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血栓并发症的基石。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一般情况下双联抗血小板是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当2种疾病同时存在时,同时进行抗凝和双联抗血小板,即三联抗栓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抗栓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文章将结合临床试验、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策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对所有患者推荐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随后每日口服100mg,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应当使用氯吡格雷。通常不推荐阿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除非PCI将在24h内进行。对中高危患者,可早期应用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同时合用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在抗凝治疗方面,推荐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疗程7~14d。对于已经接受了LMWH抗凝的患者,建议在PCI术中继续应用LMWH抗凝。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短期UFH/LMWH抗栓治疗,不建议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溶栓剂联合…  相似文献   

4.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 从稳定性冠心病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这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的斑块,被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其病理学特征为:脂核较大;巨噬细胞吞噬过氧化脂质,  相似文献   

5.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栓形成 从稳定性冠心病转变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这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的斑块,被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其病理学特征为:脂核较大;巨噬细胞吞噬过氧化脂质,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简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事件的发病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受到损伤,表面出现裂隙或溃疡,诱发血小板黏附,并通过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GP Ⅱb/Ⅲa受体相结合,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活化的血小板同时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促使纤维蛋白血栓(红色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的次全或完全性闭塞,发生急性血管事件.因此,抗栓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关键.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7.
抗栓治疗在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大出血往往增加患者死亡率及再发缺血事件,影响临床预后。肾功能不全、低体重等是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抗栓治疗或引进应用新型抗栓药物,可能会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出血情况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栓治疗在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大出血往往增加患者死亡率及再发缺血事件,影响临床预后。肾功能不全、低体重等是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抗栓治疗或引进应用新型抗栓药物,可能会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标  题 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梗病人应用INR监控华法令及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的出血并发症作  者 GalatroKM ,AdamsPC ,CohenM等  参考文献 JThrombosisThromboly sis ,1998,5 :2 4 9~ 2 5 5  研究疾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梗。目  的 比较阿司匹林加华法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梗病人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设  计 随机。病人资料  35 8病人 (2 14名病人未用过阿司匹林 ,14 4名病人曾用过阿司匹林 )。随  访  12周。治疗方案 曾…  相似文献   

10.
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房颤比率高,面临缺血及出血双重高风险.针对该类人群的抗栓治疗方案,尚缺乏统一的共识.本文就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高龄患者的抗栓治疗进行展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脏杂志》2017,29(6):721-72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已经成为ACS的高危因素,并且与不良心血管事件预后高度相关。抗血小板治疗对于ACS患者的早期以及远期预后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大多数药物经肾脏代谢,更重要的是CKD即存在出血倾向,同时又有高凝状态,因此更加合理的抗栓治疗对这类患者更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关于ACS抗血小板药物的大型临床研究将其作为排除标准,进而使得可用于指导CKD并发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为该类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临床的困惑。基于此,本文将近期的ACS并发CKD患者抗栓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进行治疗。结果:本法成功率为95%,未发生支架脱落及偏位现象,3例支架扩张后残余狭窄<30%。结论:应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脉中等严重狭窄(<8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操作简便,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是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1-3],透析治疗时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普通人群的10~30倍[4].CRF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出血和远期再狭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且与肾功能减退程度相关[5,6].CRF常合并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循环炎症介质和氧化应激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患者发生院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9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进行抗栓治疗的患者,对其年龄,性别,既往粘膜、腔道出血史,心绞痛病史等20项可能出血的因素指标与发生院内出血及分级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有意义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CS患者总的出血发生率为3.10%,大出血发生率为1.06%,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大出血发生率分别是0.76%、1.44%及1.5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既往粘膜、腔道出血史,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5项因素,为ACS患者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既往粘膜、腔道出血史,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单纯抗栓治疗发生院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但临床仍需更大样本病例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作为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房颤和冠心病有着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合并症如心力衰竭亦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约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冠心病药物治疗的进展和急诊PCI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开展,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显著改善.本文综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在发病机理及临床方面的新发现导致了新的治疗观念与方法.尽早诊断、施行危险分层、尽快开通"罪犯"血管的灌注、实施介入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痛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因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ACS临床类型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无ST段抬高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后两者常被称为无ST段抬高ACS.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本文简要综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研究进展。流行病学美国>65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6%,但是,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中60%以上,其病死者中80%以上,为>65岁老年人。再者,>75岁老年人仅占总人口的6.1%,却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的近37%,病死病人的60%。而且,这不包括亚临床(silent)心肌梗死。亚临床心肌梗死占全部心肌梗死的20~30%,在>65岁老年人中其预后与临床已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