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从左室肥厚到心力衰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血压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男性:39%,女性:59%),长期的血压升高诱发或促进了心脏重构的发生发展,表现为心脏的肥厚或扩张,伴或不伴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病人约40%死于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危急重症 ,在条件好的医院死亡率也高达 10 %~ 14 % ,因此及时正确的处理至关重要。一、梗死区血管再通   (1)溶栓 :国内最常用尿激酶 ,已积累数千例的经验。治疗要点为尽早用药。起病 6h内溶栓再通率可达 80 % ,12h内仍有效 ,超过 2 4h则无效 ,除非有新的梗死发生。剂量为 15 0万U溶于 10 0mL葡萄糖溶液中 ,30min内滴完。 70岁以上用 10 0万U ,有人用量高达 2 0 0万~ 30 0万U ,据报道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 ,同时立即口服阿司匹林 30 0mg ,第 2日15 0mgQN ,低分子肝素 0 4mL皮下注射 ,Q 12h ,连…  相似文献   

3.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8-1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能使血栓性闭塞的冠脉迅速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可能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组织无再流(myocardial no-reflow),其发生率高达37%~43%。心肌无再流是发生于再灌注后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住院病死率增加5~10倍,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实现心肌组织完全再灌注是现代AMI再灌注治疗的最重要目标和再灌注治疗后时代的研究重点,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也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与左室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发生细胞学,分子学及细胞间质的变化,进而引起左室在大小、形态、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的改变,此即目前许多研究所提及的AMI后的左室重构.AMI后左室的重构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成为影响A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方征  李方  陈玉国  李继福 《山东医药》2004,44(29):28-29
2002年10月~2004年6月,我们对4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的左室重塑程度和舒张功能变化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36例,女11例,年龄45~71岁,平均62岁,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发病12小时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并辅以其他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急性期[发病(5.3±1.6)d]、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6个月行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二尖瓣血流频谱和肺静脉血流频谱,测定左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波E峰峰值流速(E)、心房收缩期充盈波A峰峰值流速(A)、E/A值、E峰减速时间(DT)、右上肺静脉心房收缩波a峰峰值流速(a).  相似文献   

6.
据某些报道称,吸烟者较素未吸烟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预后反而较佳,本文就此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梗死后 4周和 12周进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射血分数 (EF) ,作为反映左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指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LVEDVI、LVESVI均明显增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 4周和 12周检查发现 ,溶栓组LVEDVI、LVESVI无明显差异 (分别P>0 0 5 ,P >0 0 5 ) ,EF值明显增大 (P <0 0 5 ) ;未溶栓组LVEDVI、LVESVI明显增大 (分别为P <0 0 5 ,P <0 0 5 ) ,EF值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对 4周和 12周的检查结果作组间比较发现 ,溶栓组LVEDVI、LVESVI均小于未溶栓组 (P <0 0 5 ) ,EF值溶栓组高于未溶栓组 (P <0 0 5 )。结论 溶栓治疗能有效地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住院期间病情,预后以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选择1994-1999年间住院糖尿病心肌梗死患18例(A组),并与同期住院非糖尿病心肌梗死患92例(B组)作比较。结果:糖尿病AMI患心肌梗死症状严重,病死率高,病死率与心肌梗死前血糖水平有关,结论: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需积极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且溶栓再通的病人肌酸激酶(CK)峰值出现时间与梗死范围和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首次AMI病人根据发病时间到CK峰值出现的时间分为两组,A组36例,CK峰值出现的时间<12h;B组30例,CK峰值出现的时间>12h。结果CK峰值出现时间较晚者的心功能在急性期及恢复期(5个月~7个月)均好于CK峰值出现时间较早者(P<0.05)。结论CK峰值出现时间较晚反映了心肌得到较好的挽救。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151例合并高血压(HT)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257例非高血压(NHT)的AMI的临床资料.结果 合并HT的AMI有冠心病家庭史、吸烟史、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NHT的AMI,严重心脏并发证(泵功能衰竭、心原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也高于NHT的AMI.结论 合并HT的AMI冠心病易患因素多,严重心脏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氮末端脑钠素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体内脑钠素前体(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裂解成脑钠素(BNP)时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心肌细胞,在心室的张力及负荷增加时NT—proBNP和BNP升高。本研究通过检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的急性期血浆NT-proBNP并行超声心动图随访,探讨NT—proBNP对AMI后近期左室重构(LVR)的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关系。方法226例AMI在发病连续7天心电监护中,30例新出现房颤为房颤组,选择同期30例无房颤的AMI病人为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又将房颤组30例病人分为房颤早发组(16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内)和房颤迟发组(14例,房颤发生在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及房颤早发组、迟发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高,并发心力衰竭也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房颤早发组与迟发组比较,房颤早发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结论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后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有关。AMI并发房颤,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左室重构(LV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影响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主要起始于AMI的急性期并持续到恢复期[1,2].因此早期预防和改善这一病理过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动态检测了 57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 ,并测定溶栓后 3h与 2h血清cTnT浓度比值。探讨该比值对早期判断溶栓后冠状动脉 (冠脉 )再通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资料 :我院急诊科符合溶栓治疗条件并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住院患者 57例 ,溶栓后冠脉再通患者(再通组 ) 36例 ,男 2 3例 ,女 1 3例 ,年龄 45~ 64岁 ;未通患者(未通组 ) 2 1例 ,男 1 5例 ,女 6例 ,年龄 49~ 72岁 ;健康对照组 31例 ,男 1 8例 ,女 1 3例 ,…  相似文献   

