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2.
3.
二分髌骨的发生率在0.7%-2%之间,男女比例9:1,二分髌骨多无临床症状,在膝部外伤后可发生疼痛,称为疼痛性二分髌骨,易与髌骨骨折混淆。关于二分髌骨的诊断、鉴别以往文献多有报道,但二分髌骨合并高位髌骨、髌骨不稳文献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二分髌骨合并高位髌骨、髌骨不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高位髌骨是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少见且防治棘手的一类疾病,最终将导致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等严重后果。据国内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人口超过13亿,60岁以上老人达1.3亿,据估算,60岁以上老年人有症状的KOA人数已达1 500万[1]。髌股关节炎被认为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组成部分之一,Sarda等[2]报道患有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5.
高位胆囊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位胆囊系指胆囊底位置高踞于肋缘之上 ,超过5cm以上者 ,临床上有其特征性表现 ,施行胆囊切除较为困难 ,容易造成胆道意外损伤 ,因此 ,应引起胆道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6月 ,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普外科共施行胆囊切除术 52 0 0余例 ,我们随机抽查 10 0 0例病人 ,发现高位胆囊 2 1例 ,占 2 .1% ,现将高位胆囊疾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3例 ,女 8例 ,年龄 30~ 70岁 ,中位年龄53岁。临床表现 :右上腹疼痛 16例 ,剑下疼痛 3例 ,脐周疼痛 1例 ,肩背部不适 1例 ,有黄疸史者 4例 ,有右胸部外伤史者 1例。…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髌骨脱位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性髌骨脱位远较原发性髌骨脱位少见,无论病因、表现、诊治及预后均不同于前者,而文献中对该病的叙述不够系统详尽,容易出现误诊误治,影响治疗效果。自1997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各种髌骨脱位26例,其中创伤性髌骨脱位8例,经分析认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几个相关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位胆管癌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高位胆管癌56例分析其治疗和生存时间。方法 56例高位胆管癌的病人,年龄为25-74岁(平均为67.67岁),手术方法是交肝内胆管癌和肝方叶及肝外胆管癌切除,不能切除者给予肝内胆管和空肠Roux-Y式吻合。结果 共有17例予以切除,13例切除后生存36个月以上。6例死于1.5个月,其它33例未经手术切除者,大概生存36个月以内。结论外科手术主要为治疗高位胆管癌,并应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髌骨骨软骨病(Sniding-Larsen-johansson病)是指骸骨上极或下极次级骨化中心的骨软骨病。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治疗2例。临床资料例1男,12岁。左膝疼痛、无力伴有跛行3年而就诊。3年前参加体育活动后感左膝痛,自觉伸膝无力,伴有跛行,休息后好转。以后每逢剧烈活动后即出现上述症状。检查:左髌前肿胀,左髌骨下极压病,膝关节功能正常。X线片显示左骸骨下极碎裂成等大的三个小骨块(图1)。为排除骨折,拍摄右膝关节X线片显示双侧病变一致。临床与放射诊断:骸骨骨软骨病。给予下肢长腿石膏管型固…  相似文献   

9.
髌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损伤,治疗方法较多,处理不当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不良后果。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西脉记忆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骨折4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诊断和治疗高位隐睾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高位隐睾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腹腔镜下对19例21侧睾丸进行腹腔探查、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11例睾丸位于肾下极,8例位于内环上方。15例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4例睾丸固定于腹腔内,Ⅱ期手术。1例睾丸缺如,1例睾丸发育不良进行睾丸切除术。术后3例患侧阴囊气肿,1例患侧阴囊血肿。19例术后伤口恢复良好。随访15例,时间3月—10月,平均6月,患儿无不适。结论 腹腔镜诊断和治疗高位隐睾,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小切口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he Insall-Salvati [5] method of asses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patella was applied to 247 male patients made up from five different groups. Three of the groups were Greeks with normal knees (45 patients), knees already operated on for chondromalacia patellae (36 patients) and knees with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chondromalacia patellae (57 patients). The other two groups comprised 58 African neroes and 51 Arabs, in all of whom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chondromalacia patellae had been made. The ratio of the length of the patella to the length of the patellar tendon in the Greeks was 0.982 in the normal knees, 0.96 in the knees after operation and 0.971 in the knees with clinical chondromalacia. The ratio in Africans was 0.904 and in Arabs 0.929. Patella alta was found in 50% of the Greeks who had had operation or clinical chondromalacia, but it was more frequent in the Africans (74.1%) and the Arabs (68.6%). This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and p<0.05 respectively).
Résumé La situation de la rotule a été mesurée par la méthode d'Insall-Salvati dans cinq groupes de 247 sujets masculins. Les trois premiers groupes concernaient des Grecs (45 genoux normaux, 36 opérés de chondropathie et 57 chondropathies diagnostiquées cliniquement). Les deux autres étaient constitués de 58 noirs Africains et de 51 Arabes, tous porteurs d'une chondropathie clinique. Le rapport entre la longueur de la rotule et celle du tendon rotulien chez les Grecs était de 0.982 pour les genoux normaux, de 0.96 pour les genoux opérés de chondropathie et de 0.971 pour les genoux avec chondropathie clinique. Ce rapport était de 0.904 chez les Africains et de 0.929 chez les Arabes. La patella alta a été trouvée chez 50% des Grecs avec chondropathie opérée ou diagnostiquée cliniquement, mais ce pourcentage était plus élevé chez les Africains (74.1%) et les Arabes (68.6%). Cette différence a une signification statistique avec, respectivement, p<0.01 et p<0.05.
