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骨形成蛋白-2(BMP-2)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结方丝,抬高咬合0.5-0.8mm,建立1、3、7、14、28d组咬合创伤模型,通过拍摄X线片及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观察各大鼠Vc内BMP-2 mRNA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咬合创伤第1天BMP-2表达下调,第3、7、14d BMP-2表达持续上调,28d组BMP-2表达量下调趋于正常水平,14d组表达量最高(P<0.05)。结论:BMP-2 mRNA在咬合创伤大鼠Vc内表达,表达量的高低与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相一致,即牙周损伤程度重时Vc内BMP-2高表达,牙周损伤程度轻时Vc内BMP-2低表达。  相似文献   

2.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9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只),操作对照组(3只)和空白对照组(3只)。实验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及右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分别嵌入正畸用皮圈推第一磨牙向近中,造成磨牙尖窝接触不吻合的渐进性咬合紊乱。术后6周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染色观察。结果:操作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未见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软骨中部增厚,后部变薄(P<0.05);关节盘中带和后带均明显变薄(P<0.05);实验组中部和后部软骨下骨小梁变得明显垂直于髁突表面排列。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小梁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时犬牙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及其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tyrosine ki-nase A,trkA)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咬合创伤致口面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高出咬合面1.5mm的镍铬合金嵌体黏固于18只杂种犬右侧上颌第一、二磨牙咬合面的I类洞形内,造成对牙合牙的创伤。黏固嵌体后3、7、14、30、60d时拔除双侧上下颌磨牙并立即刮取牙周膜组织。用逆转录(RT)-PCR检测牙周膜组织中NGF及trkAmRNAs表达水平并与无咬合创伤的对照组作比较。结果①咬合创伤3d起,创伤侧牙周组织内NGF mRNA急剧升高,14~30d时表达水平最高,30d时NGF mRNA是对照侧及对照组的3.0倍,60d时表达量下降。3~7d对照侧牙周组织NGF mRNA也上调(P<0.05)。②trkA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同NGF mRNA,trkA mRNA在30d时表达水平最高。③观测时间内,创伤侧NGF和trkA mRNAs的表达水平高于对侧(P<0.01),分别从咬合创伤3d和7d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咬合创伤能导致牙周膜内NGF及trkAmRNA表达水平上调。单侧咬合创伤能导致双侧牙周组织NGF、trkA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咬合重建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及相应的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其中2组分别于第3周、第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切片行CGR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光镜观察拍片,用ImageProPlus5.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以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单侧咀嚼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颞下颌关节单位面积内CGRP阳性纤维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P<0.05),其非咀嚼侧单位面积内CGRP阳性纤维面积显著高于咀嚼侧(P<0.05)。早期恢复咬合实验组,CGRP阳性纤维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其咀嚼侧与非咀嚼侧比较亦无显著差别(P>0.05)。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CGRP阳性纤维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其非咀嚼侧单位面积内CGRP阳性纤维面积显著高于咀嚼侧(P<0.05)。结论早期恢复咬合关系后,颞下颌关节内CGRP表达可恢复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关系,CGRP表达不能恢复正常,CGRP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6.
