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548例,行EU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息肉321例;胃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34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26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8例;胃脂肪瘤38例;胃外压性隆起25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囊肿4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结论 EU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建伟  曾丽芬 《山东医药》2005,45(36):38-39
对9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结果MPS诊断为间质细胞瘤40例、恶性间质细胞瘤5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食管囊肿6例、息肉15例、食管静脉曲张11例、食管腔外压迫12例。其中38例在MPS检查后于内镜下切除病变。48例有手术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其诊断与MPS诊断完全相符。MPS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微探头超声(MPS)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并初步定性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病变,目前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研究少见。目的:评价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8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然后采用ESD切除病变,分析手术情况。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MP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83.1%对51.7%,P〈0.05)。8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平均直径为12.6mm,平均手术时间28.2min,ESD完整切除率100%;5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平均直径为13.8mm,平均手术时间48.5min,ESD完整切除率71.4%,其余2例固有肌层病变因难以控制的出血和黏连而行外科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MPS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MPS引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3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33例,符合率为89.2%;食管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2例,符合率为33.3%;食管脂肪瘤1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例,符合率为100%;胃息肉10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77例,符合率为72.6%;胃间质瘤19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6例,符合率为84.2%;胃脂肪瘤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5例,符合率为71.4%;十二指肠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4例,符合率为66.7%.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应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2岁.2006年因间断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于距门齿35 cm处食管下段见一直径0.3 cm黏膜下隆起,活检钳触之活动可,弹性好,隆起表面光滑(图1);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性质待定).2008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可见一半球形隆起,色白,表面光滑(图2a);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隆起处呈低回声均匀病变,来源于黏膜层(图2b);诊断:食管黏膜层病变.2012年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时哽噎感,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食管下段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可见不规则龛影及充盈缺损,诊断为食管下段癌;追加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1.0 cm ×0.8 cm,隆起表面糜烂(图3),诊断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予活检4块,质地偏硬,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6.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常规胃肠镜检查无法判断黏膜下病变的来源、大小和性质,小探头超声检查(MPS)对胃肠道管壁的分层识别能力强,能准确判断病变来源和性质,是拟诊黏膜下肿瘤患者术前检查的有效手段。目的:评价MPS对胃肠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辅助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69例因拟诊胃肠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行MPS检查并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入组患者根据MPS检查提示的病变来源、大小、性质等选择内镜治疗方式(包括囊肿切开、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69例病变中,MPS检查提示来源于黏膜肌层15例,黏膜下层40例,固有肌层14例;考虑囊肿10例,间质瘤18例,平滑肌瘤8例,异位胰腺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5例,脂肪瘤12例。MPS与病理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91.3%(63/69)。结论:内镜治疗前的MPS检查判断胃肠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来源和性质准确性高,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FICE)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结肠镜检出大肠黏膜平坦、隆起性病变患者93例,共发现≤2cm平坦、隆起病变数165个;所有病变均记录内镜下大体形态,后行FICE观察病变腺管开口形态及黏膜表面血管网形态,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再行MPS观察病变大小、来源、边界及回声性质等,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比较单纯FICE检查、FICE联合MPS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FICE联合MPS判断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良、恶性性质的灵敏度(91.4%)、准确率(88.5%)均高于单纯FICE,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后者,且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56)。[结论]FICE联合MPS检查对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判断病变性质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小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对食管黏膜隆起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4月~2005年8月,我院对9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行MPS检查。现将其护理配合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食管病变内镜下或手术治疗的风险均较高,术前准确判断病变的层次和性质,对决定手术的方式十分重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以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治疗意义。方法:由内镜检查发现的116例食管黏膜下肿物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切除治疗,总结超声内镜下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结果:超声内镜下88例(75.9%)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直径〈1cm,104例(89.7%)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多数(85.3%)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偏低回声的声像图。80例接受切除治疗,其中67例(83.8%)行EMR治疗,肿物直径〈1cm者占89.6%,局限于黏膜肌层占97.0%。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食管黏膜下肿物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86.3%)。