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适用于多支病变,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3.
张琭  李伟  李昌玉 《中外医疗》2013,32(2):30+32-30,32
目的探讨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76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冠心病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ICU观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CABG)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餐后血压和心率,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8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06例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CABG组),75例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CABG组)。结果显示,与CABG组比较,OCABG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82.67% vs 95.28%); 与餐前相比,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在餐后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结果说明,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维持患者餐后血压及心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适用于多支病变,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张松华 《当代医学》2013,(23):72-7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9月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实行常规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照组患者实行非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中有57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心绞痛已完全消除,心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3例患者死亡。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施治疗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的风险及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这66例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结果:在这66例患者中,心功能较差的4例患者在术中出现了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对其改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这些患者平均的手术时间为(248.5±55.2)min,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安全可行,术前护理人员应理顺手术的各个环节,术中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围术期经验.方法 对39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搭桥1~4支,平均搭桥(2.7±0.9)支.手术时间(151±27)min.结果 死亡9例,其余顺利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疗效的关键是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CABG)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7年10月36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i本组病例除1例死亡(病死率1.4%)外,其余全部治愈。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在无明显禁忌征的情况下,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28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高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呼吸系统监护、电解质及术后恢复情况。28例全部治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缓解率100%。OPCAB术后可在常规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监护原则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康复活动,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及非体外循环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对60岁以上患者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1例(OPCAB组),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4例(CCABG组),检测术前,术后1、2、3 d和术后7 d的血清肌酐值(Cr)。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肌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ABG组术后肌酐值高于OPCAB组(P<0.05),OPCABG组肌酐水平在1 d后达到高峰值,CCABG组在2 d后达高峰值。OPCAB组发生5例急性肾功能损伤(AKI),CCABG组发生11例AK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60岁以上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肾功能保护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1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1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随访3~68个月,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节省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Meta分析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2006~2010国内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并用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并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共16篇,合计病例2687例(OPCAB组1489例,CCAB组1198例)。Meta分析结果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在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留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都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而两组在年龄和移植血管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期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beating hear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BHCABG)对中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例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观察组)与20例体外循环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对照组),评价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移植血管数、红细胞输注量、血浆冷沉淀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IABP置入率、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较少,住院总费用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缩短中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术后监护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对于不适于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建议优先考虑并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情况,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4年6月间2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者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20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应密切观察病人各项生理指标,护理力求全面,必要的心理护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2 1例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均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4例 ,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17例。 6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 ,15例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结果 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 9例 ,呼吸衰竭 4例 (CCABG3例 ,OPCAB1例 )。 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选择OPCAB、术后良好的呼吸道管理 ,有助于提高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胃肠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412例,非体外循环组124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基础疾病、超声心动图结果、术后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药物总量、日均尿量,术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发生率及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结果 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日均心率、日均动脉压、日均中心静脉压、血管活性药物总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组患者日均尿量较非体外循环组增多(P<0.05)。体外循环组22例(5.3%)发生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其中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1例、Ⅳ级1例;非体外循环组6例(4.8%)发生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均为Ⅰ级。两组患者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P=0.519)。结论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发生率无差异,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均为Ⅰ级。  相似文献   

20.
吴秀婷 《吉林医学》2014,(21):4798-4799
目的:寻找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总结2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方法要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技巧及术后患者转运观察。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在5~7 h内完成,成功率100%。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术中配合、严密的术后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