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5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并发CAL 组(n=284)和未并发CAL 的对照组(n=611),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对KD 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发生CAL 以外并发症、不典型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IVIG 治疗前发热时间>5 d、血清降钙素原(PCT)增高为KD患儿并发CAL 的独立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1.712、2.028、3.655、2.912、1.350、1.068,均POR=0.931,P结论 男性KD患儿、不典型KD 患儿以及发生CAL 以外并发症、发热时间较长、IVIG 治疗抵抗的KD患儿并发CAL 的风险较高。血清PCT与ALB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2.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是国际公认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急性期主要治疗手段, 其应用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发生率。但在临床中, 有高达26.8%的KD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 且其发生CAL的风险更高, 程度更重。对于具有IVIG无反应高风险的急性KD患者, 及早调整治疗方案, 如早期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可能对改善预后、缩短病程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早期识别IVIG无反应型KD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 国内外学者相继建立预测评分系统, 以预估KD患儿IVIG无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优化早期治疗方案。该文对IVIG无反应型KD预测评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中脂源性细胞因子Omentin-1和Chemerin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川崎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和40例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根据是否对IVIG治疗敏感将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n=51)和IVIG不敏感组(n=9);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合并CAL组(n=13)和不合并CAL组(n=47)。ELISA法检测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两对照组儿童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P < 0.05)。经过48 h治疗后,IVIG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IVIG不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P < 0.05);合并CAL组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CAL组;而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与不敏感组间及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Chemerin和Omentin-1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Chemerin可能参与川崎病所致CAL过程,且血清Chemerin水平可能成为临床预测IVIG敏感性的新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KD常累及冠状动脉,若未及时治疗,患儿可发生冠脉损伤(CAL)。目前急性期KD标准治疗方案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但仍有10%~20%的患儿对IVIG无反应,并且这部分患儿发生CAL的风险增高。文献报道有多种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方法,如二次IVIG治疗、糖皮质激素、英夫利昔单抗、免疫抑制剂和血浆置换等,然而具体治疗方案仍无定论。文章综述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和预防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疗效,探讨IVIG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14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观察。按治疗将患儿分为阿司匹林(ASA) IVIG组和ASA组,观察两组CAL发生、恢复情况、不同时机不同剂量IVIG治疗KD疗效、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急性期出现CAL者分别于病程1,3,6,12个月复查。结果ASA IVIG组CAL发生率34.3%,ASA组56.0%,两组比较P<0.001。应IVIG2.0g/kg或1.0g/kg以及在病程3~10d应用IVIG,CAL发牛率低,P<0.05。22.2?L发生在IVIG治疗后;13.4?L在病程12个月仍不能恢复正常,多数为IVIG治疗开始时间超过10d者。ASA IVIG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总热程缩短,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P<0.05)。IVIG耐药病例占10.5%。结论IVIG治疗可显著缩短KD病程和降低CAL发生,但对川崎病CAL防治并非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有效,实际疗效需要再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及冠状动脉损伤(CAL)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3例KD患儿、24例急性感染发热患儿的血清PF4、β-TG水平,同时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WBC、PBN和PLT,观察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别,并观察其在KD组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滴注前后以及KD合并CAL与否者(CAL亚组、non-CAL亚组)的差别.结果 KD患儿血清PF4、β-TG均高于感染对照组(P < 0.05),且IVIG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P < 0.01).PF4、β-TG在CAL亚组高于non-CAL亚组(P < 0.05).结论 PF4、β-TG可能与KD发病机制及CAL有一定关系,可将PF4、β-TG作为KD的临床观察和预测CAL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探讨KD冠状动脉损害(CAL)及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初诊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KD治疗前后,典型和不完全KD,KD伴或不伴CAL,IVIG敏感或耐药的临床特征,分析CAL发生和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725例KD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女为1.61∶1,平均年龄(2.7±2.3)岁;不完全KD 206例(28.4%),典型KD 519例;CAL 216例(29.8%),IVIG耐药61例(8.4%);治疗中仅使用阿司匹林者70例(9.6%)。KD伴CAL的危险因素为IVIG耐药(OR=5.138,95%CI:1.835~14.836)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1 000 pg·mL-1(OR=2.723,95%CI:1.110~6.679)。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为出现CAL(OR=2.586,95%CI:1.067~6.271)。结论KD患病人数、CAL和IVIG耐药患儿有增加趋势。IVIG耐药和NT-proBNP≥1 000 pg·mL-1为KD伴CAL的危险因素,而发生CAL为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2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前后分别测定血清PAP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对照组、KD组IVIG前、后的血清PAPP-A水平分别为(1.58±0.57)U/L、(13.94±3.36)U/L、(6.28±1.62)U/L;而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20±0.41)mg/L、(104.77±44.19)mg/L、(17.73±5.06)mg./L.