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城市早产儿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109,自引:11,他引:10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我国较大范围的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关我国的早产儿资料,也为今后更大 规模的全国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奠定基础。方法 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所城市医院2002~2003年 6179名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发症、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早产儿发生率为 7.8%,新生儿科住院病人中早产儿占19.7%,男女之比为1.67∶1。胎龄32~36周占63.5%。出生体重<1500g 占32.3%。早产儿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母亲流产史(36.8%),多胎(20.1%),胎膜早破(19.8%)和妊高症 (12.6%)。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52.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3.7%),高胆红素血症 (22.6%),感染性疾病(12.0%),消化系统疾病(10.6%)和循环系统(9.0%)。随胎龄和/或体重增加,总体并发 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01);除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率没有随胎龄增加而下降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均随胎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01)。治愈好转率随早产儿胎龄和体重的增加呈增加趋势(P<0.001)。结论 该调查揭示了早产儿发生的常见原因以及影响早产儿转归的因素,为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和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 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影响早产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生后28 d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1月—12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浏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8年3家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住院早产儿961例,男女比为1.26∶1。导致早产的前5位危险因素依次为:胎膜早破(41.6%)、多胎妊娠(28.9%)、妊娠期高血压(16.6%)、母孕期感染(13.1%)、前置胎盘(6.8%)。生后28 d,早产新生儿治愈好转率88.0%,仍在住院或死亡12.0%,其中死亡病例占1.8%。随着胎龄、体质量增加,早产儿的治愈好转率呈上升趋势(χ2=245.8、286.8,P<0.05)。结论引起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等。早产儿生后28 d的转归与胎龄、体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揭示影响早产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生后28 d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1月 - 12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浏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8年3家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住院早产儿961例,男女比为1.26:1.导致早产的前5位危险因素依次为:胎膜早破(41.6%)、多胎妊娠(28.9%)、妊娠期高血压(16.6%)、母孕期感染(13.1%)、前置胎盘(6.8%).生后28 d,早产新生儿治愈好转率88.0%,仍在住院或死亡12.0%,其中死亡病例占1.8%.随着胎龄、体质量增加,早产儿的治愈好转率呈上升趋势(χ2 = 245.8、286.8,P < 0.05).结论 引起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等.早产儿生后28 d的转归与胎龄、体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并发症情况以及感染病原菌种类。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83例早产儿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500 g、1500~2500 g、≥2500 g组,根据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组,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病原菌种类的差异。结果(1)各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除神经系统外,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神经系统并发症在不同出生体重的患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32~34周胎龄组及≥2500 g组发生率较其他组为高( P<0.05);(2)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喂养不耐受、贫血、动脉导管未闭、低血糖、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率越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痰培养阳性率为14.7%(71/483),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肺炎克雷白杆菌、假单胞菌属及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不同胎龄及不同出生体重组痰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阳性率越高。结论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有关,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率越高。病原菌种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NICU早产儿临床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 480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160例,发生率达33.3%,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窒息、缺氧、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IVH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缺氧、感染、贫血、机械通气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产儿听力筛查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1 ~ 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 895例早产儿应用耳声发射(DPOAE)技术进行听力检测。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明确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危险因素。结果 初次筛查未通过率为38.4%,第 2次筛查未通过率为 18.3%,生后3个月进行听觉脑干反应(ABR) 检查时未通过率为22.2%。胎龄28~29+6周初筛未通过率60.5%,出生体重1 001~1 499 g 者初筛未通过率48.1%,出生体重≤1 000 g者初筛未通过率70.0%;应用有创呼吸机未通过率45.0%,重度窒息未通过率53.8%,血清总胆红素≥340 μmol/L未通过率47.9%,新生儿败血症未通过率54.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胎龄、出生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及败血症均为听力初筛和复筛未通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对高胆红素血症、感染等因素敏感而易产生听力损伤 。对早产儿进行早期的听力检测及跟踪随访,及时给予必要的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于胎龄儿(L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及死亡风险。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死亡原因多中心调查》数据库包括39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胎龄≥24周的所有死亡病例数据,以数据库中的LGA为病例组(单胎出生,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分别以数据库中全部适于胎龄儿(AGA)和配对的AGA(1∶1)为对照组(匹配条件:单胎、胎龄、性别、来源医院),比较LGA和A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通过整体人群中LGA和AGA活产婴儿比例,估计整体人群LGA死亡风险。采集母亲因素、围生期因素、新生儿因素和死亡原因。根据WHO ICD-PM分类标准分为11类新生儿期死亡原因。结果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数据库中新生儿期死亡的LGA和AGA分别为126和1 183例。LGA组新生儿除出生体重、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外均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矫正出生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因素,LGA组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较匹配AGA组增加1.94倍(OR=2.938,95%CI: 1.346~6.416,P=0.007)。