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汉文  孙腾洋  许可  谢玥  由冰  李杨 《眼科》2020,29(2):98-103
目的 分析中国人携带MYO7A基因致病突变Usher综合征患者的突变特点及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收集(14例)和其他已报道(19例)携带MYO7A基因致病突变Usher综合征患者33例。方法 患者进行眼科和听力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像、视网膜相干光断层扫描、闪光视网膜电图、纯音测听、声导抗和畸变耳声发射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分为Usher综合征Ⅰ型(USH1)和Usher综合征Ⅱ型(USH2)。主要指标 致病基因突变、发病年龄、听力损伤程度。 结果 33例患者中27例为USH1患者,6例为USH2患者。两类患者的听力损伤出现时间分别为USH1(0.8 ±1.8)岁,USH2(2.3±3.2)岁,均早于出现夜盲的时间,USH1(5.4±2.9)岁,USH2(11.8±4.0)岁;但USH1患者听力损伤较USH2患者重。在这些患者中共检出MYO7A基因的44种突变,包括17种错义突变,6种无义突变,12种剪接位点突变,7种框移突变,2种拷贝数变异。USH2患者主要携带错义突变,其比率(9/12,75.0%)明显高于USH1患者(21/54,38.9%)。患者无义突变检出率(12.1%)明显低于文献报告欧洲白种人中无义突变的比例,而剪接位点突变检出率(19.7%)与框移突变检出率(19.7%)高于欧洲白种人。未发现欧美人中的常见突变p.1240R>Q。结论 本研究初步确定了中国人MYO7A基因突变谱,且发现其与欧美人突变谱不同。携带MYO7A基因错义突变Usher综合征患者听力损伤相对较轻。(眼科,2020, 29: 98-103)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Ⅱ型Usher综合征(USH2)或39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表型,分析患者的致病基因与新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USH2或39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和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后锁定致病基因与突变位点,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其突变位点。结果本研究共收集5例患者,来自于3个不同家系,测序数据解读结果显示USH2A基因为5例患者的致病基因,在USH2A基因上共检出3个纯合突变。先证者1(F1-Ⅱ1)及其患病的弟弟(F1-Ⅱ2)在USH2A基因上均存在c.8232G>C (p.W2744C)(M1)纯合突变。先证者2(F2-Ⅱ1)和其患病的妹妹(F2-Ⅱ2)则在USH2A基因上均存在c.8559-2A>G(M2)纯合突变。先证者3(F3-Ⅱ1)在USH2A基因上发现c.12778C>T(p.Q4260X)(M3)纯合突变。其中所发现的M3突变为首次报道。结论 USH2A基因突变是导致USH2和39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致病原因,USH2A基因突变所致疾病具有典型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不同的突变所致疾病表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杨 《眼科研究》2011,29(11):961-963
Usher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具有临床和遗传高度异质性。迄今已将Usher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定位了12个染色体位点,确定了其中的9个致病基因。很多研究证实USH2A基因是Usher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USH2A基因突变还可引起单纯性RP,但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USH2A基因突变谱与欧美人不同。中国人RP致病的热点基因谱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Bardet-Biedl综合征(BB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同胞五人中四人发病更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Usher综合征(USH2)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基因突变型及其临床表型。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USH2和RP 3个家系的4例患者和11名正常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OCT、视野、全视野ERG检查。3个家系中,家系1为USH2;家系2、3为RP。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在家系成员中进行共分离。结果家系1先证者除眼底有RP表现外,同时合并神经性耳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USH2A基因第64、5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3877-13880 del AGAC(p.Q4626P)(M1)、c.798 del T(p.F266L)(M2)2个杂合性移码突变。家系2、3先证者仅有眼底典型RP表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2先证者USH2A基因第70、37、2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5178T>c(p.S5060P)(M3)、c.6986C>A(p.P2329H)(M4)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和c.5836C>T(p.R1946X)(M5)终止突变。家系3先证者USH2A基因第67、5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4951C>T(p.P4984L)(M6)、c.11156G>A(p.R3719H)(M7)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USH2A p.Q4626P、p.F266L、p.S5060P、p.P2329H、p.P4984L所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检测出的7个致病突变中,M1~M4、M6为新发现突变位点。