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2%。结论:大多数食管黏膜肌层起源的肿物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较大的病灶,或起源于固有肌层者ESD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可判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起源并进行定性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及射频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囊肿的价值。方法34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行MPS诊断为十二指肠囊肿,其中31例行射频治疗。结果十二指肠囊肿超声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类圆形无回声区,起源于黏膜下层。患者经射频治疗后十二指肠囊肿囊壁均完全破坏,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MPS能准确诊断十二指肠囊肿,射频是治疗较小十二指肠囊肿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环扫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53例由于胃镜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不能明确来源的表现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首先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明确大致起源后换用环扫超声内镜检查,综合两者结果做出诊断并与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与CT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50.0%(11/22),特异度分别为93.5%(29/31)、83.9%(26/31);诊断非侵袭性纵隔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1.7%(22/24)、70.8%(17/24),特异度分别为93.1%(27/29)、62.1%(18/29);诊断侵袭性纵隔病变敏感度及特异度两者均为100.0%。结论超声微探头联合环扫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非侵袭性纵隔病变其诊断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显著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76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病例,对其手术及治疗情况、近远期并发症、术后随访疗效等多个指标进行回顾比较。结果176例患者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6例,病灶长度1~10cm,平均4.3em,ESD平均手术时间62m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0例,病灶长度1~10cm,平均5.0em,ESD平均手术时间72min。早期食管癌病例40例,病灶长度1-11em,平均5.7cm,ESD平均手术时间86min。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80例(45.5%),出血2例(1.1%),穿孔3例(1.7%),食管狭窄15例(8.5%),腹痛17例(9.6%),发热15例(8.5%),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125例病例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1~39个月)。病灶术后病理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56例患者中,54例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3.6%(2/56)边缘有残留;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80例患者中,76例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5.0%(4/80)切缘有残留;食管早期癌的40例患者中,37例为一次性完整切除,7.5%(3/40)切缘见残留。所有病理基底均未见残留,且术后病理提示所有患者病变范围均未突破黏膜下层。病灶局灶复发3例(1.7%)。101例进行了术后2个月的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率100%(101/101)。79例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胃镜复查,其中2例局灶复发,1例发现贲门病变,创面愈合率100%(79/79)。52例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胃镜复查,1例局灶复发,创面愈合率100%(52/52)。结论ESD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有利于病理诊断,并且病灶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创伤小,是诊断及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PS)对30例癌病人进行检查,结果显示:MPS 能对局限于粘膜层抑或粘膜下层的早期癌做出准确诊断。对于进展期癌,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为81.5%,食管邻近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8%,并能准确诊断有无胸主动脉等纵隔重要脏器受累,可成为手术可切除预测和预后估计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纵切挖除术(EL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2011年2月至7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消化道的SMT患者19例,在清醒镇静下行EL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纵行切开肿瘤表面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沿肿瘤周围分离至肿瘤基底部。(3)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刀、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肿瘤。(4)应用金属夹缝合手术创面。结果19例消化道SMT患者中,病灶位于食道3例、贲132例、胃底3例、胃体5例、胃窦5例、升结肠1例。ELE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ELE时间为25~125min,平均45min。切除肿瘤直径范围1.5-3.5cm,平均2.0cm;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间质瘤3例。术后无一例出现出血及腹膜炎体征。住院时间7。15d,平均10d。术后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结论ELE治疗消化道SMT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简便,便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并且有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胃镜和超声内镜的表现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17例,总结其临床症状、胃镜和超声内镜下表现,将有临床症状的16例患者行ESD治疗,另1例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胃镜下多表现为隆起性病变,顶部可见导管开口呈脐样凹陷;14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病灶以累及黏膜下层为主,可累及固有肌层,多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16例患者接受ESD治疗,术中发现2例患者累及固有肌层,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检提示累及固有肌层3例,随访发现1例患者病灶存在,1例未行手术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ESD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症状患者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结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在上消化道胃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方法筛选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活检提示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或直径大于2.0cm的胃溃疡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2组,2—4周复查胃镜。普通白光胃镜组:普通白光胃镜观察后局部活检。ME—NBI组:根据放大胃镜下表现,在病变最严重部位靶向活检。分析普通胃镜活检结果与ME—NBI靶向活检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3例患者失访,共完成197例。普通白光胃镜组100例,其中食管病变23例,胃病变77例。ME—NBI组97例,其中食管病变19例,胃病变78例。ME-NBI组平均每例活检数(2.95块)与普通胃镜组(4.56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最终病理结果符合率:ME—NBI90.7%(88/97),普通胃镜71.0%(71/1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NBI技术操作简便,可清晰观察病灶微细结构,有助于提高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活检准确率,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灶后,可使用ME.NBI观察,指导靶向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