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波长640 nm红光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防治血液透析后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血液透析患者78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防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治疗组患者40例,采用红光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防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栓形成、内瘘动脉瘤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内瘘狭窄发生率(5. 0%)低于对照组(21. 1%);治疗组内瘘闭塞发生率(2. 5%)低于对照组(15. 8%);治疗组血栓形成发生率(5. 0%)低于对照组(23. 7%);治疗组内瘘动脉瘤发生率(2. 5%)低于对照组(18. 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640 nm波长的光子治疗仪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可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血液透析的重要条件之一.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的再循环是部分已透析过的血液不经过体循环直接从静脉向动脉端的回流,影响了透析的充分性.用动-静脉内瘘穿刺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一种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同时针尖斜面向下且向心穿刺可明显延缓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其使用寿命.使用动静脉穿刺图谱,为血液净化专科护理人员制定安全、直观、有依据的护理操作技术,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尽可能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的发生.适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口腔癌术后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口腔癌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患者为26.67%(8/30)(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WHOQOL-100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患者为70.00%(21/30)(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口腔癌术后患者护理的效果良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负性情绪评分,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联合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手术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并评价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5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术及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的41例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结果:通过及时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及心理疏导,本组患者均能耐受介入手术,保障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成功率为90.2%(37/41)。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切实保障患者安全及手术效果。 结论:及时有效的术中配合、心理疏导以及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介入手术顺利进行及提高患者治疗期间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长期导管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的充分性、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5例,其中留置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的患者32例,自身动静脉内瘘的患者3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针对并发症实施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KT/V、URR、PCR差异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内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的尿素氮、血肌酐以及尿酸水平都明显低于透析前的水平(P〈0.05)。导管组血流不畅、血栓栓塞以及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动静脉内瘘组的患者(P〈0.05),而出血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组(P〈0.05)。结论对于心肺功能差或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的患者,采用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长期导管为血液透析通路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与机体微炎症反应状态的关系。方法将92例排除了急性炎症反应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动静脉内瘘失功组(A组)30例,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组(B组)62例,分别检测两组的hs-CRP、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hs-CRP(7.50±2.32)mg/L、IL-6(70.12±14.63)ng/L、TNF-α(64.65±9.56)ng/L,B组hs-CRP(5.07±3.54)mg/L、IL-6(61.45±9.58)ng/L、TNF-α(54.35±6.98)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微炎症状态与动静脉内瘘失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至关重要,目前较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法、深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1].上肢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有些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身血管内瘘,或多次自身血管内瘘闭塞,不得不行人造血管内瘘.  相似文献   

8.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至关重要,目前较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法、深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1].上肢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有些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身血管内瘘,或多次自身血管内瘘闭塞,不得不行人造血管内瘘.  相似文献   

9.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至关重要,目前较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法、深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1].上肢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有些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身血管内瘘,或多次自身血管内瘘闭塞,不得不行人造血管内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狭窄中的应用。方法将78例AVF狭窄的M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引导下球囊扩张。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内瘘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4.6%(P0.05);两组术后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1%,显著低于对照组20.5%(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MHD患者AVF狭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更好地修复内瘘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预防头孢西丁钠注射液引发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静脉输注头孢西丁钠的妇科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头孢西丁钠注射液引发的静脉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行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军事医学与特种学科治疗的5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ICU舱集束化护理小组给予舱内综合护理。高压氧治疗2个疗程后, 统计观察组集束化护理各项措施的执行率, 比较2组患者的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 脱机时间和家属满意度。结果开展培训明确职责、体位管理、饮食管理的执行率为100%, 口腔护理、吸痰护理、气囊压管理、气道湿化、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执行率为96%, 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的执行率为92%。观察组患者误吸、VAP发生率(4%、4%)明显低于对照组(16%、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脱机时间为(8.16±2.67)d, 比对照组的(13.26±3.93)d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舱内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能够规范操作流程, 优化...  相似文献   

13.
郗丹  李迪  赵勇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152-1152
目的:探讨使用可调钠透析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按常规血液透析模式(钠140mmol/L)和可调钠透析模式(起始钠148mmol/L,结束钠138mmol/L)分为两组,记录透析中的血压及患者症状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测定透析前后血钠浓度。结果:常规血液透析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9.35%,可调钠透析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6.77%,可调钠透析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血液透析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能进行有效预防,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透析的耐受性及充分性。  相似文献   

14.
陈揭剑 《人民军医》2012,(10):952-95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40例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均采用碳酸盐透析,并给予其他对症治疗及内瘘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50mg,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双嘧达莫50mg,每天3次。比较两组1年后内瘘通畅率及内瘘血流量。结果:1年后,观察组内瘘通畅率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9%(P<0.05);两组内瘘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效果优于双嘧达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方法 根据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选取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患者62例作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31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临床一般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观察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55%(29/31);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65%(25/31)(P<0.05)组间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性护理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中,可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王霞  程悦  邹蓉  袁媛 《西南国防医药》2014,(10):1112-1113
目的探讨点状按压止血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共120例透析病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内瘘点状按压止血(试验组)或传统压脉带环状按压止血方法(对照组),对比两组对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果。结果随访观察1年中,试验组仅有2例由于按压不当出现皮下轻度淤血,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刺处动-静脉血管瘤,1例发生内瘘闭塞,并发生肿胀手综合征1例,内瘘感染1例,皮下淤血6例。结论点状按压止血并发症少,能有效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推荐病员透析结束拔出穿刺针后,采取点状按压止血,以提高透析病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曹晔  孙建新  杜巍  宋晓东 《人民军医》2012,(12):1244-1244
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是其“生命线”,而人造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主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内瘘中一旦形成血栓,不但影响血液透析效果,严重者甚至失去使用功能。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延长血管内瘘后使用寿命和达到满意的透析效果.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限制,不能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利用聚四氯乙烯(pTEE)人造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内瘘,建成永久性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通过对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实施相应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结论:人造血管移植建立的动静脉内瘘,只要掌握其穿刺方法和护理,是可以延长瘘管的使用寿命,并取得满意的透析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很关键,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透析的充分根本在于透析血管通路的通畅,血流量的大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是永久的血管通路,保护好内瘘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的前提,我科成功为一名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田璐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67-126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发生率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8例在常规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常温观察组采用调钠低温透析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对照组发生低血压68例次,发生率10.46%,观察组27例次,发生率4.15%,两组比较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是发生低血压的重要因素,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采用高钠低温透析可使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