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共12例,均采用踝关节镜辅助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进行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标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距骨倾斜角变化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12例均获得15~46个月随访,平均(26±8)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无踝关节肿胀、疼痛等表现,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1.0±2.6)分、Tegner评分为(6.0±1.2)分,两者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 =10.57、12.38,均为P<0.001)。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降低(t=7.13,P<0.001)。 结论踝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重建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能更精准地探查韧带断端、定位韧带附着点、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对13例习惯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患者年龄16~54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3~36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有距腓前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关节滑膜增生,踝关节前侧关节囊撕裂。手术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下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腓骨上锚入式重建距腓前韧带。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6~21个月),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前56.3±3.5分(44~70分),术后85.6±5.1分(78~96分),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锚入式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导致的习惯性踝关节扭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2例,术后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略外翻位6周.第7周开始去石膏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对疼痛、功能、外形进行评价。结果疼痛评分:术前0~30分,平均(20.83±7.93)分;术后30~40分,平均(32.50±4.52)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0.P〈0.001)。功能评分:术前14~39分,平均(28.08+9.19)分;术后40—50分,平均(48.17±3.41)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1)。外形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评分均为10分。总分:术前26—79分,平均(58.08±16.76)分;术后80~100分,平均(90.67±6.48)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5,P〈0.001)。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截骨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30例采用截骨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21例;手术时年龄18~70岁,平均(40.5±15.5)岁;受伤或第一次手术到截骨手术间隔9(6.3,22.5)个月。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功能指数(FFI)、距骨倾斜角(TT)、距踝角(TCA)和踝关节活动范围(ROM),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57个月,平均(40.5±12.0)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6.5±7.6)分、VAS为1.0(1.0,2.0)分、FFI为18.5(9.2,23.8)分、TT为1.4°(1.0°,2.1°)、TCA为79.2°±3.3°,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踝关节炎发生了进展,总体满意度86.7%(26/30)。结论:采用截骨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腓骨短肌腱“Ⅴ”双束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ATFL断裂的患者取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Ⅴ”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以ATFL走行为中心作弧形切口,暴露ATFL,确认残余韧带组织无法直接缝合。分别于ATFL腓骨解剖止点印迹的上缘和下缘,以及距骨解剖止点印迹片建立3处骨隧道。用取腱器纵向切取一半的腓骨短肌腱,制备Ⅴ形移植物。将移植物分别引入相应骨隧道,拉紧,用挤压螺钉或锚钉固定,完成双束Ⅴ形ATFL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个月以上。AOFAS评分由术前的(46.7±9.5)分显著提高至术后12个月(91.6±2.8)分(P<0.05),KAF评分由术前的(49.4±1.9)分显著提高至术后12个月(90.8±2.7)分(P<0.05),Ⅴ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5.8±0.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2个月(1.7±0.9)分(P<0.05)。末次随访时,23例患者ADT及TTT均为阴性,踝关节疼痛、日常功能和关节活动、稳定性及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自体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12在踝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68例。半腱肌腱组35例,异体肌腱组3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结果 68例均获得13~38(22.7±5.2)个月随访。半腱肌腱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异体肌腱组,但在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方面优于异体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临床中可根据患肢膝关节健康状况、运动期望值及经济承受能力综合分析,个体化选择移植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8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5例。根据术前应力位X线片明确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术后12个月进行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位试验,同时观察应力位X线片上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12~38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术后踝关节不稳、肿胀、疼痛均缓解,内固定锚钉稳固,2例踝关节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术前距骨倾斜角为(15.6±4.4)°,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为(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0,P=0.026)。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43.5±6.9)分增加至(69.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32)。结论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优势在于创伤较小,在不破坏正常肌腱的情况下达到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5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32.4岁(17~62岁)。踝关节初次扭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6~38月,平均17.3个月。本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采用相同的微创手术方法,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发热天数、伤口愈合时间。患者术前术后均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VAS评分分别评估手术前后疗效、供区功能影响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5~98 min,平均(85.5±11.5)min,术后发热天数1.5~4 d,平均(2.5±1.2)d,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86个月,平均(58.5±7.4)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62.3±8.2)分,术后(95.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患者行走在不平的地面上有残余的不稳定。3例患者平地行走仍有残余不稳定。所有患者无膝部肌腱供区功能障碍。术后AOFAS评分31例患者为优,9例为良。术后应力位摄片距骨倾斜角平均由14°减少到3.7°(P〈0.01),距骨前移距离平均由12.4 mm减少到4.5 mm(P〈0.01)。结论使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手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发热时间短,无排斥反应。自体肌腱愈合康复过程快,手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三角韧带解剖重建并跟骨内移截骨治疗创伤后慢性踝关节内侧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骨八科治疗的16例创伤后慢性踝关节内侧不稳患者资料。男14例, 女2例;年龄为(28.1±4.2)岁;左侧7例, 右侧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9±2.4)个月。术前摄负重位X线片(踝关节正侧位、saltzman位)和踝关节MRI;术中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三角韧带及跟骨内移截骨治疗。记录损伤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距骨倾斜角、Meary角、后足外翻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功能评分。采用Sefton踝关节韧带重建评价标准评估踝关节稳定性。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获(16.4±4.9)个月随访。14例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发生, 1例患者出现取半腱肌处疼痛, 经按摩、理疗等康复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距骨倾斜角[1.0(0.0, 2.0)°]、Meary角(1.4°±4.2°)、后足外翻角(3.2°±2.4°)、VAS评分[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锚钉修复在踝关节外侧不稳(LIA)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LAI行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的7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9~55岁,平均(38.68±14.23)岁。