结论USH2A基因突变是导致USH2和非综合征性RP的主要原因;不同突变位点影响蛋白质翻译和合成,导致不同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Bardet-Biedl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患者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诊断的8例BBS患者。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全身情况,采用Sanger测序BBS1-BBS12基因进行基因诊断,并采用眼底彩像、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相干光断层成像(SD-OCT)和增强深度成像(EDI-OCT)对患者眼底病变进行评估。主要指标 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突变筛查确定了6例患者的致病突变分别位于BBS1、BBS2、BBS4和BBS7基因。所有患者均显示视盘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缩窄、中周部眼底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且均有不同程度黄斑形态异常。SD-OCT显示不同BBS患者之间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存在较大差异,视网膜退行变类型可分为弥漫性退变、向心性退变和离心性退变三类。EDI-OCT检查显示6例患者(12眼)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薄变甚至消失。结论 多种视网膜影像学检查显示BBS患者黄斑区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可呈向心性、离心性以及弥漫性退变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Laurence-Moon-Bardet-Biedl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毅  王磊 《眼科研究》2005,23(2):120-120
Laurence-Moon-Bardet-Biedl综合征又称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LMBB综合征、Bardet-Biedl综合征、Biedl综合征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多指趾肥胖生殖器异常综合征,临床上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8.
Usher综合征(USH)是一种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和视觉功能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及临床异质性,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愈方法。目前已知USH有14个致病基因,USH2A突变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对USH2A基因研究的深入,USH2A致病机制、动物模型建立、临床诊断以及基于基因治疗、细胞移植和RNA剪接的治疗等方面研究皆取得了巨大进展。如,USH2A的突变导致参与外周纤毛区运输功能的USH复合体蛋白产生缺陷;基于此致病机制的小鼠及斑马鱼动物模型被建立,但存在其各自局限性;通过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系统对患者来源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进行纠正后,将其诱导为视器官以进行临床的功能纠正性移植和基于反义寡核苷酸的RNA剪接治疗在此病的治疗中属于前景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凤荣  周崎  李惠  睢瑞芳 《眼科研究》2012,(10):941-944
背景Stickl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主要以眼部、关节、口面部及听力损伤为特征。确定Stickler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位点能够为该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目的研究一个I型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并确定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一个患I型Stickler综合征的家系进行临床研究和系谱分析。采集Stickler综合征家系中3例患者和6位表型正常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法扩增COL2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同时检测100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外周血标本进行对照。结果该家系共4代11位成员,2位成员去世,其中包括1例患病者。现存的9位成员中共3例患者,调查显示该家系符合常染色显性遗传方式。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高度近视、膜型玻璃体异常及面中部扁平、短鼻、腭裂等,符合I型Stickler综合征的临床诊断。COL2A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显示,该家系中3例患者COL2A1基因内含子12的第~个碱基发生了单个碱基缺失(IVSl2+1Gde1)的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证实该突变致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形成一种包括306个氨基酸在内的截短蛋白,导致该基因的功能异常,而家系中表型正常者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该基因突变。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一个I型Stickler家系,并在该家系确定了一个新的COL2A1基因突变,这是中国首次报道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0.
