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辉  高旋慰 《河北中医》2009,31(9):1353-135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2003-05—2007-05,我们采用针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并与传统循经取穴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各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耳后拔罐配合电针(观察组38例)和单纯电针(对照组37例)治疗,观察组在耳后施以火罐闪罐后留罐5min。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Nottingham分级系统量化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痊愈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平均有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电针,且能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戴晓娟 《河北中医》2014,(4):550-55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面神经麻痹。目前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病理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症状随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而轻重不一,西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008-05-2013-05,笔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6例,并与西药为主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患者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基础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GDNF和NGF水平、不良反应、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小于对照组(P 0. 05),波幅大于对照组(P 0. 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 64%(53/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 14%(46/56)(P 0. 05);治疗后观察组GDNF、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93%(5/56)略高于观察组7. 14%(4/5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上调GDNF、N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韩廷雨 《河北中医》2005,27(10):789-789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是一种非化脓性面神经损害。2001-06—2004-06,笔者自拟口僻牵正汤内服加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1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疏风散邪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风牵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明确,可以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药结合在不同类型面部神经麻痹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效果差异产生原因。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共80例。根据面部神经麻痹的类型分为中枢性面部神经麻痹组(即中枢组,27例)和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组(即周围组,5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针药结合进行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短潜伏期)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和4周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经治疗后,周围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 34%(50/53),中枢组临床总有有效率为77. 7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9. 013,P=0. 021)。治疗后第1周开始,周围组研究对象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中枢组则是在治疗后第2周开始面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数据结果显示,经治疗后,周围组各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中枢组,P 0. 05。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CMAP波幅明显升高,R1潜伏期明显降低,P 0. 05。结论:针药结合能够显著缓解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升高CMAP波幅和降低R1潜伏期水平,发挥治疗作用,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优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8.
<正>我科自2010年3月—2015年3月共收治58例确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用小续命汤加减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我科从2010年3月—2015年3月共收治58例确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莱姆病、亨特综合征、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下颌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200例、体针组100例,分别采用头体针及体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30次。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结果:头体针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明显改善,优于体针组(P〈0.05)。结论:在传统针刺穴位(体针)的基础上配合头针治疗面神经麻痹比单纯体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梅  袁军  宓丽颖  王耀民 《河北中医》2009,31(6):886-88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寒冷刺激、细菌、病毒感染引起。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指病程较长(一般为2~6个月),经多种治疗效果不佳者。2007—03--2008—02,我们采用针刺配合艾灸关元、百会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7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3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杰 《河北中医》2010,32(1):82-8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面神经炎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致面肌瘫痪。本病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13常生活。2005-04—2009—04,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5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董建党  张媛 《吉林中医药》2013,(10):1061-106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纳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中药内服、膏药外敷、针灸结合;对照组36例,采用阿昔洛韦、泼尼松及B族维生素等常规治疗;疗程均为30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药结合比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经筋透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并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痛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和90.5%,经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选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经筋组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和神经活跃型患者疗效确切,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采用经筋透刺法。  相似文献   

14.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体治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整体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疗效,并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病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和90.5%。整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治疗法对各种时期的面神经麻痹疗效十分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配合针灸疗法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同时进行面部微波治疗,对照组仅针刺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0.2%,对照组愈显率为71.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低功率微波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拔罐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 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最短治疗1. 2个疗程,最长为3. 2个疗程,平均治疗疗程(2. 43±0. 33)个,对照组为(3. 65±0. 76)个,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拔罐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预后时间减少,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麻痹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面神经本身病变所引起,多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也可由外伤、肿瘤导致,其中以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8.
樊世英 《河北中医》2010,32(5):732-73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急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变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2009-01—2009-12,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7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脉络宁注射液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花 《河北中医》2005,27(3):168-168
早在7世纪就有关于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文字记载,直到1914年Dejerine发表的《神经系统疾病症候学》才对本病做了详细描述,认为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外伤、肿瘤、血管病、压迫、炎症(梅毒、中耳炎)、神经炎(梅毒、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2003-01-2004—08,笔者运用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面神经麻痹2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机理。方法 将48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通过神经肌电图测试观察针刺前后神经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面神经直接刺激: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与针刺前比较,P〈0.01;瞬目反射:潜伏期R1、R2波与针刺前比较,P〈0.01;R1诱发电位与治疗前比较,P〈0.01;针刺后上述指标与健侧比较,P〉0.05。结论 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对已损伤面神经电生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