《口腔医学》2014,(2):107-109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检测新型金属蛋白酶ADAMTs-5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大鼠髁突软骨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髁突软骨降解中的作用。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2周组,对照组2和4周组),每组8只。通过胶原酶注射法建立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采用免疫印迹和RT-PCR法从蛋白和核酸水平检测ADAMTs-5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和2周组ADAMTs-5蛋白水平变化不明显,4周组ADAMTs-5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2周组和4周组ADAMTs-5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这与蛋白表达趋势不完全一致。结论 ADAMTs-5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早期阶段有较显著表达,表明其在髁突软骨降解的始动环节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咬合恢复对大鼠三叉神经节P物质(substance P,SP)及编码SP的前速激肽原A(PPT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及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2组分别于第3、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双侧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和原位杂交反应.光镜观察摄片,并用Image 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定.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咀嚼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TG内,SP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其非咀嚼侧显著低于咀嚼侧(P<0.05);而PPTA mRNA阳性神经元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P<0.05),其非咀嚼侧显著高于咀嚼侧(P<0.01).早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SP和PFTA mRNA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其咀嚼侧与非咀嚼侧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SP和PPTA mRNA表达情况与单侧咀嚼实验组一致.结论:早期恢复咬合关系TG内SP和PPTA mRNA表达可恢复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关系其表达不能恢复正常,SP和PPTA mRNA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时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左侧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造成对颌牙的创伤.粘固后1、3、7、14、30d时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p5C中GFAP,IL-1,TNF α,nNOS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创伤后1dGFAP,IL-1,TNFαmRNA表达即上调,3d时达到峰值,三者呈现相关性一致变化规律,以后虽有下调,仍高于对照组.(2)nNOS mRNA创伤后1d表达上调,14d时达峰值.结论:咬合创伤能导致Sp5C中GFAP,IL-1,TNFα,nNOSmRNA表达上调,且GFAP,IL-1,TNFαmRNA呈现一致性相关变化规律,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咬合创伤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对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和软骨下骨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10周龄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操作对照组。实验组通过降低大鼠牙冠高度的方法建立咬合垂直距离降低的动物模型,分别于处理后3、10、20、30d处死取材。30d组大鼠于实验处理前1d、处理后10、30d进行MICRO-CT扫描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形态改变。双侧颞下颌关节石蜡包埋、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髁突软骨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实验3d组与10d组髁突软骨中部厚度较操作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但实验20d组和30d组软骨中部厚度与操作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实验组髁突软骨后部厚度在各时间点均较操作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②实验3d组髁突软骨增殖层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胞核固缩,实验10d组部分关节(4/10)髁突软骨中出现了均质样无细胞区域,实验20d组与30d组髁突软骨各层形态基本与对照组相似;③实验30d组于10d时可见髁突软骨下骨后部出现骨质吸收凹陷,实验30d时凹陷变浅,骨表面又趋于光滑流畅。结论:①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中后部的适应性改建;②实验早期改建活动较活跃,晚期改建活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咬合重建对大鼠颞颌关节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及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有二组分别第3周、第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及HE染色.光镜观察拍片,并用Image 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对照.SPSS10.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侧咀嚼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颞颌关节单位面积内SP阳性纤维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P<0.05),其非咀嚼侧单位面积内SP阳性纤维面积明显高于咀嚼侧(P<0.01).早期恢复咬合实验组SP阳性纤维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其咀嚼侧与非咀嚼侧比较无差别(P>0.05).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SP阳性纤维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P<0.05),其非咀嚼侧单位面积内SP阳性纤维面积明显高于咀嚼侧(P<0.05).