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22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8年12月间122例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ADR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2例ADR中既往有药物ADR史的17.21%(21/122),通过静脉给药的97.54%(119/122),用药过程中出现ADR的78.69%(96/122)。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重视患者ADR的既往史,并尽量采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时宜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从药物制剂信息与患者原发病、性别、年龄、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史、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中,以皮肤以发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35例(60.3%),以瘙痒和皮疹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有8例(13.8%)。有既往不良反应史12例,56例(96.6%)静脉滴注给药。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情况,掌握其相关因素以及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1例注射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结果:女性出现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在20~60岁;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给药;当药剂量达到400mg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皮肤瘙痒、皮疹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时停药,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好转.结论: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使用应注意分析影响因素,加强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科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例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杰  谢诚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09,(29):2305-2306
目的:了解我院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喹诺酮类药所致的199例不良反应报告表,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既往不良反应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例不良反应涉及9种喹诺酮类药,其中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118例;既往有不良反应史者占16.1%;93.5%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给药;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严重不良反应7例。结论:应严格掌握药物使用适应证,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方式,重视用药监护,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550份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资料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观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每天用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是否联合用药情况,并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50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病例中,共有5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应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所占比例为46%;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年龄、每天用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联合用药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用药剂量、给药次数、联合用药率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往往发生于老年人群,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剂量、给药次数以及联合用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新建  郭美华  董慧贤 《医药导报》2008,27(9):1131-1133
[摘要]目的探讨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2007年国内公开报道的382例氧氟沙星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氧氟沙星所致的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史无显著关联,静脉给药占76.44%,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过程中占42.15%,合并用药占51.83%。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以神经系统损害及变态反应为主,其中99.16%的患者治愈或好转,2例死亡。所报道病例中存在多种不合理用药因素。结论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如处理适当基本能痊愈,但选用该药时仍应考虑年龄、不良反应史、给药方法、配伍宜忌等相关因素,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台州市椒江区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不良反应报告,共发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135例,回顾性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日剂量、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结果 13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有130例(96.3%);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102例(63.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17例(10.5%)。结论应加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监测,掌握其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药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药物毒性。方法:对某院100例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研究,分析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药物动力学,并对给药途径和给药种类产生的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片剂生物利用度95%~100%,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25%,可经肾、肝排出,清除半衰期较长;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给药共11例发生不良反应,显著高于环丙沙星(P0.05)、氧氟沙星(P0.05);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环丙沙星4.0%、氧氟沙星5.0%,左氧氟沙星显著较高(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药物毒性轻微、安全性高,具体用药方案需结合患者自身实际,联合用药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新秀 《中国药业》2004,13(10):77-78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通过检索2000-2002年中国医院知识库的文献,对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结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疗程、给药方式、年龄、性别、合并用药、过敏史等因素相关,临床应用时需注意.  相似文献   

10.
王利霞 《中国药事》2014,(3):320-32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左氧氟沙注射液致CNS不良反应病例及处理措施。结果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左氧氟沙星引起CNS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应当引起临床医师注意。结论左氧氟沙星可导致严重的CNS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掌握适应症,而且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给药速度以及用药期间患者的反应,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使用谷红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评价中重度ADR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2015–2018年期间发生谷红注射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信息,共计纳入268例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一般特征、基础疾病、ADR发生时间、分级与临床转归,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68例患者中229例(85.4%)为轻度不良反应,39例(14.6%)为中重度不良反应。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26.5%),其次为呼吸系统(23.9%)、心血管系统(19.8%)。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既往药物过敏史是患者发生中重度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谷红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发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但临床需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关注,预防中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1998~2008年国内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998~2008年有关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文献205篇,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与过敏史、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评价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520例,483例(92.9%)患者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156例(30.0%),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133例,25.6%)、心血管系统损害(65例,12.5%)、过敏性休克(45例,8.7%);最快的在用药2min内发生,最长的在用药34d后发生;经停药或治疗后恢复的有514例,有后遗症的2例,死亡4例。62例属于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13.
13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 年1-12 月1387例ADR 报告,分别对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ADR 因果关系评价、给药途径、引发ADR 的药品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32 个科室19 类药物,抗感染药有983例,占70.87%.其中,ADR 发生例次排在前3 位的药物依次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20例,占15.86%),加替沙星注射液(158例,占11.39%),氟罗沙星注射液(127例,占9.16%).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引发ADR 51例,占3.89%,酶类及其他生化制剂引发ADR 50例,占3.81%.静脉用药引发1221例(88.03%);1387例ADR 主要涉及感觉器官和脉管系统(1071例,占60.8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365例,占20.74%).新的、严重的ADR 98例,占7.07%,其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8例,氟罗沙星注射液8例,注射用美洛西林2例,莫西沙星2例等.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充分了解该药物的作用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对症用药.  相似文献   

14.
21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儿童用药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在2445份不良反应报告表中检索儿童用药后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按患者性别、年龄、既往不良反应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45份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表中,216例属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病例,占8.83%。216例中71.76%的儿童使用抗茵药后引起不良反应;72.70%的患儿通过静脉给药;20.80%存在了合并用药现象;1.39%的患者使用儿童专用剂型;2例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结论:儿童用药,既有成人用药的普遍性,又有儿童生理特点的独立性,临床需提高儿童用药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4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报告类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97种,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0例(占41.24%);男性(113例)多于女性(81例);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2例(占6.19%);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7种,占28.13%,其次为中药制剂17种,占17.71%;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66例,占84.6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为最高(90例,占42.65%);严重ADR有8例。结论: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宣传、培训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常用抗菌药物致白细胞(WBC)减少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动检索1994-2013年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等数据库及百度、谷歌中报道抗菌药物致WBC减少的个案报道,将所得病例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原患疾病、发生时间、表现、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纳入136篇合格文献,164例病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94例;195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占64.02%;以静脉给药最多,占86.59%;出现最短时间为2 d,最长为50 d,其中在15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占64.02%;以静脉给药最多,占86.59%;出现最短时间为2 d,最长为50 d,其中在16 d内占71.95%;共涉及12类33种药品,其中氟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最多,分别占19.51%和15.85%;致WBC减少的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阿奇霉素、奥硝唑、阿米卡星;WBC减少值主要在(26 d内占71.95%;共涉及12类33种药品,其中氟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最多,分别占19.51%和15.85%;致WBC减少的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阿奇霉素、奥硝唑、阿米卡星;WBC减少值主要在(24)×109L-1间,占68.29%;所有病例经停药或给予升WBC等对症治疗后WBC均恢复至正常值,无死亡报道。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致WBC减少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