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便塞通合剂(BST)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干细胞因子(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NC组,n=10)和造模组(n=30);运用洛哌丁胺复制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C组)、莫沙比利组(PC组)、便塞通合剂组(BST组),每组各10只。药物干预14 d后,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24 h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及肠道炭墨推进率;免疫组化和RT-qPCR检测SCF、c-Kit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BST组大鼠24 h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肠道炭墨推进率均增高(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c-Kit、SC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BST组大鼠结肠组织c-Kit、SC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结论:BST可有效治疗大鼠慢传输便秘,机制可能与上调肠道SCF及c-Kit表达,加快肠道蠕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便秘模型大鼠小肠和结肠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及自然恢复情况,了解大黄所致便秘的可恢复性。方法Wistar大鼠60只,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便秘组、恢复组、对照组各20只,便秘组和恢复组给予大黄建立便秘大鼠模型,恢复组于建立模型完成后任其自然恢复6周。以放射免疫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比较各组大鼠小肠和结肠VIP和S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便秘组和恢复组大鼠的小肠、结肠S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恢复组小肠SP含量显著高于便秘组(P<0.05),恢复组结肠SP含量与便秘组比较无差别(P>0.05)。便秘组小肠和结肠VI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恢复组VIP表达较便秘组高(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应用大黄等蒽醌类泻剂对肠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小肠和结肠SP含量降低,VIP反应性降低,停用大黄恢复性饲养6周后肠道神经递质VIP和SP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方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AQP)3、8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便秘的机制。【方法】采用洛哌丁胺灌胃法复制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将40只大鼠分为造模组(N=30),正常对照组(N=10);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益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10只,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连续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采用碳末推进试验检测大鼠结肠传输功能,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法检测AQP3和AQP8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便秘模型组碳末推进率明显降低,AQP3、AQP8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益气方组及莫沙必利组炭末推进率显著升高,AQP3、AQP8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益气方可能是通过降低肠道AQP3、AQP8的表达,减少肠腔液体重吸收,增加肠道内粪便含水量,起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传输能力的影响,揭示大黄与该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将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大黄组及对照组,大黄组应用中药大黄喂养制作慢传输型便秘的动物模型。分别于禁食后,经口灌入活性炭悬液10 mL/kg,动物处死后剖腹取出幽门到直肠末段的全部肠管并测量肠管长度、碳末推进长度及肠道传输功能。取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及电镜下观察。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状况。结果大黄组碳末推进长度、肠道传输功能低于对照组。大黄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VI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结肠细胞结构明显退行性改变,结肠肌间神经丛内未找到Cajal间质细胞(ICC)。结论大黄等蒽醌类泻剂损伤结肠壁神经丛,使结肠传输功能下降。因此,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治疗时,应避免长期应用此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探对其治疗脾虚慢传输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24只),造模组采用番泻叶+限制饮水+控制饮食的方法复制小鼠脾虚STC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补中益气汤)和西药组(莫沙必利),各组灌胃对应的药物,1天1次,共7天,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及结肠组织VIP含量。结果中药组小鼠粪便含水率(55.55±10.90)%,肠道推进率(69.84±9.67)%,分别高于模型组的(45.50±13.04)%和(50.44±14.45)%(P均0.05),中药组小鼠结肠组织VIP水平(156.73±11.41)ng/L,低于模型组的(245.12±12.43)ng/L(P0.05)。西药组小鼠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分别为(52.83±12.43)%,(65.15±13.56)%,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小鼠结肠组织VIP水平(120.91±17.65)ng/L较中药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能提高小鼠粪便含水率及肠道推动率,改善脾虚慢传输型便秘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组织VI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种小鼠便秘模型建模的效果。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实验:(1)复方地芬诺酯组:10.00 mg/kg,灌胃1次;(2)洛哌丁胺组:9.38 mg/kg,灌胃2次/天,连续10天;(3)冰水组:0.80 ml/只,灌胃1次/天,连续7天;(4)硫糖铝组:25.00 mg/kg,灌胃1次/天,连续3天;(5)空白组:0.9%生理盐水灌胃,0.10 ml/只,1次/天,连续10天。观察各组一般情况、粪便参数、病理学。结果一般情况:5个实验组造模前后自身对照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四个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仅洛哌丁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9,P0.01)。粪便参数:(1)造模前后首粒排黑便时间:4个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仅复方地芬诺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造模前后4 h排便数量:4个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复方地芬诺酯组、洛哌丁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造模前后粪便含水量:4个模型组中仅复方地芬诺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仅复方地芬诺酯组杯状细胞萎缩明显且形态细长、粘膜层变薄、肠腔扩张明显。