川崎病患儿IVIG前后PAPP-A及hs-CRP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IVIG后比IVIG前则明显降低;KD患儿血清PAPP-A与h5-CRP水平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 血清PAPP-A的检测有助于监测KD患儿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在川崎病大样本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EDC与上海市儿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后,快速捕获川崎病住院患儿的所有信息,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至2012年收治的60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急性期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及治疗方案等.比较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和无CAL、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耐受组和敏感组相关指标的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相关高危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IVIG治疗耐受的预测价值.结果 60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391例,女211例,年龄1个月~11.7岁,中位年龄为2岁,CAL发生率为20.1% (121/602).CAL组(n=121)中唇及口腔改变(71.1%比88.6%,P=0.001)、趾端膜状蜕皮(28.1%比41.6%,P=0.021)和肛周皮肤脱屑(29.8%比38.9%,P=0.031)发生率明显低于无CAL组(n=481).IVIG耐受组CAL发生率(34.6%,9/26)显著高于IVIG敏感组(21.3%,112/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P=0.05).IVIG耐受组与IVIG敏感组比较,男性(80.8%比63.4%,P=0.05),应用IVIG的时间[(6±2)比(8±5)d,P=0.009],红细胞沉降率[(81±2)比(66±30)mm/1 h,P=0.014],C反应蛋白[(107±51)比(87±52) mg/L,P=O.017],外周血血小板计数[(599±178)比(489±182)x 109/L,P=O.003],血红蛋白[(96±13)比(102±19) g/L,P=0.032]和血白蛋白[(34±6)比(37±6) g/L,P =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0 U/L是川崎病IVIG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945,95% CI:1.267~6.843,P=0.012).ROC曲线对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耐受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后发现:急性期C反应蛋白为104 mg/L时,敏感度为61.5%、特异度为62.7%,红细胞沉降率为106 mm/1 h时,敏感度为26.9%、特异度为93.6%,血小板为187×109/L时,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53.1%.结论 EDC可以快速、准确捕获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便于该病的大样本研究,推广EDC于多家医院有助于国内川崎病的多中心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间诊断为KD的5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5个可能与CAL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年龄、性别、KD类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起始时间、对IVIG治疗的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持续时间及C反应蛋白等因素在合并和未合并CAL两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8岁、男性、非典型KD、IVIG治疗开始于发热后10 d 以上、对IVIG治疗无反应、发热持续时间>10 d为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76、1.890、1.972、1.426、3.251、2.301、1.694,均P8岁)、男性、非典型KD、IVIG治疗起始时间较晚、对IVIG治疗无反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是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追加IVIG和追加激素治疗对其冠状动脉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将住院治疗的确诊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32例,根据进一步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追加IVIG组,22例)、B组(追加激素组,10例),对两组患儿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B组恢复期(21~60 d)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高于A组(P=0.035),两组随访半年后CAL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28)。随访5年后,A组中7例从发病至随访结束冠状动脉均无异常,11例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正常,4例仍有冠状动脉异常;B组中6例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正常,4例仍有冠状动脉异常。结论两种方案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均有效,两组冠状动脉远期损害未发现有差异;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后期仍有CAL进展的可能,应加强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确诊的174例KD患儿,根据其是否并发CAL分为CAL组和NCAL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热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血红蛋白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174例KD患儿并发CAL者46例(占26.44%),无并发CAL者128例;两组患儿平均热程、自发热到开始IVIG治疗的时间、IVIG使用剂量,以及PLT、CRP、ESR、红细胞计数(RB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程10 d、发热10 d后开始使用IVIG,PLT、CRP、ESR升高,RBC降低的KD患儿应警惕并发CAL的危险性,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为KD预后评估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有完整超声检查资料的KD确诊患儿31例,对CAL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KD患儿中,发生CAL 14例(45%).年龄、外周血WBC及PLT计数、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在临床诊疗中,遇到发热时间持续5d以上,年龄≤1岁,有WBC、PLT计数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红细胞压积降低的患儿应警惕KD合并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提出最佳的IVIG治疗建议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儿1 682例的临床资料,男1 064例,女618例;发病年龄0.1~18.8岁,平均(2.57±2.33)岁.其中1 533例(91.1%)使用IVIG治疗,方案包括①1 g/kg×1次;②2 g/kg×1次;③0.4~0.5 g/kg×5次;④1 g/kg×2次;⑤2 g/kg×2次;⑥不规则治疗.IVIG治疗的时间窗包括:①病程1~4d;②病程5~10 d;③病程>10 d.结果 在1 533例IVIC治疗的KD患儿中,CAL总发生率为20.74%.与此相比较,CAL发生率明显降低者如下:①在病程5~10 d应用IVIG治疗1 g/kg×2次的KD患儿,其CAL发生率为12.06%;②病程5~10 d应用1 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5.00%;⑧病程1~4 d应用1 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28%;④病程5~10 d应用2 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71%.