金鑫  刘铁城  袁慧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90-2192
目的:分析2个Usher综合征家系USH-001,USH-002的临床表型特征及遗传学特点,对已知致病基因位点进行筛查,确定可能的候选基因。方法:分析USH-001,USH-002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系谱特征,利用连锁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12个已知致病基因位点周围的微卫星标记进行扫描,筛选可能的致病基因位点。结果:USH-001,USH-002家系中的患者在10~13岁出现夜盲症状,随年龄增长夜盲逐渐加重,并出现视野逐渐缩窄至管状视野,中心视力下降不明显,眼底周边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患者在儿童期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为非渐进性、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前庭功能正常。表型未出现连续遗传的现象。USH-001家系中所有患者的D11S902,D17S785微卫星标记的Allele值完全一致,USH-002家系所有患者的微卫星标记D1S425,D9S1776的Allele值完全一致。结论:USH-001,USH-002家系临床表现符合USH2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USH1C,USH1G可能为USH-001家系的致病基因;USH2A,USH2D可能为USH-002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描述BBS4基因突变的Bardet—Biedl综合征挪威患的表型。  相似文献   

12.
杜伟  徐敏  解正高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80-1882
目的:对一Ush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索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一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临床检查,诊断为Usher综合征,抽取家系成员静脉血4mL,提取全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获得突变位点,对于筛选出的可疑突变扩展至家系全体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同时在100名正常对照者中验证。

结果:患者除视网膜色素变性表现外,还存在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测序结果发现家系患者USH2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310_2311insA(p.E771Rfs*8)和c.8559-2A>G(IVS42),而在与患者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中发现仅存在其中1个突变,其他家属成员和正常人中未发现该两种突变。

结论:USH2A基因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c.8559-2A>G(IVS42)突变为已报道的热点突变,而c.2310_2311insA(p.E771Rfs*8)突变则为首次报道,本研究扩展了USH2A基因导致Usher综合征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Usher综合征(Usher syndrome,USH)患者血清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46例临床诊断为USH患者作为USH组;同时选取同期于北京同仁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9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离子浓度。将USH组与对照组的各血清离子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USH组患者血清钙离子浓度为(2.364±0.101)mmol·L-1,高于对照组的血清钙离子浓度(2.304±0.082)m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USH组患者钾离子浓度为(4.124±0.360)mmol·L-1,高于对照组的钾离子浓度(3.965±0.288)m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间的钠离子、氯离子、无机磷离子浓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USH患者的钙离子与钾离子浓度异常,这种异常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国人Peter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并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发病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10例先天性角膜混浊的患者,并收集详细的相关临床资料。征得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同意后抽血制备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致病基因PITX2的编码区及其临接内含子进行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该基因。同时检测100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外周血标本进行对照验证。结果:患者1例的临床特点包括先天性角膜中央部混浊白斑,伴有相应区域的角膜后部基质变薄和后弹力层缺损,且患者伴有全身系统如心脏和听力损害等改变,符合Peters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该患者PITX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发现了1种新突变,c.788G>A,导致该基因的功能异常,而家属中表型正常者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该基因突变。结论:先天性角膜混浊患者10例中检测到1个新PITX2基因突变,符合Peters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这是中国首次报道Peters综合征的PITX2基因突变,结果丰富了PITX2基因突变频谱,并进一步明确了Pet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发病原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1个具有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SP)表型的Usher综合征(USH)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与眼部表现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确诊的具有RPSP表现的1F型USH患儿1例和其父母纳入研究。患儿女,9岁。双眼夜盲4年余;听力下降7年,目前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双眼...  相似文献   

16.