早期恢复咬合实验组HE切片关节结构基本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HE切片关节结构有受损病理变化.结论 早期恢复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内损伤及SP表达可恢复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关系关节内损伤及SP表达不能恢复正常,SP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颌关节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评价三种漂白方案对人牙齿漂白的短期效果.方法:36颗刚拔除的人牙,沿唇(颊)舌方向中央剖开去髓后,随机分成三组,联合漂白组(A):38%HP45min/d×1+15%CP 8h/d×4;诊室漂白组(O):38%HP45min/2×2,家庭漂白组(H):15%CP 8h/d×14.分别于漂白前,漂白后即刻(0天),4天、7天、14天、21天用Crystaleye分光光度计电脑比色仪拍摄牙齿唇(颊)面照片,分析测量牙齿体部靠近中线区的漂白前后△E值.结果:疗程结束时,3组漂白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在漂白结束后4天时与漂白结束△E有统计学差异,但H组在7天后△E无统计学差异,而A、O组2周、3周时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漂白方案短期内都有颜色回复,但回复量和持续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I-Scan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冰鲜人颞下颌关节(TMJ)负荷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其咬合加载研究。方法通过口内检查、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筛选出咬合关系及颞下颌关节正常的冰鲜头颅标本3例.利用I-Scan系统及动磁式力学加载机建立人TMJ负荷分析模型,记录并分析予前倾12°,107、214、321N加载力时的双侧TMJ上、下腔关节面压力分布情况。结果(1)建立了能即时反映TMJ关节面压力分布及接触面积的测试模型:(2)各力值加载时,关节面高压力区均位于髁突前斜面和关节结节后斜面外侧:(3)随着加载力值的增加.除左上关节腔面压力峰值在107N与214N组、214N与321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关节腔面压力峰值均逐渐增加(P〈0.05),但增幅不成比例;(4)各力值加载时,同侧关节腔面压力峰值,上腔均较下腔低(P〈0.05):(5)各力值加载时。双侧对应关节腔面压力峰值.左侧均比右侧低(P〈0.05)。结论以I-Scan系统为基础建立的人TMJ关节面压力分析模型.能较为真实、直观地反映关节面的压力分布情况:予模拟加载时,压力集中区均位于髁突前斜面和关节结节后斜面外侧,冰鲜关节盘仍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使上腔关节腔面压力峰值均较下腔低:双侧关节的不对称性使异侧关节面压力峰值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偏侧咀嚼不良习惯对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伴有偏侧咀嚼不良习惯的患者60名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6-35岁,常规进行口腔及颞下颌关节的临床检查并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核磁共振。结果:全部60名患者的120个关节中,使用侧和废用侧可复性盘前移分别为13个和10个,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不可复性盘前移分别为11个和14个,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盘内移分别为4个和13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盘外移分别为12个和3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关节腔积液分别为15个和12个,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侧和废用侧关节弹响分别为7个和9个,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侧咀嚼对关节盘内外移位有显著影响,对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积液和弹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三维CT(3D.X-CT)观测和评价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方法:对19例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进行RPD修复,分别于治疗前后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TMJ)CT片,进行统计学t检验比较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数值。结果: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在RPD修复前后相比,线性测量改变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间隙比值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患者主诉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症状缓解,面下1/3距离得以改善,TMJ髁状突位置基本居中。结论:三维牙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客观评价双侧游离缺失患者通过RPD修复,改善双侧游离牙列缺损导致的垂直距离降低,TMJ髁状突前移回复于正常关节位,恢复了(牙合)、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码显微镜观察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bovine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rb-bFGF)辅助治疗萎缩性舌炎的疗效。方法:39例维生素B12缺乏的萎缩性舌炎患者,随机进入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采用数码显微镜,检测患者初次就诊及第7、14d复诊时舌乳头形态,同时记录舌痛、味觉改变的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在初诊及两次复诊时上述3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第7d复诊,治疗组患者总体舌黏膜萎缩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舌痛存在时间短于对照组护(P〈0.05);第14d复诊,两组治疗效果趋于一致。结论:rbFGF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舌乳头生长并缩短疼痛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牙体磨耗至颌间高度降低对颞下颌关节(TMJ)负荷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人TMJ负荷分析模型上,记录并分析不同颌间高度咬合时的双侧TMJ上下腔关节面压力分布情况。