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排序为先天性疾病(29.4%)、围产期窒息(21.4%)、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14.3%)、重症感染(11.9%)。LGA组新生儿全因死亡风险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A组死于重症感染(N6:细菌性败血症,细菌脑膜炎,肺炎,病毒感染等)的风险低于匹配AGA组(OR=0.541,95%CI:0.320~0.912,P=0.019)。结论国内三级医院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单胎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构成及其比例与AGA相比总体一致,LGA并不增加新生儿期的死亡风险,且死于重症感染风险低于AG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于胎龄儿(L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及死亡风险。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死亡原因多中心调查》数据库包括39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胎龄≥24周的所有死亡病例数据,以数据库中的LGA为病例组(单胎出生,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分别以数据库中全部适于胎龄儿(AGA)和配对的AGA(1∶1)为对照组(匹配条件:单胎、胎龄、性别、来源医院),比较LGA和A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通过整体人群中LGA和AGA活产婴儿比例,估计整体人群LGA死亡风险。采集母亲因素、围生期因素、新生儿因素和死亡原因。根据WHO ICD-PM分类标准分为11类新生儿期死亡原因。结果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数据库中新生儿期死亡的LGA和AGA分别为126和1 183例。LGA组新生儿除出生体重、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外均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矫正出生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因素,LGA组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较匹配AGA组增加1.94倍(OR=2.938,95%CI: 1.346~6.416,P=0.007)。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排序为先天性疾病(29.4%)、围产期窒息(21.4%)、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14.3%)、重症感染(11.9%)。LGA组新生儿全因死亡风险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A组死于重症感染(N6:细菌性败血症,细菌脑膜炎,肺炎,病毒感染等)的风险低于匹配AGA组(OR=0.541,95%CI:0.320~0.912,P=0.019)。结论国内三级医院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单胎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构成及其比例与AGA相比总体一致,LGA并不增加新生儿期的死亡风险,且死于重症感染风险低于AGA。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五年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变迁,探讨预防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年间死亡的6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男女比例1.7:1,早产儿占34.8%,胎龄≤32周的早产儿占早产儿死亡病例的70.8%;(2)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占59.4%,住院3 d内死亡占69.6%;(3)早产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硬肿症,占早产儿死亡数的70.8%;足月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败血症、重度窒息、肺炎,占足月儿死亡数的77.1%;(4)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逐年下降,败血症、重度窒息病死率无下降趋势.结论 要降低我省新生儿的病死率,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的出生,深入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变迁,探讨预防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年间死亡的6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男女比例1.7:1,早产儿占34.8%,胎龄≤32周的早产儿占早产儿死亡病例的70.8%;(2)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占59.4%,住院3 d内死亡占69.6%;(3)早产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硬肿症,占早产儿死亡数的70.8%;足月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败血症、重度窒息、肺炎,占足月儿死亡数的77.1%;(4)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逐年下降,败血症、重度窒息病死率无下降趋势.结论 要降低我省新生儿的病死率,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的出生,深入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矫正年龄1岁时神经发育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早产儿1岁时神经发育水平及并发症所致的影响,为改善神经发育预后提供资料。方法以住院治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与并发症等资料,应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神经发育水平。早产儿按胎龄、出生体重及有无某种并发症分组,统计各组智力发展指数(MDI)、精神运动发展指数(PDI)及神经发育等级构成。结果矫正年龄1岁时,早期早产儿组MDI、PDI均数均显著低于晚期早产儿组(P0.05),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均显著高于晚期早产儿组(P0.01)。低出生体重儿组MDI、PDI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0.01)。有高胆红素血症、出生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MDI、PDI均数分别显著低于无此类并发症者(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越差、发育迟滞率越高。引起早产儿神经发育损害的主要并发症可能是高胆红素血症、出生窒息和NRDS。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早产儿71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16例早产儿中197例(27.5%)发生喂养不耐受,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率高达77.6%。临床表现中以单纯胃潴留所占比例最高(47.2%)。②喂养不耐受出现时间集中在开始喂养后3 d内。③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低于耐受组、开奶时间晚于耐受组、早产儿合并窒息及呼吸性疾病比例高于耐受组(P<0.05);而民族、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有无宫内窘迫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重增加、尽早开始喂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降低。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与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及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减少早产儿PDA 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住院治疗的136 例诊断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的早期早产儿(胎龄≤ 32 周)设为病例组,按1:1 的比例从同期住院的早期早产儿中按匹配病例对照原则抽取136 例无hs-PDA 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及胎龄。收集可能与PDA 发生有关的新生儿基本情况、母亲孕期及围产期情况等资料,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PDA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及低出生体重与hs-PDA 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OR=2.368)及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OR=0.996)是hs-PDA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及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会增加早期早产儿hs-PDA 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12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母体异常、羊水异常、脐带异常、胎盘异常、胎膜早破、胎龄、出生体质量、围生期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娩方式等17个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危险因素与早产儿发生FI的相关性.