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期间保温措施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普外科施行腹部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一系列体温保护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体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定量的变化及术中出血量。进行t检验及X^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无显著变化,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期间发生的轻度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积极的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者体温恒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中保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分级标准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温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中仅输液用水温浴箱加温至37℃,未采取其他保温措施;保温组术中注意保温,室内温度维持在23℃~28℃,使用warmTouchTM充气式保温装置及电子液体加温仪,冲洗液用水温浴箱加温至37℃.观察体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Ⅱ组手术后体温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Ⅱ组术后各时点与T0相比PT、APTT明显延长,FIB和PLT显著降低(P<0.05);Ⅱ组与Ⅰ组各时点相比PT、APTT明显延长,FIB和PLT显著降低(P<0.05).结论 老年人腹部手术中保温能维持机体凝血功能稳定,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部手术期间术中保温对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行腹部手术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输液加温器和充气升温毯结合温热水冲洗腹腔;对照组在常规温度下进行手术,输入液体、血液不作加温处理。测量患儿术中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术中体温和出血量、凝血功能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采用输液加温器和充气升温毯结合温热水冲洗腹腔方法,可防止低体温的发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开腹术中低体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d~3岁的36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保温组)和B组(低温组)。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测定体温(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F)、纤维蛋白原定量(Fbg),并对术前、术后各指标值进行比较。结果A组各指标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B组,和术前相比,各项指标变化明显,除血小板数下降外,其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腹部手术,低体温可影响患儿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蒋群 《全科护理》2012,10(28):2606-2607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如寒战和低体温)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寒战和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病人进行术中保温护理干预,能够稳定体温、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术中低体温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综合保温措施保持患者术中体温与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0例〉65岁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保温组和非保温组各30例。保温组采用保温毯、温热盐水湿润冲洗腹腔、加温输液等保温措施,非保温组给予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手术前、手术1h时、术毕的肛温变化和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并检测患者术前、术毕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保温组比较,非保温组手术1h时和术毕体温较低,术中出血量、失血量均较多;术毕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均低于保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增加术中出血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可保持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体温,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立止血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立止血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0)和治疗组(B组,n=10).B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立止血2KU。分别于手术前,开颅手术180分钟,360分钟取静脉血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时间(TT)]检测。结果A组PT、APTT、凝血时间随手术时间延长均明显增加(P<0.01,P<0.05,P<0.05;B组PT、APTT、TT自始至终未见明显改变,FIB在两组自始至终无显著变化,结论术前常规剂量应用立止血(2KU),可有效地促进凝血过程发挥快而持久的止血作用,防止凝血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婴幼儿开腹术中低体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天~3岁的36例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A组(保温组)和B组(低温组)。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测定体温(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bg),并对术前、术后各值进行对比。结果:A组各指标手术前后无变化:在B组,和术前相比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除T和PT外其它结果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在婴幼儿腹部手术,低体温可影响患儿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组(腹腔镜组)50例及开腹手术组(开腹组)4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 h及术后24 h,用Clauss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PLT),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术后1 h及术后24 h两组APTT、INR以及PLT较术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FIB及D-D均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FIB术后1 h组虽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术后1 h及24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两组明显增高,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均能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并且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A组,n=20)和生理盐水组(B组,n=20).A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生理盐水4ml静脉注射,B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生理盐水4ml静脉注射,术后均予喷他佐辛自控镇痛(PCA).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清醒即刻(T0)、术后2 h(T1)、4 h(T2)、6 h(T3)、8h(T4)、12 h(T5)及24 h(T6) 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和静脉注射试验药物后60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两组病例术后24h内Ramsay镇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给药后60 min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独应用喷他佐辛术后镇痛相比,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更确切且不影响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了解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多项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产贝克曼全自动血凝仪 (ACL -90 0 0型 )检测 1 50例足月妊娠妇女与 1 0 0例健康非孕妇女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 足月妊娠妇女PT、APTT、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 .0 5或P<0 .0 1 ) ,FIB极其明显增多 (P <0 .0 1 )。结论 足月妊娠妇女血液凝血程度明显高于非孕对照组 ,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败血症患者止凝血功能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败血症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内皮系统的功能变化进行研究,并评估各项指标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ysmex 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85例败血症患者的蛋白C活性(PC:A)、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因子FⅤ活性(FⅤ:A)、凝血因子FⅦ活性(FⅦ:A)、凝血因子FⅧ活性(FⅧ:A)、凝血因子FⅨ活性(FⅨ:A)、vW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 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同时测定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败血症患者组FIB、PAI-1、vWF及D-Dimer分别为(3 720±2 290)mg/L、(2.4±1.0)Au/ml、(167.5±31.2)%及(355±128) μg/L,高于对照组的(2 950±870) mg/L、(0.6±0.5) Au/ml、(94.1±32.5)%及(169±9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Ⅴ:A、FⅦ:A、FⅧ:A、FⅨ:A、PT INR、APTT及TT分别为(98±37)%、(95±33)%、(96±43)%、(99±40)%、(1.23±0.35)、(33±12)s及(21±7)s,与对照组的(97±18)%、(99±18)%、(103±22)%、(102±25)%、(1.15±0.32)%、(31±7)%及(19±4)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A、PC:A、t-PA水平分别为(76±17)%、(65±19)%及(0.22±0.09)U/ml,低于对照组的(107±9)%、(101±14)%及(0.45±0.13)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预后患者抗生素治疗第3~5天,痊愈患者组AT:A、PC:A、t-PA分别为(94±9)%、(90±11)%及(0.37±0.15)U/ml,高于死亡患者组的(58±23)%、(55±17)%及(0.16±0.09)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D-dimer及PAI-1分别为(117.2±20.5)%、(192±62) μg/L及(0.8±0.3) Au/ml,低于死亡患者组的(198.1±44.6)%、(697±213) μg/L及(2.9±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败血症患者的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发生显著变化,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测定上述指标对了解败血症病程发展趋势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保温措施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体温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充气保温毯、输液和冲洗液加温的联合保温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手术1h时、术毕时的体温和手术的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与实验组患者比较,对照组手术1h时和术毕体温下降明显,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保温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出现,改善由低体温所致的凝血障碍,减少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常规4项指标及全血细胞发生生理性变化的状态,探讨其对分娩过程和产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关联及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50自动血凝仪及迈瑞BC-3000plu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16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常规4项及全血细胞检测和分析。结果1)临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Fb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产孕妇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参数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白细胞总数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P〈0.01);血小板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凝血及血细胞指标,对预防和诊断分娩过程或产后发生的DIC及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hromblyzer Compact BE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检测85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早期患者42例和晚期患者43例)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水平,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早期恶性肿瘤组TT、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APTT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晚期恶性肿瘤组PT、APTT、TT和Fib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T、APTT和TT等时间指标的延长提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指标的增高可导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李波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394-1395,1397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提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2011年间150例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的妇女各50例,将她们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非孕期妇女50例,定为对照组。采用RT-2204C半自动四通道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在妊娠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进行动态的检测。结果妊娠早期的比较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无明显差异;而在妊娠中、晚期的比较上两组有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妊娠中、晚期妇女的PT、APTT、INR等指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缩短而TT、FIB明显增加,并且随着临产期的靠近变化逐渐增大。结论在妇女的不同孕期凝血功能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时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对预防孕期及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