  相似文献   

12.
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地研究了 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6例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诊断和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 :6例病人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骨折均骨性愈合 ,仅一例陈旧性骨折遗留膝关节屈曲受限。结论 :早期诊断和术中解剖复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髌骨环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 年9 月—2018 年9 月我院62 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 例,对照组30 例。观察组实施髌骨环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张力带克氏针内固定术,比较2 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髌骨骨折手术时间(59.38±11.41) min、手术出血量(119.38±11.41)mL、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88.41±3.87)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手术时间(73.33±8.74)min,手术出血量(135.83±13.83)mL、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80.10±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进行18 个月的随访,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并不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髌骨环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少、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较张力带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使用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2月,应用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18例。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8例骨折均获得满意愈合,无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出现钢缆或钉尾凸出于皮下刺激皮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92.4±2.3)分,膝关节ROM:(126.5±10.8)°;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94.3±2.5)分,膝关节ROM:(131.6±12.7)°。结论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的原则,操作简便有效、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早期诊断、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3~2001年收治的10例小儿套状髌骨骨折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结果可据张力性膝关节肿胀、高位髌骨和髌骨下套状骨块特征性征象明确诊断;治疗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4周后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预后良好。结论小儿套状髌骨骨折远端多为软骨而骨质较少,临床工作中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可吸收材料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其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方法 在4具新鲜截肢标本上横行锯断髌骨,用两枚Biofix自身增强可吸收拉力螺钉代替克氏针,强生公司的PDSⅡ1号可吸收线代替钢丝,进行张力带固定,测定其固定强度.并在临床应用25例.结果 在骨折端不加压时,可承受达55kg的牵拉力;当对骨折端进行加压时,可承受达60kg的牵拉力.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9~23个月,平均17个月.疗效:优20例,良5例.未出现炎症反应、感染、骨折再移位、断钉等并发症.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2周.结论可吸收内植物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方法简便,固定牢固、效果良好、不需二次手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儿童套状髌骨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儿髌骨骨折较少见,然而小儿有一种特有的“套状髌骨骨折”,但国内尚无此类报道。作者共收治6例此种骨折,除2例外其余4例均为陈旧骨折,全部病例行切开复位,获得近期较好效果。作者指出误诊的原因是骨折远端多为软骨而骨质太少,故在X线片不易发现。诊断要点:张力性膝关节肿胀、高位髌骨和髌骨下套状骨块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报告应用张力带涤纶线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术中常规显露髌骨骨折,在上下骨折块之侧方距骨折断端约1.0~2.5cm处,用直径2.0mm或2.5mm长骨钻各钻一个与髌骨纵轴垂直与关节面平行的孔;经两孔反复穿过双股10号涤纶线缠绕固定,使之在髌骨前方形成两条交叉的张力带。2周后去除石膏行功能锻炼活动。结果:本组60例经1~8年随访,骨折临床愈合4~6周。术后6~8周关节活动可基本达正常范围。疗效优45例,良15例。结论:张力带涤纶线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使骨折愈合与关节活动同步进行,避免了再手术取除内固定的痛苦,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探讨其适应症、治疗优点及发展方向。方法:一组病人用抓髌器治疗,一组病人行手术切开复位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每组病人又分为术后1年,3年和5年进行随访。结果: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对横断型髌骨骨折治疗效果佳;与同期AO张力带固定相比,横断型和粉碎型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而下极型以张力带固定治疗效果好。结论:横断型髌骨骨折是抓髌器治疗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0.
髌骨倾斜导致髌软骨软化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亓建洪  黄煌渊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68-171,I004
目的:探讨低应力环境下髌软骨软化的发病机制。方法:2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右膝髌骨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倾斜状态为实验侧,左膝实施假手术为对照侧,定期处死动物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软骨组织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实验膝髌骨倾斜后髌骨内侧面接触应力明显降低,软骨发生变性;髌骨外侧面软骨接触压力无明显变化,软骨无明显变性。透射电镜下,髌内侧面软骨术后6周时深层软骨细胞代谢与分泌功能障碍;12周时深层软骨细胞变性加剧,累及周围基质并向中层蔓延;18~24周时中层与深层软骨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破坏并异常聚合,逐渐向表层发展;髌外侧面软骨细胞则代谢活跃,胶原纤维增粗排列致密。扫描电镜下,髌骨内侧面软骨表面形成裂隙;外侧面软骨表面粗糙呈“割草地样”。结论:髌骨倾斜导致髌内侧面软骨应力减低,致使深层软骨细胞首先变性,继之周围基质变性,软骨变性逐渐由深层向表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