分析所有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F)和日本足踝外科学会(JSSF)评分评估临床结果,行踝关节应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结果] 71例患者手术均完成顺利,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时发现5例软骨缺损患者,骨赘患者1例,软骨缺损较轻1例患者进行关节镜清创,其余4例患者予以微骨折处理,对于骨赘患者则予以磨除。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平均随访时间(18.14±3.27)个月,随访期间71例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其他并发症。随时间的逐渐延长,71例患者的AOFAS评分、KAF评分、JSSF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92±3.2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9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前移由术前(9.15±2.6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86±0.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切开组23例采用常规切开术式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经皮组24例采用超声定位,经皮建立骨隧道重建ATFL和CFL。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踝背伸-跖屈活动度(ROM)、AOFAS评分、VAS评分,应力位影像测量距骨前移度和倾斜度。[结果]术中切开组2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经皮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显著小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切开组术后4例切口边缘处坏死,而经皮组1例切口渗液。两组患者随访26~30个月,平均(27.39±2.51)个月。术后6个月时,经皮组ROM显著大于切开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AOFA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位X线测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在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骨二科在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通过关节镜下清理结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4例,术后制动6周,定期随访,末次随访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评分系统、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进行评估。结果 24例患者,2例失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肿痛、不稳等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92.01±3.61)分,距骨前移距离较术前明显减少,平均为(3.18±1.61)mm,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变小,平均(4.64±1.6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侧韧带修补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20-12采用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的20例改良Takakura Ⅱ期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踝关节前外侧入路显露胫骨远端及腓骨远端,在胫骨关节面中心向上约3 cm处定为弧形截骨的顶点,用电刀在骨面上烫出预截骨的弧形线。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胫骨远端关节面角、距骨倾斜角、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9~36)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Takakura分期:Ⅰ期12例,Ⅱ期8例。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89.60±4.80)分,较术前(72.70±2.61)分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1.20±0.75)分,较术前(5.90±0.8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骨远端关节面角较术前增加,距骨倾斜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9—2015-04采用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3例,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并发症、距骨倾斜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结果 1例失访,22例获得随访12~56个月,平均3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2例主诉走不平的路时感觉不稳。距骨倾斜角:术前(14.02±3.66)°,术后(3.80±1.80)°;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术前(71.08±5.93)分,术后(95.12±4.91)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术前(6.65±1.15)分,术后(1.76±172)分,术后距骨倾斜角(t=11.750,P0.001)、AOFAS评分(t=14.650,P0.001)、VAS评分(t=11.085,P0.001)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优20例,良2例。结论微创小切口应用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CLAI),创伤小、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67-1672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解剖重建或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对比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4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行手术治疗,随机给予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修复组),或行ATFL/CFL解剖重建(重建组)。对距骨前移及倾斜、踝关节活动度、AOFAS足踝评分、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40.2个月。AOFAS足踝评分A组由术前(47.50±8.60)分提高至术后2年的(88.71±3.52)分(t=-12.364,P=0.000);B组由术前(47.50±9.60)分提高至(93.50±4.27)分(t=-18.452,P=0.000)。两组在疼痛、步态、支撑与功能、屈伸、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稳定性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A组术前(6.80±3.80)分,术后(2.00±1.90)分;B组术前(6.80±3.60)分,术后(2.05±1.70)分(P0.05)。患者无神经损伤、感染、皮缘坏死、僵硬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距骨前移及倾斜矫正,无不稳定复发。B组踝关节稳定性恢复更佳,术后2年AOFAS评分修复与重建组间存在差异(t=-1.939,P=0.034)。[结论]借鉴于尸体解剖数据,双束解剖重建ATFL/CFL在避免后足僵硬的同时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适用于稳定性要求高的青壮年患者及修复失败的翻修手术。保残重建及手术切口改良降低了神经损伤概率,功能恢复更加理想,长期随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患者13例13足,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40岁,平均(30.38±6.06)岁;腓下骨最大平均直径(8.38±3.07)mm。其中7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6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1±2.50)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复发踝关节不稳症状。末次随访时7例行切除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00±1.63)分,6例行融合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50±2.59)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当腓下骨较大时(≥10 mm)采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腓下骨较小时(10 mm),可采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对24例采用全踝关节镜下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42(28.6±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10(7.7±1.3)个月。比较手术前后美国踝与足关节协会(American Or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距骨倾斜角及距骨前移距离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2(10.20±1.14)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踝关节外侧不稳等其他并发症。AOFAS评分由术前(52.79±8.96)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93.00±4.01)分,其中优23例,良1例;VAS由术前(5.50±0.98)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1.04±0.80)分(P<0.05);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16±2.09)°下降到术后3个月(3.10±1.72)°(P<0.05);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8.80±2.55) mm下降到术后3个月(2.98±1.97) mm (P<0.05)。末次随访24例患者行踝关节抽屉试验及内翻试验均为阴性。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技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CFL)重建与镜下ATFL修复治疗慢性踝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踝不稳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9例采用经皮重建(经皮组),16例采用镜下修补(镜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经皮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多于镜下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24个月以上随访,经皮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长于镜下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均显著减少(P<0.05),而AOFAS和KAFS评分显著增加(P<0.05),踝背伸-跖屈ROM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两组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前抽屉应力位距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