16.
目前研究表明,抑制左室重构的发生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致残及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卡维地洛(carvedilol)通过阻滞肾上腺素β1、β2和α1,受体[1]从而抑制和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后螺内酯干预对左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螺内酯干预对于左室重构(LVRM)的影响。方法 4家医院共入选AMI患者88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对46例AMI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40mg/d(螺内酯组),对照组(n=42)常规治疗。在6个月干预期内检测两组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脑钠肽(BNP)及超声心动图,以评价左室纤维化、左室功能和左室容积。结果 88例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3例,螺内酯组23例、对照组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45例,螺内酯组23例、对照组2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在治疗3、6个月时螺内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ⅢNP和BNP明显降低[PⅢNP分别为( 260 .2±59. 9 )ng/L比( 328 .0±70 .3 )ng/L, P=0 .001, ( 197 .1±46 .3 )ng/L比( 266. 7±52 .4 )ng/L, P<0. 001 ,BNP分别为( 347 .4±84 .0)ng/L比(430 .1±62 .9)ng/L, P<0 .001, (243 .7±79. 7)ng/L比(334. 6±62. 8)ng/L, P<0. 001]。治疗6个月时螺内酯组较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降低[分别为(51. 0±5 .5)mm比(55. 6±4 .5)mm, P=0 .005, (35 .7±4 .6)mm比(39 .1±5 .6)mm, P=0 .04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在治疗6个月时螺内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ⅢNP、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并且左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导致左室功能异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干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发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该文主要从基础与临床角度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与冠脉病变及左室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102例AMI患者按血浆Lp(a)浓度分为高Lp(a)组(≥300 mg/L)及低Lp(a)组(<300 mg/L),行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特点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高Lp(a)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残余狭窄程度、血管闭塞率、冠脉狭窄分数及室壁运动记分指数均明显高于低Lp(a)组(P<0.05),其IRA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评分、射血分数均明显低于低Lp(a)组(P<0.05).结论 血浆Lp(a)异常升高的AMI患者,其IRA的残余狭窄程度加重,血流速度缓慢,血管闭塞率增加,导致室壁运动异常加重,射血分数下降,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60例(直接组),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60例(延迟组),未行任何冠脉治疗40例(对照组)。急性心梗后1 w和6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血流动力学的平均二尖瓣压力差(m MPG)、肺动脉平均压(m PAP),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舒张末径(LVDEd)、左室收缩末径(LVSEd)、左房内径(LAd)等心功能指标,记录半年内的心衰再住院率。结果三组患者急性心梗后1 w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经皮冠脉介入患者的m MPG、m P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直接组低于延迟组(P0.05)。经皮冠脉介入患者的LVDEd、LVSEd、LAd均低于对照组,且直接组优于延迟组(P0.05)。三组患者半年内的心衰再住院率分别为1.67%、5.00%和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减少心衰再住院率,不同手术时机可以影响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