结论复方地芬诺酯制备的功能性便秘模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便秘大鼠肠道水液代谢、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cyclic AMP protein kinase A signaling pathway,cAMP-PKA)和水通道蛋白3(water channel protein 3,AQP3)的影响,探讨VIP治疗便秘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模型+ VIP组。给药4周后,墨汁灌胃法检测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根据大鼠粪便干湿重计算粪便含水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印迹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 VIP和AQP3蛋白表达水平;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AMP,PKA和AQ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出现时间延长,粪便含水率明显减少(均P<0.01);结肠黏膜上皮部分破坏,杯状细胞体积减小,数量明显减少;结肠组织中VIP和AQP3蛋白含量明显减少,AQP3,cAMP和PKA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VIP组大鼠首粒黑便出现时间缩短,粪便含水率明显增加(均P<0.05);结肠黏膜上皮完整性明显改善,杯状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结肠组织中VIP和 AQP3蛋白含量增多,CAMP,PKA和AQ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VIP静脉注射能够调节肠道水液代谢,改善大鼠便秘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VIP-cAMP-PKA-AQP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九香止泻片对湿热型泄泻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肠道水通道蛋白4(AQP4)、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与环腺苷酸(cAMP)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九香止泻片组、盐酸洛哌丁胺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或蒸馏水连续灌胃7 d,腹腔麻醉取血处死后取结肠组织测定大鼠肠道AQP4、PKA表达与cAM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肠道AQP4、PK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cAMP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九香止泻片组和盐酸洛哌丁胺对照组肠道AQP4、PKA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cAMP含量显著增加(P<0.05);九香止泻片组和盐酸洛哌丁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香止泻片可能通过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调控湿热型泄泻IBS模型大鼠肠道中AQP4的表达进而改善腹泻症状,是治疗湿热型泄泻IBS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济川煎对老年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色氨酸羟化酶1(TPH1)、五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阐述济川煎的通便机制.方法:30只老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老年STC模型组、济川煎组,每组10只.复方苯乙哌啶饲养大鼠建立老年STC大鼠模型.济川煎组用济川煎汤剂灌胃,空白对照组和老年STC组经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10 d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活性炭灌胃法检测肠道推进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TPH1、5-HT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老年STC大鼠肠道推进率下降(48.86±5.98)%(P<0.05),济川煎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肠道推进率上升(62.78±7.26)%(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TPH1阳性细胞数(9.97±2.94)个,低于空白对照组(28.54±8.94)个,模型组5-HT阳性细胞数(5.6±1.37)个低于空白组(10.72±2.43)个;与模型组比较,济川煎组大鼠结肠TPH1阳性细胞数增多(22.48±7.82)个,5-HT阳性细胞数增多(8.91±2.75)个(P<0.05).结论:济川煎方可显著改善老年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便秘症状,可能是通过升高TPH1,提高5-HT表达水平,从而调节肠道功能,发挥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模型大鼠血清、肠组织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的影响,探讨运脾柔肝方对C-IBS模型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剩余36只大鼠采用冰水灌胃法造模14?d,评价模型,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运脾柔肝方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模型对照组,每组6只。运脾柔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12.2、24.4、48.8?g/(kg·d)的给药剂量灌胃,莫沙必利组以莫沙必利混悬液1.35?mg/(kg·d)灌胃,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4?d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5-HT、VIP、SP水平和肠组织5-HT、VI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结肠组织免疫组显5-HT、VIP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血清SP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不同剂量运脾柔肝方均可显著降低C-IBS模型大鼠血清5-HT、VIP的表达水平(P<0.01),明显升高大鼠血清SP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均能明显降低5-HT在肠组织中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VIP的表达(P<0.01)。结论?运脾柔肝方可显著改善C-IBS模型大鼠便秘症状,可能是通过降低5-HT、VIP和升高SP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肠道功能,发挥治疗C-IB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缩泉润肠方对便秘模型大鼠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0 mg·kg-1)连续灌胃3周建立大鼠便秘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模型组、乳果糖口服液组(0.670 g·kg-1)、缩泉润肠颗粒剂低剂量组(14.04 g·kg-1)、缩泉润肠颗粒剂高剂量组(28.08 g·kg-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束缚应激+饮食失节方法造模,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肉眼观察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PY和VIP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肉眼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病理、蔗糖水测试实验等证实模型成功。