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形态学指标在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MRI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术前MRI影像资料并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68例(70膝)。由一名放射学住院医师(甲)和一名运动医学主任医师(乙)采用双盲法独立分析所有病例MRI图像资料。采用楔形征、板形征、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等4个形态学指标作为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形态学特征的指标。以膝关节镜作为诊断金标准,探讨上述4个形态学指标评价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能力。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Kappa评价显示2名医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极佳(K值>0.75,P<0.001)。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中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损伤组(P<0.05);无损伤组楔形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损伤组(P<0.05)。两组板形征的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征病例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14.8%(甲)和12.0%(乙),板形征为33.3%(甲)和37.5%(乙),游离缘肥厚征为94.1%(甲)和100%(乙),肥角征甲、乙均为100%。与楔形征比较,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预示存在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风险更高(P<0.001)。而板形征与楔形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与无损伤的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MRI形态学特征有所不同。形态学指标对于评价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类型及损伤的MRI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外侧盘状半月板的MRI分型特征及不同类型盘状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资料与方法将89例MRI表现典型的外侧盘状半月板分作两组,即未成年组和成年组,其中未成年组35例(36膝),4~17岁(平均13.2岁);成年组54例(57膝),18~74岁(平均42.0岁).将盘状半月板分作板型、楔型、肥角型.分析不同类型的盘状半月板合并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结果未成年组板型26膝、楔型4膝、肥角型6膝;成年组板型36膝、楔形15膝、肥角型6膝.两组盘状半月板类型的发生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10).无论未成年组或成年组均以板型常见.不同类型盘状半月板发生撕裂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肥角型全部显示半月板撕裂,板型盘状半月板撕裂比率高于楔型.结论无论成年组或未成年组的盘状半月板多见于外侧,其盘状半月板类型的分布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类型的盘状半月板合并半月板撕裂的概率是有差异的,因此,MRI检查对临床确定治疗盘状半月板的方案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患者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术后疼痛的改善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来我院行关节镜下治疗的60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组内36例不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中水平裂10例,纵裂9例,斜裂10例,放射状裂7例,行完全切除术17例,部分切除成形术19例;23例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中水平裂12例,纵裂5例,斜裂4例,放射状裂2例,行完全切除术12例,部分切除成形术11例;1例Wrisberg韧带型均为斜裂,行完全切除术。观察并评价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关节疼痛、关节弹响、屈伸受限、关节绞索、打软腿、McMurray征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及分级标准评定术后临床疗效,观察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有无疼痛分为术后疼痛组(9例)、术后无痛组(51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分析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中未见严重或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0~12 d拆线康复出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5)。术后优良率83.33%(50/60)。术后发生1例膝关节内明显血肿,临床行穿刺抽液处理后肿胀逐渐消退。术后未发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术前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术后未冷敷、术后开始负重时间<7d在术后疼痛组与术后无痛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证实上述因素均是导致膝关节盘状月半板损伤患者关节镜治疗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高龄、术前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术后未冷敷、术后开始负重时间<7d是导致患者术后疼痛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5.
膝关节内侧盘状半月板的诊断与治疗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例膝关节内侧盘状半月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发现内侧盘状半月板的症状类似于普通的内侧半月板损伤,不容易根据症状加以鉴别。X线片示患者膝关节骨性结构发育基本正常,但胫股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大于胫股关节外侧间隙。MRI有特异性表现:矢状位可见三角形股骨内髁截面上有很肥厚的盘状半月板,冠状位可见内侧半月板体部较宽,可到髁间棘髁间窝位置。关节镜是诊断膝关节内侧盘状半月板的金标准和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前侧或内侧钢板治疗累及矢状面与冠状面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2015年收治的成人胫骨Plilon骨折患者68例,根据Rüedi-Allg9wen分型,选择25例Ⅲ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19~54岁,平均38.4岁。左侧5例,右侧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15d,平均(10.2±3.4)d。对有肿胀情况的患者进行脱水或抬高患肢等手段进行消肿,并做好防护措施,待肿胀完全消退及皮肤出现皱折后立即手术,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结果对25例患者进行6~1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3±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1.5)个月。采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25例患者优20例、良2例、可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延迟愈合1例、关节退行性变8例和皮肤浅表坏死3例,无感染病例、无创面不愈合、无内固定失效病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根据软组织情况、骨折累及平面灵活选择固定方式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盘状半月板又称为盘状软骨,是半月板的一种异常表现,部分儿童盘状半月板损伤可致伸膝功能受限,而无明显的弹响、交锁,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致误诊,延误治疗。本文收集20例经0.35T永磁磁共振诊断的儿童盘状半月板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儿童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 1996年3月-2008年3月共对229例盘状半月板损伤患儿进行关节镜检查以及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男133例,女96例;年龄4~14岁[(9.2±3.5)岁].219例进行盘状半月板修整成形术(包括2例术后复发患儿),8例进行盘状半月板修整成形缝合术,2例进行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术.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21例得到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5~144个月[(65±48.9)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等手术并发症.术前Lysholm评分为45~73分[(61.85±7.65)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87~100分[(95.30±3.50)分](t=26.778,P<0.01).