结果(1)不同颌间高度降低时,双侧TMJ负荷的力度中心均往右侧关节下腔关节面偏移,但幅度不大,各关节面压力集中区位置有不同程度的位移;(2)随着颌间高度的降低,各关节面压力峰值均逐渐增加(F 左上腔=23.90、F 左下腔=18.55、F 右上腔=24.36、F 右下腔=33.14,P均<0.05),下腔关节面均比上腔高;(3)随着颌间高度的降低,各关节面压力接触面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F 左上腔=0.052, P 左上腔=0.95;F 左下腔=0.122,P 左下腔=0.89;F 右上腔=0.312,P 右上腔=0.74;F 右下腔=0.097,P 右下腔=0.91)。结论牙体磨耗至颌间高度降低可造成关节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改变其内在受力环境,最终可能引发其生物力学改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覆胎或牙齿重度磨耗病人咬合抬高后对颞颌关节结构及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深覆胎或重度磨耗患者36例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6-53岁,治疗前后常规进行颞颌关节的临床检查,拍摄双侧颞颌关节开闭口位核磁共振并对关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的72个关节中,治疗前可复性盘前移21个关节,治疗后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复性盘前移14例,治疗后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弹响13例,治疗后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区轻度疼痛12例,治疗后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区中度疼痛8例,治疗后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区重度疼痛2例,治疗后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抬高对于颞颌关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和轻度关节区疼痛有一定治疗作用,对于不可复性盘前移,弹响及中,重度疼痛无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颞下颌关节(TMJ)镜下治疗囊内黏连(IA)的术式,评价关节镜手术治疗TMJ上腔IA的疗效。方法:对142例(159侧)关节镜下证实有黏连的关节行黏连松解术、囊内清扫修整术或射频消融术,其中110例(123侧)伴随关节盘移位者,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术后随访检查包括患者的颌骨运动度、VAS疼痛测量值及自我评价。疗效分为优、良、差3级,将优、良定为手术有效;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手术前、后颌骨运动度和VAS疼痛测量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平均随访期10.3个月(1~27个月)。疗效评价优33.80%(48/142),良56.34%(80/142),差9.86%(14/142);总有效率90.14%(128/142)。93.66%(133/142)的患者自主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平均开口度(23.14±5.93)mm(10~40mm),术后平均开口度(37.48±3.51)mm(30~40mm),较术前显著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疼痛的VAS测量值术前平均28.94±23.54(0~80),术后平均4.44±10.10(0~50),手术前、后VAS测量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TMJIA疗效肯定,能增大患者的开口度,改善功能,减轻颌骨运动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山羊颞下颌关节损伤模型,比较不同损伤类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模拟临床损伤类型,16只成年山羊双侧关节随机分为4组。DD组:剪断关节盘后附着,牵引向前,固定于冠突根部,形成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CCD组:磨除髁突外侧1/3软骨,造成髁突软骨损伤;DD+CCD组:形成关节盘前移位+髁突软骨损伤。C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周和1个月观察3种损伤类型的大体及组织学改变。对髁突软骨进行组织学评分,采用SPSS17.0软件包比较4组之间的差异。结果:DD+CCD组,2周和1个月时见囊内纤维性黏连,剩余软骨粗糙;镜下见剩余软骨结构紊乱,蛋白多糖降解。1个月时,软骨剥脱及囊内纤维黏连加重。DD组,2周和1个月时剩余髁突软骨结构紊乱,纤维带完整,少量血管再生;蛋白多糖少量降解。CCD组,2周和1个月时缺损区与关节盘发生黏连;剩余软骨结构和蛋白多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基本正常。各组之间比较,软骨退行性变程度1个月时比2周时更严重,统计评分按严重程度分别为DD+CCD组(11.75±0.75)、DD组(8.75±0.25)、CCD组(1.75±0.85)和C组(0.00±0.00),各组之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手术成功建立了3种山羊TMJ损伤模型,其中,DD+CCD组对关节软骨的破坏最严重,DD次之,CCD最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对面部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颢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患者17例,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13~2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扫描.用Simplant11.04软件对患者头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设立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下颌骨、上颌牙合平面三部分测量项目,垂直向以FH,平面为参照平面,横向以正中矢状面SAG为参照平面,建立相关结构的三维测量方法.测量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侧外耳道最上点Po点、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GIF点及关节结节最下点ArE点垂直向位置均较正常侧低(P<0.05),两侧差异量分别为(1.26±0.55)mm、(1.37±0.57)mm及(1.22±0.49)mm.研究对象患侧髁突长度较正常侧短(4.18±4.16)mm(P<0.01).患侧髁突内、外侧最大径CoI-CoO较正常侧小(1.90±1.48)mm(P<0.01).患侧下颌支长度及下颌支投影长度分别比正常侧短(6.67±3.26)mm(P<0.01)、(5.76±4.92)mm(P<0.01).患侧下颌支宽度Ra-Rp也较相应正常侧窄(1.05±1.09)mm(P<0.01),下颌体长度Go-Gn较正常侧短(1.40±2.60)mm(P<0.05).所有研究对象须顶点均向患侧偏斜,平均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3.62±2.49)mm.研究对象患侧上颌牙合平面3个观察点位置均较正常侧相应观察点高,即患侧上颌牙合平面较正常侧高(P<0.01).结论:单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可造成患者面部不对称,累及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下颌骨及上颌牙合平面,患侧髁突高度减小是面部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