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改良型活动方式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的肿瘤患者改良型活动方式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置管侧上肢运动组相比,改良型活动方式组肿瘤患者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OR=0.22,95%置信区间0.13~0.38,P<0.01),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加(MD=1.03,95%置信区间0.64~1.42,P<0.01)。结论置管侧肢体进行改良型活动能够有效加快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腋静脉血流速度,减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部运动操对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PICC置管术后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数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双数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加实施手部运动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置管侧腋静脉流速、血液流变学及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腋静脉流速较对照组加快,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白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外,观察组的D-二聚体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手部运动操能改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PICC置管上肢的血液循环,减少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促进PICC置管病人上肢静脉血液加速和恢复的最佳握拳频次。[方法]选择身体健康志愿者30例和PICC置管病人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静息时、连续握拳10次、15次、20次、25次、30次、35次、40次及运动停止后每10min的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Vmax)和平均血液流速(TMFV)。[结果]健康人群和PICC置管病人握拳运动后腋静脉Vmax和TMFV较静息时增加(P0.05),其中连续握拳25次时血流增加到最高峰,握拳运动停止40min后Vmax和TMFV恢复接近静息状态。[结论]在握持运动25次时血流动力学效果最佳,主要表现为腋静脉Vmax和TMFV均明显增加,平卧40min后血液流速趋于静息状态,可作为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行PICC置管的113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B超随访检查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结果3.6%(41/1137)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RR=1.04,95%CI:1.01~1.07,P=0.013)、有PICC置管史(RR=3.22,95%CI:1.53~6.77,P=0.002)、送管次数越多(RR=1.98,95%CI:1.30~3.00,P=0.001)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年龄大、有PICC置管史、送管次数多是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该类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有望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置管前风险评估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警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研究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篇,合计样本量3 801例,其中干预组441例,对照组3 360例,血栓发生率为11.60%。Meta分析显示:对PICC置管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OR=0.56,95%CI(0.45,0.69),P0.000 01],降低导管阻塞发生率[OR=0.20,95%CI(0.07,0.60),P=0.004]。[结论]对PICC置管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可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和导管阻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昌盛  肖婵娟  王羡科 《全科护理》2023,(33):4716-4718
目的:探讨上肢运动方案在神经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医院治疗的110例神经外科PICC置管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制订上肢运动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腋静脉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血管直径、最大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后14、28 d腋静脉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55%,低于对照组的34.55%(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血管直径大于对照组、最大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握力运动、运动监测、主动求助、运动注意依从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运动方案可提高神经外科PICC置管病人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效促进上肢静脉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静脉血流及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干预。比较2组置管前后腋静脉血流速(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同时比较2组血栓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21、28 d腋静脉Vmax和腋静脉TMF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置管28 d后,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能够增加乳腺癌PICC患者腋静脉血流量,改善血液凝血指标水平,降低血栓发生率,且不增高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临床护理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3期)、SCI、Medline(OVID)、PubMed、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等数据库,收集关于PICC与CVC在临床应用中相关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7月。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个研究,共4 213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PICC组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5,95%CI(1.02,1.29),P=0.02];PICC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7.56,95%CI(2.85,20.09),P0.000 1];CVC组气胸发生率[RR=0.25,95%CI(0.10,0.61),P=0.003]、导管感染发生率[RR=0.52,95%CI(0.34,0.80),P=0.003]、局部动脉损伤发生率[RR=0.18,95%CI(0.07,0.49),P=0.000 8]、置管切口感染发生率[RR=0.38,95%CI(0.16,0.89),P=0.03]均高于PICC组;两组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及置管操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比CVC具有插管后并发症少、导管利用时间长的优点,虽然,首次插管成功率比较有差异,但两组异质性较大,解释需谨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握拳活动对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PICC患者84例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与干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动握拳活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活动干预后(置管后2周),研究组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及单位时间的平均血液流速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握拳活动有助于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卉  龙小丽  曹佳 《护理研究》2023,(2):359-36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进行局部上肢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凝血指标及穿刺侧腋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剔除脱落病例,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纳入30例病人。置管期间观察组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对照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肿瘤PICC置管病人血液循环障碍,调整全身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锻炼操对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置管后常规进行PICC抗血栓预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置管后进行相关健康宣教,观察组在进行宣教后每日晨起按照视频进行功能锻炼操练习30 min。