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我国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动脉硬化闭塞,肢体长期血供不足,患者常出现跛行症状,一些患者甚至进展为严重的慢性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据报道约有3%~10%的人受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相关症状的影响,年龄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根据下肢ASO病人病情严重度及病变部位而制定的Fontain、Rutherford分期及TASCⅡ分级标准在临床治疗方案决策及预后估计中起到重要作用。下肢ASO病人的治疗方案根据病变解剖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受到病人合并症以及手术医师水平的限制。目前下肢ASO的手术治疗以血管重建为主,其中腔内手术为大多数病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腔内介入治疗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94.4%(85/90),与治疗前比较,踝/肱指数平均升高0.2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36个月,随访率96.7%(87/90),术后3、6、12、30月分别有1例、2例、6例、4例复发,其中10例行二次介入手术后好转;3例行截肢/足手术,其中膝上截肢1例,膝下截肢1例,跖骨截除1例。随访期截肢率3.3%(3/90),死亡率为3.3%(3/90)。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操作,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慢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供应肢体血液的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肢体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甚至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目前主要集中在腔内治疗~([1]),从最初支架球囊的出现到前几年研究相对较多的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到现在继续发展的返回真腔技术、还有近年的研究热点:腔内减容、药物涂层球囊、新一代导丝导管、支架等的更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动脉、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腔内治疗,由于三段动脉解剖的差异,其腔内治疗原则和效果是不同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低于外科手术,已成为首选方式;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因其发病率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能令人满意,已成为研究热点;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仍处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管腔进行性狭窄甚至出现闭塞的慢性动脉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病变在下肢的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率较高,有文献[1]报道,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10%~2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出现了严重的间歇性跛行或者静息痛症状之后往往需要外科干预。外科干预的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及血管腔内治疗。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并不适用于伴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由动脉硬化导致的下肢缺血,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坏疽等症状及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势必导致截肢,甚至威胁生命.尽管传统手术通过血管重建可缓解其症状,但是血管重建术是一种开放式的治疗方式,存在着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正是在这样的医学需求下产生并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笔者对近期相关临床对照试验中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ASO的主要手段,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等多个国际权威指南都提出腔内治疗优先的原则。权威指南对于腔内治疗不断进行规范,极大地改善了疗效。但是,血管腔内治疗仍面临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难题。近年来,以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为代表的新器械的问世大大改善了腔内治疗的效果。尽管如此,DCB的优势能否使病人受益,目前仍有争议。因此,血管外科医生须在采取规范化腔内治疗措施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合理应用新器械以进一步提高ASO血管腔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超过60岁时可上升至10%以上[1],合并糖尿病者有较高的截肢率[2]。ASO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等,其中腔内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方式[3]。本文就近年ASO腔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是导致下肢慢性缺血最常见的疾病,国外75岁以上人群中下肢缺血的患病率接近20%[1],我国的老年人群中下肢缺血的患病率也高达10%以上[2],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膜的形成、动脉中膜变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根据病程的发展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组织缺血及缺氧性的改变,根据Fontaine的临床分期主要为轻微主诉期、间歇  相似文献   

13.
诸锡奇  赵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69-170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38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导丝疏通、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少数配合股深动脉成形术疏通血管。结果:38例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97.37%),术前和术后7天患者各病变部位ABI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该方案创伤小,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低,使用范围广,手术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具有微创、高效、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日益取代传统手术,成为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腔内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该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适应证大大拓宽;切割球囊、冷冻血管成形术、斑块旋切、激光辅助系统及药物涂层等新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特殊部位如动脉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弥散等问题。就血管腔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接近1亿[1].一般来讲,在发病5-8年后就会陆续出现一些并发症,糖尿病的严重性不在糖尿病本身,而在其并发症[2].糖尿病足就是其中最容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病变是形成并发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基本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腔内材料的不断更新,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范围逐渐扩大,从2000年TASC(TransatlanticInter-SocietyConsensus)到2007年TASCⅡ可以看出,腔内治疗的病例正在增加,腔内治疗的指征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医师对TASCC、D级病变尝试腔内介入治疗。本文结合我科多年的腔内治疗经验,对下肢动脉闭塞腔内介入的技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6例(98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岁.临床症状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54条肢体,静息痛28条肢体,肢体溃疡11条肢体,严重坏疽5条肢体.主髂动脉病变25条肢体,股腘动脉段病变33条肢体,胫腓动脉病变8条肢体,髂股腘动脉多节段病变32条肢体.全部患者接受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总结围手术期要点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急诊手术8条肢体,择期手术90条肢体.单纯行球囊成形10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88条肢体.手术成功率95.9%,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5例(5.1%),其中心肌梗死2例,一期大腿截肢2例,不可逆造影剂肾病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83例患者术后随访1~35个月,平均(18±10)个月,随访率96.5%.随访期内死亡2例,病死率2.3%.血管一期通畅率83.7%,二期通畅率94.9%.踝关节以上截肢4例,保肢率95.9%;另有6例行截趾或截足.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与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关.结论 下肢动脉腔内重建具有微创、安全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应作为治疗老年下肢缺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是影响下肢动脉腔内重建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有旁路血管移植术、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晚  相似文献   

19.
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1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岁~81(平均62.5)岁。TASC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个月(6~54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个月,1,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腔内介入治疗日益成熟,已逐步代替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手术方式。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的疗效确切,加上技术上的创新,其优势更加稳固,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