膏及复方鱼肝油氧化锌软膏联合使用治疗婴儿湿疹急性渗出期,疗程短,安全性好,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21例婴儿川崎病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儿中典型病例9例,不典型病例12例。符合发热+5项主要表现者4例(19.1%),发热+4项主要表现者5例(23.8%)。发热+3项主要表现者7例(33.3%),发热+2项主要表现者4例(19.1%),发热+1项主要表现者1例(4.8%)。20例白细胞增高,21例中性粒细胞增高,10例见核左移,C反应蛋白增高19例。结论婴儿川崎病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应早期收集有关川崎病临床资料,以期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婴儿湿疹伴发腹泻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和儿科病房收治的73例婴儿湿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伴发腹泻情况以及血嗜酸粒细胞计数、IgE、IgG、IgA、IgM、肝功生化、微量元素等检测结果。结果 73例婴儿湿疹患儿中28例伴发腹泻(病程均超过1周),占38.4%,其中10例属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占腹泻患儿的35.7%。腹泻组男23例(82.1%),非腹泻组男25例(55.6%),两组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喂养方式和湿疹初发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IgE水平明显高于非腹泻组(P < 0.01),血清IgG低于非腹泻组(P < 0.05),两组IgA和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高达75.0%,但与非腹泻组(5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应性体质可能是造成婴儿湿疹伴发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改善营养状态可能会增强腹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3个月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00例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00例患儿中,大多以咳嗽、喘息、喘憋为主要表现共356例(71.2%),发热及不咳嗽表现共144例(29.8%);肺部干湿啰音422例(83.7%),双肺呼吸音粗糙78例(16.3%);病程7d120例(24.0%),8~10d169例(33.8%),10~15d153例(30.6%),15d40例(8.0%);胸片以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其次为间质性改变,实变影少见;心肌酶谱异常353例(70.6%);肝功异常153例(30.6%)。治疗应用二代头孢265例(53.0%),三代头孢133例(26.6%),联合应用利巴韦林47例(9.4%),喜炎平319例(63.8%),其他抗病毒药9例(1.8%)。结论 1~3个月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以咳嗽、喘息、喘憋为主要表现,发热及不咳嗽相对少见;肺部体征多,肺部啰音出现的越早病情相对越重;胸片以斑片状影和间质性改变为主,实变影少见;易发生心脏、肝脏损伤;病情易反复,病程长;以细菌及病毒感染多见;二、三代头孢联合抗病毒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4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4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 方法对1999-01—2005-12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30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4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以男孩多发,无季节差异;以典型病例多见,但仍有约20%患儿为非典型病例,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较高。 结论冠状动脉异常可作为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惟一确诊的金指标。同时对于发热>5d,在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再次高热,有明确病毒或细菌感染 存在,有预防接种后不明原因发热持续不退的4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及发病率.方法 对182例惊厥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围产期窒息引发的缺氧缺血性脑病(36.8%)是引起惊厥的首要原因,其次为代谢异常(24.7%)、颅内出血(20.9%)、感染性疾病(13.2%)、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6%)、先天代谢性疾病(1.1%)、胆红素脑病(0.6%).结论 围产期窒息是引发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麻疹防治新思路。 方法用Excel数据库对2005年4~9月间,连续在沈阳市传染病院住院的65例1岁以内麻疹婴儿各项资料进行录入,从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转归进行分析,在性别、发病地区、接种疫苗、并发症方面采用χ2检验。 结果65例患儿中男婴多于女婴,农村患儿多于城市,未接种疫苗者多于接种疫苗者,有并发症者多于无并发症者,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发现了这次流行高峰季节明显后移。 结论65例患儿这次发病高峰在夏季,以农民工男婴为主,未到初次免疫接种(初免)月龄者多,流动人口漏种麻疹疫苗者多和各种并发症者多等特点,提出防治婴儿麻疹应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前初免,孕前再次疫苗接种,“前疫苗”的研制,以及流行期间婴儿的被动免疫等方面入手,控制该病在婴儿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婴儿科收治住院的CMV感染患儿7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CMV-IgM阳性,进一步行PCR荧光探针法检测患儿血浆CMV-DNA-PCR量高于正常者。72例患儿均给予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分为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超声等检查,同时检测母亲乳汁CMV-DNA-PCR,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儿中临床表现为婴儿肝炎45例,高胆红素血症35例,肺炎31例,脑损伤18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9例,营养不良6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遗传性代谢病3例。60例纯母乳喂养患儿中母亲乳汁CMVDNA-PCR高于正常者45例。治疗后好转或治愈65例,放弃治疗7例。结论小婴儿易发生CMV感染,其临床表现多样,以肝胆系统异常最多见。对于确诊CMV感染的患儿,应同时检测患儿母亲乳汁CMVDNA-PCR并进行早期干预。经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提高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水平。方法 以江西省儿童医院2006年6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35例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呕血和轻度-中度贫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9例,轻度低蛋白血症6例,血清IgE升高20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2例;所有患儿血小板计数均正常,肝功能及凝血象检查均正常;3例患儿行血清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测定,其中2例牛奶喂养患儿对牛奶高度敏感,1例母乳喂养患儿对蛋清和(或)蛋黄高度敏感。35例患儿均呈现镜下糜烂性胃炎,且为多发性病灶,其中21例患儿病变以胃底、胃体黏膜多发糜烂为主,14例为胃体、胃窦黏膜多发性糜烂,3例伴胃窦、幽门管水肿,1例食管炎。所有患儿组织病理提示胃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且均经患儿和母亲食物回避治疗有效。结论 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牛奶喂养多见,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表现之一,内镜下表现以胃黏膜糜烂为主,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且疗效肯定;胃黏膜病理学检查及结合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婴儿室枸橼酸杆菌导致腹泻流行23例临床分析吴敏,周允奋,胡燕燕,刘玉临,李明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1989年10月12日至11月11日我院妇产科婴儿室流行新生儿腹泻48例,经细菌学检验证实为枸橼酸杆菌导致的有23例,因此类报道较少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婴儿CMV肝炎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黄疸期予清肝利胆汤口服,黄疸消退,转氨酶升高期予益肝降酶汤口服;同时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前2周剂量为5mg/kg,12h1次;3~8周每周静脉滴注5d,剂量为5mg/kg,每日1次;对照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剂量及方法同治疗组)及口服肝泰乐50mg,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后2、4、8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优于对照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服中药治疗婴儿CMV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疗法,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42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22例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矫治训练、引导式教育及中医针灸、按摩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120例只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14 d为1个疗程,共用3~5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治疗后,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中0~6个月患儿总有效率为96.77%(30/31),~12个月为94.03%(63/67),~3岁为84.62%(11/13),~5岁为63.64%(7/11),各年龄段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疗效显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肠套叠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以2岁以内婴幼儿最为多见,4~10个月为发病高峰期,多发生于肥胖儿,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由于婴儿易发生肠蠕动功能紊乱及肠痉挛,使痉挛的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导致肠梗阻,如不及时处理,将并发肠坏死而出现发热、休克等中毒反应。所以,护理人员加强病情观察,给早期确诊提供依据,以便不失时机地进行处理,可使患儿获得治愈而免除手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