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白云区2011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现况研究)对白云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白云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9种11047例,年报告发病率为497.02/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14703例,年报告发病率为661.51/10万。2011年白云区法定传染病发病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434.52/10万)、病毒性肝炎(221.90/10万)、肺结核(168.63/10万)。按发病系统分,发病最高的是肠道传染病(占50.51%),第二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26.40%),第三是呼吸道传染病(占21.88%)。传染病总体发病男性高于女性;高发年龄组在0~1岁;高发月份在5~7月。结论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要加大肠道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对病毒性肝炎3年发病、死亡、三间分布情况及预防接种对该病的影响。方法对三年法定传染病的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病毒性肝炎共发病了173007例,占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一位。年平均发病率158.32/10万,2004年、2005年、2006年依次发病为204.51/10万、143.52/10万、121.52/10万,发病率逐期下降。累计死亡136人,年平均病死率1.28%。全省均有发病。主要发病季节、职业、性别、年龄、地区分布是:3、4、8月(28.75%),学生、农民、工人(70.92%),青壮年(60.41%),男性(62.66%),西安及其周边地区(57.31%)。结论病毒性肝炎流行强度在使用疫苗和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后较使用前削减。多种途径传播是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型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集安市2010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集安市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51068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449.57/10万;报告乙类传染病三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细菌性痢疾,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的37.45%、16.10%和8.80%,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0.97%.结论 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及细菌性痢疾及手足口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1 发病情况 1974~1988年,经医疗部门诊断报告国家法定急性传染病13种26846例.发病率1518.78/10万。其中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发病为首位,占发病总数的79.39%,其次是猩红热占6.88%,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占5.38%。1976年、1982年出现两次急性传染病发病高峰,与菌痢发病高峰相吻合。 15年中肠道传染病发生22903例,发病率为1292.72/10万,占发病总数的85.46%,菌痢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3.06%。呼吸道传染病3137例,发病率为177.07/10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布拖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布拖县1995年~2005年法定传染病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1995年~2005年布拖县法定传染病年均发病率298.82/10万。此期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五位传染病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痢疾、霍乱,五种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69.35%,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前五位传染病是霍乱、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占总死亡的94.23%。结论1995年~2005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痢疾、霍乱发病率较高,也是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是艾滋病,他将是严重危害当地民众生命的传染病。今后应把霍乱、HIV/AIDS、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等作为传染病控制重点,加强计划免疫工作,通过有效的计划免疫接种巩固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等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控制效果,加强疫情监测与暴发疫情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盂县历年来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盂县2001年至2010年法定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年间盂县病毒性肝炎疫情总体呈现平稳流行态势,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85/10万;从年龄分布来看,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甲型肝炎发病高峰为10~45岁年龄组、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15~55岁年龄组、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30~40岁年龄组、戊型肝炎无明显发病高峰、未分型肝炎发病高峰为25~55岁年龄组。从职业分布来看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农民731例、工人159例、民工105例、家务及待业76例、学生72例,发病率分别为24.93/10万、5.42/10万、3.58/10万、2.59/10万、2.46/10万。从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来看,乙型肝炎发病率为最高,年均发病33.87/10万。2001年至2005年发病率渐呈下降趋势,2006年至2010年发病率处于历年平均水平。结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虽然已取得明显效果,但应调整防治策略,加大对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防治力度和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7.
