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探明病因、推断病机的重要环节,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医籍有着详细的记载,认为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提出诊察病证要:"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为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征失四论>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认为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笔者临证时遵循审谛覃思的问诊原则,根据问诊所得致病之因,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对治疗功能性慢性疾病疗效显著.此述气痰、手痿治验2则.  相似文献   

2.
<正> 经云“问而知之谓之工,”说明问诊在临床诊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要探知病源,必须通过病人的详细叙述,才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问诊。《内经》对问诊的内容及范围均有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问诊的基础。《素问·征四失论》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  相似文献   

3.
问诊是四诊之一,历代医家极为重视。《内经》曰:“诊病不问其始,……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难经》曰:“问而知之谓  相似文献   

4.
问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明代张景岳称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在诸多问诊内容中又有“问口味好恶,可察脏腑虚实”之说。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中医诊病,离不开望、闻、问、切(四诊)。问诊虽谓之“工”不及“神、圣”之境界,然而临证确是极为重要的。《素问·征四失论》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尤其是对致病的心理因素,往往是通过“数问其情,以引其意”来发掘。  相似文献   

6.
头痛一症,临床多见,笔者根据临证经验,归纳为以下三点。【临证探病史治疗究病根】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四诊,特别是问诊。张景岳把问诊作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头痛一  相似文献   

7.
徐永禄 《河北中医》2003,25(1):66-68
张介宾 ,字会卿 ,号景岳 ,明代著名医学家 ,温补学派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要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在《景岳全书》中 ,张景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医疗经验 ,明确了诊病及施治大法 ,现分述于下。1 诊察疾病 ,阴阳六变是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张景岳《类经·阴阳类》言 :“人之疾病 ,……必有所本 ,或本于阴 ,或本于阳 ,其本则一。”并说 :“凡诊病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 ,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 ,而可以一言以蔽之者 ,曰阴阳…  相似文献   

8.
谈中医闻诊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杨爱萍 《陕西中医》2005,26(12):1398-1399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  相似文献   

9.
<正> 四、四种诊法诊法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古代医家限于历史条件,只能从直感所能觉察到的人体异常情况来诊断疾病,这里包括直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望诊。直接接触到的异常气味和体征——闻诊、切诊。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资料,只能作为诊断疾病的印证资料,主要要通过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和当前的全身症状——问诊取得全部病情资料,再经过细致的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最后诊断。所以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不  相似文献   

10.
钱乙,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医家,著《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钱氏临证证五十余年,诊察小儿之疾,主张四诊合参,尤擅长目诊,经验十分丰富。因小儿方术,号为哑科;“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且“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故目诊在儿科诊法中更为重要。《直诀》论目达五十余处,内容广泛,颇具特色。而有关钱乙目诊的研究尚未见专题报道,因此笔者对钱氏目诊作以探讨,冀对临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证候一词,不见于《内经》。《内经》将证与候分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此“证”字,系指证状而言。《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此“候”的概念乃是指自然界的节气而言。证候连用,始见于晋代。《晋书·天文志》引葛洪:“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此证候的含义系指天文中的征象、  相似文献   

12.
陈建杉  江泳 《光明中医》2002,17(1):34-36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其主要精神在提示医家治病当有缓急先后、轻重之分 ,然后世有些医家以此为据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墨守成规 ,一味考虑新病 ,忽视痼疾的影响 ,用药单一 ,以至起效甚微或延误病情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诚然 ,临证中有痼疾加以卒病 ,先治卒病的情况 ,但更多的是二者加以兼顾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疾病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物等相互影响 ,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消长 ,故《内经》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素问·上古天真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郁滞证     
有关郁滞证的病名纷繁复杂 ,有“五郁”、“六郁”、“郁证”、“积聚”、“瘕”、“癖块”、“痞块”、“鼓胀”等。病机与病因多局限于脏腑病机 ,或气血营卫病机 ,或六淫邪气病机。其实《内经》中早就有关于郁滞证的论述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 :“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则气上逆则六俞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蕴裹而不散 ,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还载有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的治疗总则。历代医家论述更多 ,如《丹溪心法·六郁》…  相似文献   

14.
毒损肺络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毒与肺络的认识1 1 毒的涵义中医学中毒之广义指对生物体有危害的各种病邪及物质 ,如外界致病的邪气 ,像《素问·生气通天论》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 ,即毒物。《素问·征四时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 ,或伤于毒。”此外 ,亦指药物的偏性 ,或峻厉猛烈之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1 2 肺络的涵义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 ,狭…  相似文献   

15.
<正>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出自《素问·五脏生成篇》。对此句的解释历代注家说法不一。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作一小议。 所谓“始”是病之开始。“母”是发病的根本。纵观历代医家的解释,笔者认为王冰、吴昆偏重于从诊断疾病的角度来理解的。而张景岳,高士宗则偏重于从治疗疾病的角度来理解的。从祖国医学的诊治手段来看,要想全面了解疾病开始的情况,首先应找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所在。因为病因是发病的根本,是引起各种临床症状表现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主要就是指病因  相似文献   

16.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临证误治当审阴阳丰广魁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咸阳712083)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故又称“二纲六要”。阴阳辨证是临床诊治疾病必不可少的辨证纲领,故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说。在诊断上主要把临证诸...  相似文献   

18.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相似文献   

19.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有关妊娠的脉象有“妇人有子 ,阴博阳别 ,少阴动甚 ,其胎必结 ,滑疾易散 ,胎必三月 ,按之不散 ,五月可别”的记载 ,笔者临床日久 ,渐对早期妊娠脉象有所验证 ,体会如下。“少阴动甚”之少阴脉象 ,是指何脉之象 ,在寸口何部位 ,众说不一。笔者临证体会到动甚之脉在两手“寸部之脉 ,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右手肺心 ,左寸心膻”之说 ,应该指手少阴心经之脉 ,而足少阴肾经之脉在两手尺部很少体现。《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 ,妊子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在注中解释“少阴动甚”说“或手少…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家张景岳云:“探病之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或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时,即当先用此法。”在其所编《十问歌》中亦指出:“……再兼服药参机变……”阐明了临证遇有一时难辨之证,通过“探病”(即视察病人对试探性汤药的反应),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及时调整治疗用药.此即现代医学所谓之“诊断性治疗法”.纵观《伤寒论》全文,考仲景之“探病法”,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兹分述如下。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医“探病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其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