结果 112例早产儿中53例发生FI,发生率为47.32%.经单因素分析显示FI组产前因素中分娩方式、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脐带异常,出生后因素中高胆红素血症、贫血、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无相关因素早产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窘迫、胎盘异常和围生期感染是FI发病的危险因素;胎龄、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发生FI的保护因素.结论 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发生FI的概率越高,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FI发生,存在宫内窘迫、胎盘异常和围生期感染的早产儿易发生FI,在建立胃肠营养时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480例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为研究及制定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480例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进行死亡新生儿围产期异常因素、死亡原因及死亡等级总结。结果 41 910例住院新生儿中死亡480例,病死率为1.1%,其中早产儿病死率1.7%、足月儿病死率0.7%;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从2008年的1.4%降至2014年的1.1%,以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出生体重1 000 g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最为明显。早产儿和足月儿中出生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过期产儿的病死率又有升高。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新生儿病死率以男性较高(1.31%vs 0.92%,P0.05)。死亡新生儿中有明确围产期异常因素的占61.3%,包括羊水异常(29.4%),胎膜早破(16.9%),胎盘异常(16.9%),胎儿宫内窘迫(14.0%),脐带异常(12.3%)等。480例死亡新生儿中生后24 h内死亡者57例,占11.9%;2~7 d死亡者181例,占37.7%;8~28 d死亡者242例,占50.4%。前3位死亡原因为:感染、出生缺陷、呼吸窘迫综合征。2008~2011年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12~2014年以感染为最主要的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及生后24 h内死亡新生儿的最主要原因;感染是出生胎龄32~42周、出生体重1 500~4 000 g及生后8~28 d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是过期产儿主要死亡原因。480例中不可避免死亡(一级)的占54.4%;创造条件可能避免死亡(二级)占23.3%;因担心预后或因经济等原因不配合治疗死亡(三级)的占22.3%。结论新生儿救治水平逐步提高,病死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胎龄较小及出生体重较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更明显。加强围产期管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等疾病,增强患儿家长救治信心,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新生儿病房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早产儿112例分为RDS组(n=72)和对照组(n=40)。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以及母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前激素使用情况。采集患儿的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5(OH)D水平与RDS发生的关系。结果 RDS组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OR=2.633,95%CI:1.139~6.085)、维生素D缺乏(OR=4.064,95%CI:1.625~10.165)是导致早产儿RD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RD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母孕期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能降低早产儿RDS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的围产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早产的围产因素及寻求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将我院近5年出生的新生儿2 567例,分为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对照分析孕母年龄、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妊高征、胎盘早剥、产前检查等围产因素,同时分析早产儿的并发症。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6.62%,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对比,除母亲孕龄差异无显著性外,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妊高征、胎盘早剥,产前检查等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或 0.05)。早产儿的并发症主要是新生儿肺炎、硬肿症、高胆红素血症和颅内出血。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结论:减少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减少早产的发生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对产前并发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中发生小于胎龄儿(SGA)的围产期因素及新生儿期患病特点。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4~36周的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晚期早产儿中SGA和适于胎龄儿(AGA)的围产期因素及新生儿期患病情况。结果 SGA组(179例)住院天数明显长于AGA组(851例)[(16.4±6.2)天比(11.3±4.1)天,P<0.05]。SGA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多胎妊娠、羊水过少和宫内窘迫的比例均高于AGA组(34.1%比17.9%,29.1%比13.7%,21.2%比12.6%,19.6%11.0%,P均<0.01)。SGA组患儿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颅内出血、低血糖和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AGA组(12.8%比7.9%,7.8%比3.1%,6.1%比2.6%,27.4%比21.4%,3.4%比0.2%,P均<0.05)。结论母亲HDCP和多胎妊娠是造成晚期早产儿SGA的主要原因,SGA患儿相对于AGA患儿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应针对造成SGA的围产期因素以及新生期疾病特点进行相应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aternal haemolysis,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nd low platelets (HELLP) syndrome on the fetus and neonate w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the outcome of 87 pregnancies. All women showed thrombocytopenia,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nd haemolysis. None of them died. Nine infants were stillborn (9.9%). Of the 82 liveborn infants, 66 were delivered by caesarian section. Median gestational age of the liveborn infants was 32.6 weeks, mean birth weight was 1576g±699 g (mean±SD). Of these infants, 44% were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Perinatal asphyxia rate was 21.6%. Nine infants died in the 1 st week after birth. Complications during admission included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ease (43.2%), hyperbilirubinaemia (44.7%), persistent ductus arteriosus (16.2%), thrombocytopenia (34%) and hypoglycaemia (16.2%). Artificial ventilation was necessary in 37 infants. Mean duration of admission was 51 days. HELLP syndrom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erinatal outcome; the incidence of caesarian section is high and there is an increased risk for preterm birth and growth retardation. No specific neonatal pathology due to maternal HELLP syndrome was f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