张贤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231-232
目的了解南召县5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南召县2008年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2012年南召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0608例,年发病率介于259.01/10万2012年南召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0608例,年发病率介于259.01/10万444.3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69.90/10万。各类传染病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3941例),占报告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7.16%;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314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9.65%;肠道传染病共报告2951例,占发病总数的27.82%;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共报告571例,占发病总数的5.39%。报告发病的主要疾病为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梅毒、布鲁氏菌病等。结论南召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要加大对乙型肝炎、梅毒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与监测力度,加强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防治,高度重视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乙型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培训。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分析广西宜州市庆远镇2010~2014年期间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掌握其发病规律,为防治和消除传染病提供具体依据。方法:对宜州市庆远镇2010~201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及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中记录的传染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期间共发生传染病病例2784例,发病率为120.72/10万~230.79/10万,年均发病率183.7/10万;共查出传染病17种,肺结核:菌(-)(12.68%)、涂(+)(5.71%)、未痰检(22.30%),梅毒:隐性梅毒(7.72%)、胎传梅毒(1.26%)、Ⅰ期梅毒(3.74%)、Ⅱ期梅毒(0.47%)、Ⅲ期梅毒(0.14%),病毒性肝炎:丙肝(5.64%)、乙肝(4.52%)、甲肝(1.54%)、戊肝(0.04%),手足口病(9.8%);传染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784∶1,1~9岁和40~79岁为高发期;患者中,农民比例最高,高达67.39%,其次是散居儿童,比例为15.23%。结论: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控力度,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重点抓好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以及性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对居民尤其是农民和儿童的健康教育以及监护,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才能有效预防疾病,降低传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揭西县2009至201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9种13 03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18.69/10万,年平均死亡率0.73/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结论 5年间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病毒性肝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阐述其三间分布,寻找规律。结论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为406.9/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乙型肝炎(204.9/10万)、甲型肝炎(163.2/10万)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0.37%、40.12%。结论加强儿童及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及加大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管,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是控制乙肝、甲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15~2019年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戊肝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戊肝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贵州省报告的戊肝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州省共报告戊肝病例3 087例,年发病率1.75/10万,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98至2007年嵩明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嵩明县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998至2007年嵩明县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8至2007年嵩明县乙类传染病年平均总发病率为147.37/10万,其中,2001年发病率最高(276.13/10万),2005年发病率最低(107.39/10万);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肺结核是重点传染病,4种传染病的发病占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90%以上。结论嵩明县传染病发病率依然较高,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肺结核,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南京市江宁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江宁区1997~2006年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6年江宁区无甲类报告传染病,共报告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18种13977例,年发病率为124.58/10万~326.39/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82.06/10万;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位居首位,占总发病数的47.11%,其中淋病发病数最多;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有上升趋势,其中肺结核发病数居高不下,占总发病数的28.76%,麻疹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肠道传染病及自然疫源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淋病、肝炎、肺结核等老传染病仍然存在,艾滋病、SARS等新发传染病相继出现。结论江宁区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肺结核、麻疹、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还要加强对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宣传、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以及对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4.
姚直垠  李峰 《江西医药》2005,40(7):418-419
目的探讨彭泽县急性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控制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4年彭泽县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8年共报告传染病6745例,年均发病率为246.47/10万,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淋病、麻疹。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20.99/10万,居各类传染病的首位;肺结核共发病3166例。占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的95.62%。结论本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1997—2004年呈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呈上升势头。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淋病、麻疹等传染病是本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该区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 疫情资料来自该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该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5086例,死亡16例,发病率为1539.50/10万,死亡率为4.84/10万,病死率为0.31%,与2009年相比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上升5.48%、218.42%、201.82%.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2种3455例,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1631例,居前5位的病种为乙型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丙型肝炎、梅毒,其中7月发病数相对较多,0~9岁组发病数最高.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与2009年相比上升37.66%;肠道传染病下降20.43%;呼吸道传染病下降16.10%.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为该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加大重点人群监测;继续开展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发热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加强肺结核的归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南京市江宁区 2010 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江宁区 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 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 13 种,报告发病数 1365 例,报告发病率为 147.2/10万,报告死亡病例4例,病死率为 0.4314/10万.无甲类和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梅毒、淋病.结论 应加强对南京市江宁区传染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梁智萍 《北方药学》2012,(10):91-92
目的:对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宜川县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宜川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本年9种乙、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总数为208例,年发病率为175.35/十万,无死亡报告病例。结论:加强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菌痢、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清新县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订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清新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1792例,年平均发病率330.57/10万。发病率最高是2007年为359.48/10万,最低是2005年为297.04/10万。5年间呼吸道传染病一直居高不下,占总病例数的50.53%;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总病例数的24.14%;再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总病例数的23.50%。结论肺结核、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梅毒和麻疹是当地近年的重点传染病,今后工作重点应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王立杰  赵芳 《北方药学》2012,9(7):81-81
目的:掌握集安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态势,为我市制定传染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对集安市2009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4种988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414.90/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细菌性痢疾;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最高。结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及细菌性痢疾及手足口病是我市目前重点防治的传染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鲁山县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做好疫情预测和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鲁山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鲁山县共报告传染病20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发病数3 320例,报告发病率383.83/10万,报告死亡病例9例(艾滋病8例,狂犬病1例),死亡率1.04/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15种,报告发病数1 502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45.24%,年发病率为173.65/10万,报告发病主要病种为乙肝、肺结核、丙肝;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报告发病数1 818例,年发病率为210.18/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54.76%,报告发病主要病种为手足口,其他感染性腹泻;2010年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手足口、乙肝、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结论应加强对鲁山县手足口病、乙肝、肺结核、麻疹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