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道蛔虫病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系蛔虫由肠管向上移位,通过俄狄氏括約肌而钻入总胆管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祖国医学虽无胆道蛔虫病記載,但蚘厥症象与此甚相符合。如金匱所謂“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靜而复时煩,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从症状,病理,治疗,均言簡意賅,描  相似文献   

2.
我們从事中医治疗工作,对于蚘虫治疗,特别是胆道蚘虫病的治疗,数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依据祖国医学治疗蚘虫病,用酸苦辛法的原則,乃制椒梅連芍煎,治疗胆道蚘虫病所导致的痛呕、煩、厥的四大証,获得一些效果,小結出来,以供参考,希同道们給予批評指正。运用腹診来測知蚘虫的动向一、腹有凝結,如筋而硬者,以指久按,其硬移他处,又就所移者按之,其硬又移他处,或大腹,或臍旁,或少腹,无定处,是也。二、右手輕按其腹,为时稍久,潛心候之,有物如蚯蚓蠢动,隐然应手,是也。  相似文献   

3.
蛔虫有喜鑽入细孔特性,尤以鑽入胆道內,致成胆道蛔虫病。为最严重而常见者。考胆道蛔虫病临床症状,为驟起之强烈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陣发性(疒交)痛,較諸胆石症引起者,更为剧烈。并放射至背部与右肩胛部。发作时,屡有剧烈噁心与嘔吐,甚則吐蚘。“伤寒論”所称蚘厥者,以蚘痛而致厥,当包括胆道蛔虫病在內。然不得謂胆道蛔虫病,即蚘厥也。經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病是蛔虫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蛔虫窜入胆道后,产生俄狄氏括約肌强度痉挛,使胆汁排出发生障碍;同时污染虫体,更易形成胆道感染,因此,临床上表现,可以发生剧烈性疼痛以及程度不同的黄疸。祖国医学对本症很早就有了詳尽的敍述。如汉代张仲景“金匱要略”說:“蚘厥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靜而复发,手足厥冷。”又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門”記載:“有結胸发黄者,心胸滿硬,按之痛,不可近”。这些記載,很可能就是胆道蛔虫病。我院自1955年11月至1958年6月,收治診断确切的胆道蛔虫病病员120名,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以及保守治疗。1958年7月至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病在我国較为常見,且流行地区很广。胆道蛔虫病都是因为腸道內的成虫向上窜入胆道而引起的,腸蛔虫病是人类最常見的寄生虫病,而胆道蛔虫病与腸蛔虫感染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对于胆道蛔虫病的認識,远在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內經里,已有对本病的記載,“腸中有虫瘕及蛟蚘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膿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蚊蚘也”(据張介宾类经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它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两千年前祖国医学对此就有记载。如《灵枢.厥病》说:“肠中有虫瘕及蛟……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是蛟也”。《伤寒论》说:“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等。古人在针灸治疗方面也有记载。如晋《针灸甲乙经》说:“肠中有虫瘕,有蜻蛟,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渴  相似文献   

7.
中医文献关于蛔虫病方面,早在公元两世纪张仲景著作中即有记载。如“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又:“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蛔虫通常依附于空肠或十二指肠壁静止不动。有时发生扰动,如有多数蛔虫集合,能引起消化系统很多种急性疾病,过去中医限于仪器检查,临床未能详细分类,但在伤寒论厥阴篇中有蚘厥的记载:如“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隔,故烦,须叟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厥阴篇“蚘厥”证,不少注家约皆被“厥”字印定眼目,以为蚘厥者,蚘虫所致之厥逆也。如喻昌曰:“蚘厥则时厥时烦……”,程知曰:“蚘厥者:手足冷而吐蚘……”。近人则多以腹痛、吐蛔、厥逆作解,而径言虫蚘厥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胆道蛔虫病相类似。然余临证四十余年间,尝见数例蚘厥,患者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伤寒论》338条原文所述蚘厥“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之特征性证候若合符节。如患儿江某某,女,一岁半,麻疹靥后阵阵心烦,初以为麻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剂罔效,而烦躁益频。患儿每见家人进餐(甚至闻碗筷声)即索食,甫入口,烦躁顿作,摔碗抛匙,不容制  相似文献   