Hao P  Tang X  Song H  Wang LM  Wang YC  Ying M  Han RF  Li ND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1):984-988
目的 对一个马凡综合征家系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探讨该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集家系中四名患者及两名正常个体外周静脉血5毫升,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直接测序法对FBN1基因全部65个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部进行序列分析.Polyphen程序分析FBN1基因突变引起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 通过基因突变筛查,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均携带有c.2261A>G(p.Y754C)突变体,而患者家中正常个体及100名正常对照无此突变.经Polyphen程序分析,此突变将导致FBN1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论 FBN1基因突变体p.Y754C是导致该马凡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此突变首次在中国马凡综合征患者中发现.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FBN1 gene mutations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Marfan syndrome.Methods Four affected and two unaffected individuals in the family were recruited after informed consent.Five ml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each family member and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by directly sequencing to the whole coding region and exon-intron boundaries of FBN1 gene.Polyphen program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mutant protein. Results We found all four affected individuals carried FBN1gene mutations, c. 2261A > G ( p. Y754C), in exon18 by sequence analysis, while two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and 100 normal controls did not have this mutation. A PSIC score of 2. 6 was acquired by Polyphen program analysis. Conclusion Our study supports that FBN1 gene mutation, c. 2261A > G (p. Y754C), is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this family with Marfan syndrome. This mutation is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一罕见的眼-面-心-牙(OFCD)综合征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特征随访研究及致病基因突变筛查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对患者进行详尽的临床多科室检查及表型资料收集.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Sanger测序法对OFCD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候选基因BCOR的突变筛查,对携带碱基改变的序列进行单链PCR克隆产物的测序验证,并在60名无关正常对照人群中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表型研究结果提示患者存在眼部、面部、心脏、牙齿和肢体的先天发育异常,同时合并有脉络丛乳头状瘤表型,患者父母的临床表型未见异常,患者被确诊为OFCD综合征.候选基因突变筛查研究发现患者BCOR基因外显子4存在一个新的杂合缺失突变c.1296delT,该突变在患者父母及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例OFCD综合征合并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表型,拓展了OFCD综合征的疾病表型谱.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发现了BCOR基因外显子4的一个新缺失突变c.1296delT,该突变导致OFCD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 RP为遗传性致盲眼病,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呈高度异质性,对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诊断对于进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利用目标区域捕获技术确定中国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式.方法 收集2013年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1个汉族RP家系,对该RP家系的4个成员进行眼科检查,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后,利用华大基因眼科芯片目标区域捕获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利用PCR以及Sanger测序法对RP家系中正常表型的成员进行基因突变点验证. 结果 该家系共3代5名成员,Ⅰ1、Ⅰ2、Ⅱ2和Ⅲ1均为表型正常者,Ⅱ1为先证者,自18岁出现夜盲及视力下降,呈管状视野缺损.先证者眼底检查发现视盘呈蜡黄色和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积,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片状遮蔽荧光和周边视网膜透见荧光.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芯片分析发现先证者USH2A基因存在由c.9958 G>T(p.Gly3320Cys)错义突变和c.11156 G>A(p.Arg3719His)错义突变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其表型正常的父亲(Ⅰ 1)为c.9958 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母亲(Ⅰ 2)为c.11156 G>A(p.Arg3719Hi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女儿(Ⅲ1)为c.9958 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 结论 该RP家系可能由USH2A基因的c.9958 G>T和c.11156G>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眼科芯片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RP常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由WFS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背景。方法:应用临床检查,基因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家系。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哥哥患糖尿病、色弱及视神经病变,此外其兄患尿崩症。全外显子组分析显示在兄弟二人的WFS1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两种杂合变异,即c.941G>A(p.W314X)和c.2309T>G(p.F770C),并在该家系中与临床表型共分离。结论:WFS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与该家系Wolfram综合征相关,其中c.941G>A(p.W314X)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兄妹俩同患Laurence-Moon-Bardet-Biedl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 ,我们发现一兄妹俩同患 L aurence- Moon- Bardet-Biedl综合征 (简称 L MBB)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男 ,2 6 a,以“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伴夜盲 10 a余”为主诉 ,10多年前发现双眼视力差 ,呈进行性下降 ,以夜间为甚 ,智力低下 ,耳聋。父母为姑表亲。查体 :外观肥胖 ,智力低下 ,听力差 ,外生殖器小 ,发育低下 ,手指 11指 ,足趾 12趾。眼部体征 :双眼视力为数指 /1m,眼前段正常 ,视盘边界清 ,呈蜡黄色改变 ,视网膜血管细 ,后极部及周边部可见典型骨细胞样色素沉着 ,视野缩小 10°~ 2 0°,诊断 :L MBB综合征 (完全型 )。例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