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玉兰  董晓惠 《医学信息》2009,22(6):571-573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数量大量减少,而心肌细胞又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已坏死的心肌必然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导致心室重塑。当前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均不能挽救已经发生坏死和凋亡的心肌细胞。骨髓干细胞为多潜能细胞,具有分化成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闭塞而导致的急性心肌坏死。AMI后,左心室因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丢失,被瘢痕替代,引发左室重构和扩大,终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尽管现在已进入冠状动脉再通治疗时代,常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能够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然而并不能再生修复坏死心肌,需要干细胞移植治疗方可能逆  相似文献   

3.
近 年来 ,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血运重建如溶栓、冠脉介入治疗术、冠脉搭桥术等进展很快。研究表明 ,血运再通后能挽救濒死心肌、恢复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的功能 ,但不能修复或逆转已坏死的心肌 ,更不能促进心肌再生。灶性坏死的心肌组织在梗死后 1~ 2周开始吸收 ,并逐渐形成瘢痕 ,瘢痕组织无收缩能力 ,残留的心肌由于代偿而肥厚引起心室重构 ,最终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如何促进梗死区心肌组织修复 ,防止心室重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综合目前心肌生物学研究成果 ,可通过以下途径使心肌细胞增殖 :( 1)移植外源心肌细胞 ;( 2 )通过控制细胞周…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受到不可逆的损伤,细胞大量坏死,梗死区不能通过残余心肌细胞的增生进行修复,成纤维细胞逐渐代替坏死的心肌细胞并在梗死区形成疤痕组织,导致心脏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梗死心肌重构,最终引起心功能不全,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细胞不可逆性的死亡和纤维  相似文献   

5.
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黏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可能带来许多危害。目前针对这种疾病治疗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耐缺氧能力,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调节血栓素A 2/前列环素,调节一氧化氮细胞内皮素1、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的释放等。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最主要的障碍为移植后只有少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内并存活,因此提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内迁移和定植及其存活率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移植前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白兔缺血性心脏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纤维化面积。 摘要 背景:心肌缺血损伤后,心肌细胞释放大量炎症递质作为对心肌损伤的应答,梗死及缺血区的炎症因子有助于心肌组织对损伤的修复和适应。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心功能的效果。 方法:将36只大白兔随机等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无肿瘤坏死因子α组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后3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24 h,模型组、无肿瘤坏死因子α组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分别在梗死中心区及边缘注射PBS、未经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经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组和无肿瘤坏死因子α组兔心脏功能明显恢复,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小;且肿瘤坏死因子α组的效果优于无肿瘤坏死因子α组。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心肌梗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4513-3726(王巍)  相似文献   