模型组大鼠血清组织中VIP水平低于空白组,NPY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治疗后,痛泻要方组VIP含量较模型组均增加,NPY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结论:痛泻要方对UC模型大鼠脑肠轴的异常有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VIP、NPY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抑郁症对大鼠血浆、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P物质 (substanceP,SP)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的影响。方法 建立经典的大鼠抑郁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浆、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的含量。结果 抑郁模型大鼠血浆、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SP的含量显著增加(73. 82±15. 19vs56. 07±10. 32; 217. 63±40. 14vs106. 11±27. 37; 6. 39±0. 76vs2. 51±0. 62;P<0. 05 );VIP的含量显著降低 (50. 31±12. 09vs74. 69±16. 87; 48. 90±12. 56vs 71. 47±17. 25; 1. 37±0. 42vs2. 9 8±0. 71;P<0. 05 )。结论 大鼠脑垂体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的含量异常可能与抑郁症导致的脑和结肠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大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脊髓屏障(BSCB)的影响,筛选大黄煎药灌服的最佳浓度,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及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黄各剂量组用大黄水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大鼠SCI后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脊髓含水量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入伊文思蓝(EB)后的BSCB情况.结果 (1)BBB评分: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脊髓含水量的测定: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Sham组没有EB染出,模型组EB大量染出,以3 d时染出最多,大黄各剂量组EB染出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少,以大黄中剂量组EB染出最少.结论 中剂量组大黄有效地降低了大鼠SCI后BSCB的通透性,对其保护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黄和谷氨酰胺对大鼠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比较两者的肠道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大黄组、谷氨酰胺组、对照组和伪手术组,前3组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予持续全胃肠外营养(TPN),每日分别灌胃大黄液、谷氨酰胺和生理盐水.伪手术组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但不夹闭,自由饮食.收集尿液、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和门静脉血分别检测小肠通透性、小肠形态学、小肠细菌移位.结果 (1)对照组肠黏膜通透性较伪手术组明显增大(P<0.005),大黄组和谷氨酰胺组则与伪手术组相似.(2)对照组小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显著低于伪手术组(P<0.005),大黄组和谷氨酰胺组优于对照组;小肠全层厚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对照组培养阳性率高于伪手术(P<0.005),大黄组和谷氨酰胺组阳性率则低于对照组(P<0.01,P<0.05);伪手术组和大黄组门静脉血16s rR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谷氨酰胺组则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大鼠小肠黏膜结构破坏和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肠内使用谷氨酰胺或大黄均有肠道保护作用.对于保护小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及降低肠道通透性,大黄与谷氨酰胺效果相仿.作者单位225001 扬州,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通讯作者谈定玉,电子信箱webtan1981@gmail.com;Tel13665254359大黄能显著降低小肠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刺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大鼠的小肠推进率及血清、结肠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P物质(substunce P,SP)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对IBS-C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60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0只大鼠采用寒冷-束缚-饥饱失常综合法进行IBS-C模型复制,进行模型评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只分为模型组、四单穴组方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分别用活性炭粉悬浊液灌胃法观察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5-HT、VIP、SP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肠中5-HT、VIP、SP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单穴组方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结肠组织中5-HT、VIP水平显著升高(P<0.05),SP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比较,四单穴组方组大鼠血清、结肠组织中5-HT、VI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针刺可明显升高IBS-C大鼠小肠推进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血清中5-HT、VIP水平,升高S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肠康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乳大鼠出生后第8~21天,每天接受直结肠扩张刺激建立IBS-D内脏高敏感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组、肠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30d分别灌胃给药。进行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结肠黏膜层血管P物质(SP)阳性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AWR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清CGRP含量、结肠组织VIP含量及结肠黏膜层血管SP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肠康颗粒各组大鼠的AWR评分明显降低(P<0.01),血清CGRP含量、结肠组织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0.01),肠康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层血管SP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的升高(P<0.05~0.01)。结论 肠康颗粒对IBS-D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BS-D大鼠血清CGRP及结肠组织VIP含量的下降,抑制大鼠结肠黏膜层血管SP阳性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