相反,以下几种情况CAL发生率明显高于CAL总发生率:①在病程10 d以上应用IVIC者;②使用IVIG 2 g/kg×2次(因使用1次后效果不佳而再次使用);③其他不规律使用IVIC者.结论 在IVIC治疗KD、减少CAL方面,以病程5~10 d使用IVIG 1 g/kg×2次效果最佳;但考虑经济因素和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在病程10 d以内使用IVIG 1 g/kg×1次亦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14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无CAL93例和CAL52例患儿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及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无CAL组发热日程(8.7±3.4)d.血沉(79.5±34.6)mm/1h,CAL组发热日程(11.5±4.8)d,血沉(91.9±36.6)mm/1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发病10d内接受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患儿CAL发生率为18.8%(18/96),未予IVIG治疗患儿CAL发生率为69.4%(34/4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并CAL患儿38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均恢复正常;14例冠状动脉瘤中12例恢复正常,2例缩小;4例巨大冠状动脉瘤2例缩小,另2例超过2年仍未恢复。结论KD并CAL与热程过长及血沉显著增快密切相关,病程早期未予IVIG治疗的患儿并CAL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应用IVIG治疗对防治冠状动脉损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6例KD患儿及13例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应用Agilent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4例KD患儿(男3例、女1例)在IVIG治疗前后,以及1例3个月男性肺炎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基因m RNA表达谱;其余32例KD和12例对照组患儿应用RT-PCR方法对表达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根据差异基因筛选标准(倍数≥2.0),发现KD患儿S100A12、S100A9、IL-1β、MMP9等基因IVIG治疗后表达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调。经RT-PCR检测发现,IVIG治疗前组、IVIG治疗后组与对照组三组间IL-1β、S100A12、MMP9 m RNA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IVIG治疗前比较,KD患儿IL-1β和MMP9 m RNA表达在治疗后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KD患儿IL-1βm RNA表达水平在IVIG治疗前高于对照组,MMP9m RNA表达水平在IVIG治疗前、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例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患儿及28例无合并CAL患儿在IVIG治疗前、后的MMP9和IL-1βm 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IL-1β、S100A9、S100A12、MMP9等细胞因子在IVIG治疗KD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MMP9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与KD合并CAL有关。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改善临床症状、抑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标准化治疗已广泛应用,但仍有10%-15%的病例对IVIG无反应[1],且这部分患儿并发CAL的风险升高[2].因此,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此类无反应型病例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的最佳疗法为IVIG联合阿司匹林口服,但仍有部分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且这部分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性较高,但其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患儿年龄较小,IVIG初治时间≤4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AST及CRP水平升高、血浆清蛋白及血小板减低等是IVIG无反应型KD的危险因素。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再次IVIG治疗是目前多数学者的共识,其他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英利昔单抗、血浆置换等也在进一步研究中。现从IVIG无反应型KD的发病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 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冠脉损害组(CAL组)40例,无冠脉损害组(NCAL组)7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KD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58(0.92~3.00)岁,其中男67例、女43例。CAL组和NCAL组间年龄分布、不典型KD、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前发热持续时间6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白介素-6(IL-6)、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使用前发热持续时间、WBC、IL-6、NT-proBNP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97、0.69、0.76和0.8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5天、19.85×10~9/L、92.19 pg/mL和1 122.5 pg/mL,预测KD并发CAL的灵敏度分别为84.6%、46.2%、100%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1.4%、91.4%、57.1%和71.4%。结论年龄3岁,IVIG前发热持续时间6.5天,不典型KD,以及WBC、IL-6和NT-proBNP明显升高,是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患儿血清MMP-9与TIMP-1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剂1(TIMP-1)质量浓度的变化在预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风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2003~200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的KD患儿32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各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1次,同时抽取20名正常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ELISA双抗体法测定血清MMP-9与TIMP-1质量浓度。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性期血清MMP-9、TIMP-1质量浓度及MMP-9/TIMP-1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显著增高(P<0.01);IVIG干预前CAL组患儿血清MMP-9质量浓度及血清MMP-9/TIMP-1显著地高于非CAL组患儿(P<0.01);IVIG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血清MMP-9质量浓度与MMP-9/TIMP-1显著降低(P<0.01);IVIG干预后CAL组患儿血清MMP-9质量浓度及血清MMP-9/TIMP-1仍显著高于非CAL组患儿(P<0.05),而后者MMP-9/TIMP-1基本降至正常儿童水平;观察组患儿血清TIMP-1质量浓度在IVIG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MMP-9与TIMP-1可作为KD合并CAL的一种关联因素,动态监测血清MMP-9质量浓度和(或)MMP-9/TIMP-1比值对预测KD并发CAL具有较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