6.
据M urry CE N ature 20044286983664-668报道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入发生心肌梗死的心肌内,这些干细胞不能演变为心肌细胞。哺乳动物的心脏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坏死心肌通过形成斑痕愈合。近年报道,在组织损伤或移植环境,造血干细胞能演变成预想以外的拟表型组织和细胞如骨骼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本实验主要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心肌左室重构细胞外基质的基因表达以及对心脏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诱导、扩增及标记后,植入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心肌中,于28d测定大鼠心脏功能后取出心脏并称量,对缺血性心肌的纤维化程度及注入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观察,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等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情况,并观察了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心肌中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梗死大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10%);Ⅰ胶原、Ⅲ型胶原、TIM-1以及TGF-β1基因表达水平与未注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且心肌细胞纤维化被有效抑制。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改善心脏功能,有望成为心肌梗死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持续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凋亡或坏死而丢失。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在心肌的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心脏组织中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激剧改变,导致心脏僵硬度增加、心功能下降。MF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学过程,可导致心脏重构(cardiac remodeling),并逐渐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1]。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型心肌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大量不可逆性丧失,心肌细胞通过肥大加以代偿或疤痕组织替代,终致心功能不全。传统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血运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供血、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更好的治疗手段已成为目前临床当务之急。近年来,随着细胞移植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梗死,伴随心肌细胞大量死亡,损失的心肌细胞将被没有收缩功能的疤痕组织所替代,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近年来,移植外源性干细胞替代受损心肌的治疗策略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诸多进展。其中,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的特点,在向心肌细胞分化、与宿主心肌细胞整合和心肌电信号传导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胚胎干细胞最终应用于临床治疗晚期心脏疾病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就胚胎干细胞及其来源的细胞移植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全球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再灌注时间的改善,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心肌梗死后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瘢痕增生,引起心室结构重建、心肌弹性下降、脏壁扩张变薄和心功能下降等,逐渐形成慢性心力衰竭(CHF)。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冠心病发病的特点,意味着更多的人会逐渐发展形成CHF,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心肌再生是让受损心肌周围细胞和血管再次增殖分化,从而减轻心室结构重建,改善心功能。本文就促心肌再生方法,包括信号通路调节、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重编码、外泌体旁分泌刺激、新兴组织工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患之一, 其中以冠心病、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导致心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大量丢失及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缺失,受损的心肌被瘢痕组织所替代,从而进一步导致心功能的丧失。心脏移植可以治疗严重心功能衰竭,但这一有效治疗措施受供体来源和免疫排斥反应等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干细胞认识的加深,应用心肌再生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心肌细胞受损和缺如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而成年心肌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不能再生。因此,寻找一种有效促使心肌组织再生和修复的机制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就心肌组织工程的生物材料、能够促进干细胞归巢的细胞因子及中成药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为干细胞更好的分化成心肌细胞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tem Cells,Myocardial infarction,Tissue Engineering,Cytokines"为英文检索词;以"干细胞,心肌梗死,组织工程,细胞因子"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02-01/2009-07相关文献。纳入与心肌再生、支架材料、心肌组织工程再血管化、细胞因子诱导干细胞分化及中药诱导干细胞分化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诱人的前景。然而,一般情况下进入到外周循环血中的干细胞数极少,对坏死心肌组织的修复作用极为有限,存在"诱导分化"、"移植存活"、"动员归巢"3个环节的问题,组织工程、细胞因子及中成药联合干细胞移植,可为临床治疗心梗提供有效的办法,动员促进干细胞归巢,将可能解决一些目前的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目前干细胞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尽管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未得到满意的控制,目前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治疗心衰,移植干细胞代替移植整个心脏成为研究的热点.1989年,美国东田纳西州大学教授高理权最先提出将自身骨骼肌干细胞移植至心脏促使坏死心肌细胞再生的设想,此后10年来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了其可行性,并发现骨髓干细胞移植不但可在宿主心肌内分化为心肌样肌细胞(cardiac- like muscle cells),而且可促进并生成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胚胎干细胞及来源于骨髓、骨骼肌、血管、肝脏等的成年干细胞均有多分化潜能 ,可被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 ,以此来替代死亡的心肌细胞 ,改善心脏功能 ,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衰、减少心肌重构等。与胚胎干细胞相比 ,成年干细胞来源充足 ,取材方便 ,无免疫排异反应 ,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背景: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尚不能修复心肌梗死后已坏死的心肌。 目的: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新生血管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签法将36只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绝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极少量细胞表达CD34和CD45。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超声心动仪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羊膜上皮细胞在体外适当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望成为细胞心肌成形术的种子细胞,但在心肌梗死原位是否能分化成心肌细胞值得探讨。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原位的分化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用胰酶消化分离人羊膜上皮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以鉴定其表型特征。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为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1周经舌下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1,4,6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变化,应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重构的变化,以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植活与分化。 结果与结论:①所分离的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CD29、CD166、CD73和CK19,不表达CD44、CD34、CD45、CD80、CD86和HLA-DR。②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6周,心肌梗死区仍可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连接蛋白43、α-辅肌动蛋白和结蛋白。③移植组大鼠左心室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④移植组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1);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和收缩期左室前壁厚度也显著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原位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可减缓心室重构并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纤维瘢痕形成等原因造成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下降,严重影响心梗患者的远期预后.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的水凝胶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组织相容性,可模拟心肌细胞微环境的生化和机械特性,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研究中.水凝胶可单独应用,也可作为细胞/药物运载工具和平台.研究表明:将水凝胶-干细胞-药物复合物进行心肌注射后,可以增加室壁厚度,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实现生物活性药物的控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梗死后心室重构,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就目前可注射水凝胶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可以直接定向分化为成熟心肌细胞或促进其再生,为心肌梗死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但是细胞移植率低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和执行心肌修复能力下降。 目的:探讨热休克Sca-1+细胞在小鼠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磁珠分选骨髓中Sca-1+细胞,对Sca-1+细胞进行热休克处理3 h。建立心肌梗死小鼠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入1 mL热休克Sca-1+细胞悬液、1 mL非热休克Sca-1+细胞悬液。移植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小鼠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左心室HSF、HSP70及miR-34a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小鼠心脏sry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非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②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小鼠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高于非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内径以及收缩末期内径显著低于非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③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小鼠的心脏纤维化程度及心肌细胞凋亡均显著低于非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④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小鼠左心室HSF和HSP70表达明显高于非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miR-34a表达明显低于非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组。结果表明热休克Sca-1+细胞移植能够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形成和心肌血管再生,改善心脏结构的重构和心功能。 目的: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功能机制的研究来初步阐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理论依据。 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4年至2011年收录的关于干细胞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应用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其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相关文献37篇。骨髓干细胞移植自体应用时无免疫排斥反应,可在体外大量扩增,避免伦理争论。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随着研究深入,如果找到临床应用有效、安全的剂量,其必将为防治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