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3个月的干预后,观察组的腋静脉平均血液流速均明显较对照组快(P0.01);观察组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锻炼操能有效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上肢PICC置管的老年住院患者564例,PICC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栓塞的141例为PICC-DVT组,未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423例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探讨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发生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2.15,95%CI:1.298~3.433),动脉粥样硬化(OR=2.72;95%CI:1.715~4.372),置管期间手术史(OR=3.23,95%CI:1.358~7.584),静脉血栓史(OR=7.68,95%CI:4.513~13.311),是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是PICC-DVT的高危人群,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置管期间手术史、静脉血栓史是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握力球手部锻炼用于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置管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行PICC置管治疗的105例肝癌患者,按简单随机法中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静疗护理,n=52)与观察组(静疗护理+握力球手部锻炼干预,n=53),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侧上肢血液循环、手部锻炼依从性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结果 置管4 w,观察组患者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置管4 w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置管患者握力球手部锻炼可改善置管侧上肢血液循环,提高手部锻炼依从性,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品管圈干预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数据库中有关品管圈干预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6月。结果共检索到924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共128篇,最终纳入文献6篇,纳入病例11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品管圈干预PICC置管可更加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R=0.13,95%CI 0.09~0.18,P0.001),发生感染与导管阻塞要远远少于对照组(RR=0.34,95%CI0.016~0.71,P0.005);试验组血栓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RR=0.14,95%CI 0.04~0.44,P0.005)。结论品管圈干预PICC置管患者,其发生并发症比常规护理减少,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meta分析PICC置管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为临床预防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6年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有关抗凝药物治疗预防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发生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选取文献,对选取的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RCT,共2 269例PICC置管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抗凝药物预防可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RR=0.24,P0.01);其中2项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抗凝治疗延长PICC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PICC患者置管期间给予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延长PICC留置时间,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PICC置管的女性肿瘤患者,分别在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势下,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探索有效提高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握拳方式,为PICC置管后预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最佳握拳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9—12月医院PICC置管女性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进行手掌张开、普通握拳与握大鱼际肌三种手部姿势,使用彩超分别检测PICC置管患者三种手部姿势下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峰值流速。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患者手掌张开、普通握拳、握大鱼际三种手势状态下,贵要静脉、肱静脉和头静脉的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握大鱼际时血流速度最快,手掌张开时最慢。结论 女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进行握大鱼际肌手势能提高患者PICC置管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
杜蓉  周晏林 《华西医学》2010,(10):1888-1890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60例需行中央静脉置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腋静脉穿刺行中央静脉插管,并于拔除导管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双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腋静脉穿刺侧上肢作为穿刺组,对侧上肢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两组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中央静脉置管平均时间为(14.7±7.4)d,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组2例患者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无肺栓塞发生,28例患者(47%)拔除的导管周围可见纤维蛋白套形成,经上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例患者(8.3%)腋静脉不完全栓塞,2例患者(3.3%)腋静脉完全栓塞。在中央静脉置管时间≤6d的患者中,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时间在7~14d的患者中,2例(3.3%)腋静脉血栓形成;5例(8.3%)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置管时间≥15d(P〈0.01)。7例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2~3次穿刺成功,平均穿刺时间(10±2.5)min,与无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平均穿刺所需时间(14±9)min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6%。  相似文献   

18.
洪银慧  狄万萍  戈佳 《妇幼护理》2023,3(23):5734-5736
目的 分析中药外敷联合主动握拳活动对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我院近年来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主动握拳活动,观察组实施中药外敷联合主动握拳活动.对比分析两组的腋静脉血液流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发生风险、Padua评分、凝血功能.结果 比观察组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发生风险、Padu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腋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PICC置管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归纳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68例,对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置管静脉、置管肢体、疾病严重程度、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值、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改变与发生静脉血栓有无相关性及血栓形成的时间.结果 确诊静脉血栓13例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型胰腺炎患者发生血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静脉右头静脉发生血栓概率最高(37.5%),左、右上肢肘正中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0%、4.7%),左、右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0.6%);血栓形成患者PT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患者APTT、FIB、D-D均明显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PICC置管后形成血栓的平均时间(12.6±7.8)d,血栓最早可发生在置管后第3~4天.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及置管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要加强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置管前严格评估患者凝血指标,置管时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以降低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化疗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全面检索Cochrane、JBI、PubMed、EMBASE、CINAHL、CBM、维普等数据库,收集所有讨论PICC与VPA对化疗患者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受控的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CCT)和队列研究,按照JBI文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PICC导管留置时间低于VPA(RR:9.06,95%CI:5.82~14.09);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VPA,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R:0.97,95%CI:0.92~1.03),P0.05;PICC并发症发生率大于VPA(RR:0.30,95%CI:0.22~0.41),P0.05;描述性分析显示VPA组生活质量优于PICC组,且留置时间大于1年时,VPA的总费用低于PICC。结论 VPA与PICC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患者生活质量高,且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高质量文献较少,仍需进一步论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