9.
胆道蛔虫病,中医隶属于“蚘厥”一类病証。多因脏腑虛寒,蛔上入胆,气滞不化为主要病机。由此而致剑突陣发剧烈絞痛、恶心呕吐、吐蛔肢厥等証。但是,由于病人的稟賦、誘发之不同,在共有腑实气滞的基础上,又有偏实、偏虛、上热下寒之症候差異。今举如下案例,試探胆道蛔虫病的証治规律。不当之处,請同志們指正。 (一) 厚朴三物湯证治案鲍××,男,35岁,农民,病历6905。于1961年8月27日,驟发上腹部剑突下剧烈絞痛入院。平时常便溏和臍周腹痛,痛时有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蚘虫病篇》“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历代注家皆于“有时’’后点读,掩卷三思,殊不恰当。“发作有时”,换言之,就是休作有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胆道蛔虫病,为常见疾病之一,于肠道蛔虫感染率极高之农村地区并发此病者更属多见。我院毗邻农村,因而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此项病例殊非少数。在祖国医学中所说的“蚘厥”一症,颇与胆道蛔虫病相似,如《伤寒论·厥阴篇》:“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现代医学,一般认为须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症的过程中,观察到绝大部分病例,可不必施行手术,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医杂志五七年第八号刊载秦伯未先生的金匮要略杂病浅说,认为甘草粉蜜汤是一个最早的杀虫药方,方内的粉,当是铅粉。耿鉴庭先生在新中医药第七卷第十期发表“金匮第十九篇语释”一文内谈到治蚘虫病一段,与此有关,今把它引来,以作参考。金匮第十九篇,第六条原文:“蚘虫之为病,今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相似文献   

13.
蚘厥,是祖国医学名詞,該症与現代医学胆道蛔虫病相似。此病在丹阳地区亦頗常见,我院过去大都采用手术治疗。自参观全国医学卫生技术革命展覽会后,即用烏梅丸治疗,至今已有10余病例,均获得滿意疗效。本組病案均具有胆道蛔虫病的典型症狀,即上腹或右季肋部間歇性剧烈疼痛,吐虫。飲食后即发作,静止时安靜如无病,发作时翻身打滾,惊呼惨叫,手揉上腹,甚至滿头  相似文献   

14.
甘草粉蜜汤出自《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由甘草、粉、蜜三味药组成。具安蝈止痛,解毒和胃之功。主治:“蚘虫之为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症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查中医文献中虽无胆道蛔虫症的名称記載,但在張仲景“金匱要略”里关于“蚘厥”的症狀描写,与胆道蛔虫症的临床症狀颇相符合。仲景并提“烏梅丸”治疗“蚘厥”,不过此方虽可消除心痛等症狀,却很难达到驅虫的目的。该院在“烏梅丸”制方意义的基础上,拟出“胆道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症。1958年10月有38例胆道蛔虫症接受了“胆道驅蛔湯”治疗,其中門診28例,住院10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57岁。所有患者經治疗后,有22例全愈,10例症狀明显好轉,6例未能随診情况不明。一般病人,在用药2—3剂后即愈,个別病例一剂即有明显效果,但也有服药10余剂后而治愈的。  相似文献   

16.
一、乌梅丸治久利乌梅丸系《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善治蚘厥证与厥阴久利。《伤寒论》第326条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又338条云:“……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  相似文献   

17.
肛裂即肛管皮肤的纵行裂疮。居肛緣与齿綫之間,以疼痛为主症。因发病率高,痛苦重,故可列为肛門三大主病之一。其治法較多,但常不易根除。我科近七年来采用括約肌松解术治疗慢性肛裂370例,疗效滿意。现結合全部临床資料作一初步总結报导,以供参考。一、一般分析本文临床资料为全部肛裂診治患者,共1481例,以括約肌松解术治疗者近占25%。 1.性別:1481例中,男性1131例,女性350例,男女之比为3.23:1。  相似文献   

18.
有关胆道蛔虫病的文献报道很多,特別是解放以来,由于医药科学的發展,人們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技术逐步提高,特别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后,各地运用祖国医学治疗肌道蛔虫更提高了疗效。本院内科自1958年11月至1959年11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29例,均采用安蚘散  相似文献   

19.
我們在1960年3月至1963年3月間采用中医疗法为主輔以西医疗法,共治疗胆道蛔虫病65例,疗效极为满意,特作一簡要报导。治疗方法:(1)儿童用木香梹榔丸;成人用蚘厥湯(檳榔一两、使君子三錢、牽牛子三錢、烏梅三錢、藿香二錢、木香一钱、沉香五分、半夏二錢、茵陈二錢、王金三錢、大黄五錢、雷丸三錢、川栋子一兩二錢)2.針灸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樞、章門、手三里、内关、公孙、幽門。处理步驟:患者入院經诊断确定后,如为小儿,立則服用木香檳榔丸;如为成人,即煎服蚘厥湯在这以前往往来不及用中藥,患者有难于忍受之陣发性上腹部剧烈絞痛,可以立即肌注嗎啡阿托品1毫升,疼痛一般都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59年起运用中医辩証論治法則,治疗胆道蛔虫病不下数百例,絕大部分患者都能在門诊治愈,住院有完整紀录的五十五例,全部治愈出院,惟追踪观察有二例复发,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4%。茲将辨証分型和治疗的原則介紹如下。辨証論治一、偏热型:本型发病机制为木横胃热挟蚘作祟。盖木气横逆易于化火,势必乘其所胜而侮土;然胃为燥土,今火燥过盛,以致胃热熾张,虫动不安,上扰于膈,因而发生胆道蛔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