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副溶血弧菌最初由藤野(1950年)从大阪的1起食物中毒中发现。其后,叶自隽(1958年)从上海一起烤鹅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发现了本菌。我们于1998年8月28日,从1例急性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1株弧菌,经生物学特性及生化反应证实为副溶血弧菌。这是在莱阳市首次检出此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1.1 标本 粪便标本取自本院肠道传染病专科门诊。患者男40岁,因急性腹泻来院就诊。1.2 培养基TCBS硫代硫酸柠檬胆汁盐蔗糖琼脂为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碱性胆盐琼脂,SS志氏沙氏琼脂,双糖铁琼脂及赖氨  相似文献   

3.
1名原来健康的40岁男子,因突然寒战、发热、咳嗽及气急而住院。该男子在一家鱼类加工厂担任舀船舱水的工作。病前无任何胃肠道症状。入院时病人呼吸窘迫。血压80/50mmHg,体温38℃,脉搏130次,呼吸35次。无皮疹或淋巴结肿,但两肺有湿罗音。除心动过速外,心脏正常。腹部也正常。化验:红细胞压积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弧菌(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因进食含此菌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本病起病急骤,以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临床表现。1发病机理副溶血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的多形态弧菌,菌体两端浓染,一端有长鞭毛,运动活泼。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2%~4%氯化钠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某大厦职工食堂于2000年6月19日因食用干豆腐丝而引起23人食物中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证实为1起由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l起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阳市某大厦职工食堂于 2 0 0 0年 6月 19日因食用干豆腐丝而引起 2 3人食物中毒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 ,证实为 1起由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 1 中毒经过  6月 18日中午大厦职工在食堂吃饭 ,有 35人就餐 ,主食为大米饭、白菜炖豆腐和凉拌干豆腐丝 ,只有干豆腐丝是未加热处理的凉拌食品。餐后 7h出现中毒症状 ,10~ 15h病例逐渐增多 ,至 19日早晨 7点先后有 2 3人发病 ,罹患率为6 6 %。中餐凉拌干豆腐丝吃得多的发病较重 ,吃得少或没吃的发病轻或不发病。1 2 临床表…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弧菌质粒检测副溶血弧菌质粒研究课题协作组目前,血清学分型是对副溶血弧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唯一常规实验室诊断方法。质粒图谱检测是以细菌所含质粒构成的特异性电泳图谱为基础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已广泛应用在沙门氏菌感染等流行病学调查[1,2]。我们曾在...  相似文献   

8.
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10月 1日 ,我县孝丰镇某酒店因中、晚两次婚宴 ,共设酒席 30桌 ,导致 6 6人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流行病学调查1 个案调查两次婚宴共设酒席 30桌 ,有 30 0人就餐。由于就餐者都散居各处 ,再加上宴请者未能及时提供全部就餐者名单 ,根据所掌握的以及宴请者提供的 10 0位就餐者展开了个案调查 ,发生食物中毒有 6 6人 ,其中中餐就餐 190人 ,发病39人 ;晚餐就餐 110人 ,发病 2 7人 ;没有中、晚两餐都就餐者。发病距就餐最短 7小时 ,最长 48小时 ,平均发病时间 2 2小时。症状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腹泻…  相似文献   

9.
副溶血弧菌的溶血毒素研究现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副溶血弧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反应性关节炎和心脏疾病,其致病因子是该菌产生的多种溶血毒素,主要有不耐热溶血毒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本文对这3种溶血毒素研究现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7年感染性腹泻分离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布,携带毒力基因情况,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方法]对4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tdh,细菌基因组DNA经NotI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菌株共分为5种血清型,27株为血清型O3:K6,所有菌株毒力基因tdh荧光PCR检测阳性,血清型O3:K6菌株主要有3种PFGE型,其余同种血清型的大部分菌株有相同的PFGE型。[结论]O3:K6血清型菌株是引起腹泻副溶血弧菌的主要菌型,部分菌株有共同的来源,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有助于副溶血弧菌所致感染性腹泻的主动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近年国外学者关于副溶血弧菌(VP)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进展,着重介绍了VP质粒的发现、质粒的有关功能、VP的毒力因子溶血素、溶血素的基因位点及其流行病学方面的意义。 VP首次于1950年从污染的食品中分离出来,是日本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污染海产品,导致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此就VP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邱波  姚斐  王本利 《职业与健康》2002,18(12):34-35
目的:探讨副溶血弧菌在低温不同水中越冬的能力。方法:用涂布平板法对水中可培养菌数进行计数。结果:在4-6℃水中,可培养菌数逐渐下降,在海水和人工海水中均存活5个月以上,而在自来水中仅为2周。结论:副溶血弧菌能在海水和人工海水中以原形越冬,越冬后仍保持原有毒力和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的情况和原因,为预防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承办婚宴的酒店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留样食物样品、患者呕吐物、排泻物、肛拭子,厨师肛拭子。结果本次食物中毒164例,罹患率25.63%,留样封存食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在虾和患者排泄物(未用药)中分离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食品在加工、运输、储存、销售期间存在多个污染环节,本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在加工环节对食品产生了污染,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副溶血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菌之一,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屡有发生,因此,对本菌的研究和防治日益受到重视。现有资料证实,本菌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的海洋细菌,海鱼的带菌率高达27.3~93%。然而,对本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却存在回然相反的看法,众论纷纷,莫衷一是。为明确从海产品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意义,以期为控制本菌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的依据,我所今年在海南等沿海地区,调查了海水及鱼类的副溶血弧菌的带染状况及菌株毒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因,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剩余食物、病人粪便等样品,进行细菌培养,采用Sensititre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鉴定板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从15份样品中分离到氧化酶阳性菌株,鉴定结果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副溶血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于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17日,大连西中岛度假村发生21名游客食物中毒,卫生监督人员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建立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PCR检测方法. 方法选择gyrB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副溶血弧菌和10株非副溶血弧菌进行PCR扩增,并且用此方法对3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扩增片断表现出极好的剐溶血弧菌特异性,最低检出限为190 cfu/ml.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PCR检测方法为一种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17日22时~19日8时,在三亚市某单位食堂就餐者中,相继发生了68例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患者。罹患率为47.8%。  相似文献   

19.
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青岛某部于1997年8月10日发生大面积食物中毒,我们对此进行了紧急调查处理。结果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该部8月10日晚餐副食为当日购进的猪肉、蔬菜、冻扇贝柱及鲜海带结等,主食为大米,饮用水为自备水源,未经消毒处理。该部三个食堂同一菜谱,同种原料加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起可疑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相关实验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毒力因子检测、动物毒力试验、药敏试验。结果4份患者肛拭标本分离出4株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KP溶血试验阳性,可致小白鼠7 h内死亡,对氨苄青霉素类耐药。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