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儿章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创伤小、疗效佳,能很好地保留半月板形态,维持其生理功能,减少膝关节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介绍儿童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特别是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上矢状窦破裂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肝尾状叶CT矢状面测量与肝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肝尾状叶大小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肝硬化患者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资料、CT及B超证实的3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人肝脏分别行正中矢状面、斜矢状面、垂直斜矢状面CT重组,计算重组后各矢状面的有效层数及肝尾状叶长径及短径的值,比较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肝尾状叶的关系.结果 肝尾状叶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各矢状面有效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各有效层面上尾状叶长径与短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以正中矢状面短径之间(P=0.001)和斜矢状面短径之间最可靠(P<0.001),灵敏度分别为73.33%(22/30)、76.67%(23/30),特异度分别为73.33%(22/30)、80.00%(24/30).结论 对肝尾状叶正中矢状面、斜矢状面和垂直斜矢状面有效层数、长径与短径的测量能为临床诊断肝硬化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腰椎椎间隙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行腰椎CT扫描及MPR,测量各节段腰椎椎间隙大小,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的差异。结果:相同腰椎节段椎间隙间距,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腰椎节段椎间隙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人不同腰椎节段的椎间隙前中后距均不同,其正常值的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椎间隙改变所致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fractureofmandibularcondyle,SFMC)骨块分离和移位程度的分析,了解此类骨折骨碎块移动的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相关手术器械的研发。方法选择2008年10月一2012年10月收治的髁突骨折患者88例,其中SFMC患者共45例(52侧),男32例(36侧),女13例(16侧)。根据Neff分类标准:A型20侧,B型28侧,M型4侧。对45例SFMC患者进行CT检查,以髁突骨碎块分离和移位的距离及角度为测量指标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患者归类:Ⅰ型20侧(ⅠA型14侧,IB型6侧),Ⅱ型27侧(ⅡA型11侧,ⅡB型16侧),ⅢB型1侧Ⅳ4侧。骨碎块位移距离4—16mm,平均12mm;骨碎块偏离度11°~43°,平均34°;骨碎块下降距离6—18mm,平均13mm°结论从CT影像分析,SFMC绝大部分的骨碎块移位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i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继发骨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90例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继发骨折将其分为继发组(26例)与非继发组(64例),对比两组患者矢状面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其对患者继发骨折的影响。结果继发组患者SVA明显长于非继发组(t=4.236,P=0.000),TK明显大于非继发组(t=3.213,P=0.002),LL、SS、PT、PI明显小于非继发组(t=3.834、3.455、2.423、2.722,P=0.000、0.00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对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骨伤科确诊并行PKP治疗的12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KP术后是否继发椎体骨折将其分为继发组(n=60)和未继发组(n=68),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比较两组手术相关资料、VAS评分、ODI评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结果两组骨水泥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6,P=0.151);两组手术节段、手术入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7、0.008,P=0.911、0.929)。继发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高于未继发组(t=5.717、9.935,P=0.000、0.000)。两组胸腰椎后凸角(TLK)、骨盆倾斜角(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3、1.086,P=0.342、0.279)。继发组矢状面偏移(SVA)明显高于未继发组(Z=-9.142,P=0.000),胸椎后凸角(TK)明显高于未继发组(t=3.827,P=0.000),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明显低于未继发组(t=4.002、4.794、4.078,P=0.000、0.000、0.000)。结论较小SVA、TK及较大LL、SS、PI可减小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体单脚足底落地过程中,落地高度对其矢状面内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和三维测力台KISTLER同步采集18名在校大学生单脚落地过程,采样频率分别为500 Hz和1000 Hz。通过逆向动力学运算获取关节力矩,关节角速度与力矩的乘积被定义为关节功率,对功率积分得到关节做功。结果:随着落地高度的增加,不论男、女,其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踝关节角速度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合力峰值、踝和髋关节力矩峰值以及踝关节做功均随之增大,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与男性相比,女性从0.50 m高度单脚足底落地其踝关节角速度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合力峰值、踝关节功率峰值均高于男性(P<0.05),而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和踝关节力矩峰值则低于男性(P<0.05)。结论:相对于男性,女性采取较为硬式的单脚落地技术。不论男、女,其单脚足底落地时均以踝关节跖屈肌为主、髋关节伸肌为辅的耗散能量策略来抵抗冲击负荷。随着落地高度的增加,呈现出男、女踝关节跖屈肌耗散比重增加而髋关节伸肌耗散比重减少的趋势。建议未来研究应关注单脚落地时下肢各关节运动如何才能耗散能量最大化,进而更好地缓冲避震来减少下肢关节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在旁正中矢状面CT改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病人进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旁正中矢状面CT重建,在腰椎旁正中矢状面观察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在旁正中矢状面CT图像上表现为:①椎间隙变窄,造成椎间孔上下变窄,占63%。②上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造成椎间孔上隐窝前后变窄,占20%。③椎体上、下缘骨赘形成,造成椎间孔上隐窝变窄,占10%。④椎体前下滑移,导致椎间孔上下隐窝错位,引起椎间孔上隐窝狭窄,占7%。结论:旁正中矢状面CT重建图像在观察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比常规CT横断面更敏感。能充分显示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的形态学改变,为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胰腺母细胞瘤(PB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21年4月术后经病理确诊的11例SPN及11例PBL患儿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患者的年龄、病灶最大径、强化幅度进行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2组病灶的位置、形态、边界、密度、钙化、出血、胰胆管扩张、邻近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并发门脉高压进行比较。结果:SPN组患者发病年龄[(125±24.3)个月]较PBL组[(60.8±49.4)个月]大。2组间的边界、有无钙化、强化幅度、有无邻近组织受侵及远处转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N组边界较PBL组清晰,PBL组钙化较SPN组多见,PBL组强化程度较SPN组高,PBL组邻近组织受侵及远处转移较SPN组多见。2组间肿瘤的位置、最大径、形态、密度、出血、胰胆管扩张、是否并发门脉高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检查对SPN及PBL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