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方法:对我站在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年工作中出现的60例血液检验标本误差予以回顾性分析,探究形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血液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有效的提升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质量.结果:导致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血液样本采集原因、献血者自身因素、标本送检原因以及标本检验原因.结论:在血站血液检验过程中献血者自身因素以及血站工作人员样本采集不当、标本送检及标本检验过程的不合理操作等是导致血液标本检验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减少其误差,就要加强对血液检验工作中的各项操作,加强血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操作技能以及送检工作,从而提升血站血液检标本误差.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血液检验科出现产生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对其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50份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因素21例(42%)、患者自身因素16例(32%)、标本送检因素7例(14%)、标本检验因素6例(12%)。血液检验标本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或避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出现,应严格规范血液检验工作,加强送检工作,从而提高临床血液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制订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61份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关的防控对策,以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结果61份血液检验标本出现的误差原因,分别为患者自身因素(29.5%),标本采集因素(42.6%),送检因素(11.5%),检验因素(16.4%)。结论影响血液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检验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各项检验工作流程,加强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沟通,以确保血液检验标本在分析前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及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存在误差的血液标本98例,对误差类型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所有误差的血液标本中,凝血标本发生率最高,溶血、血液标本量不准者次之;而标本检验误差原因中送检因素占43.9%,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因素次之,占34.7%;送检因素造成的误差中,由于送检时间过长引起的误差发生率最高。结论临床血液标本出现误差较为常见,且引起误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因此需在各个环节加以重视,提高操作者临床技能及责任心的同时,加强送检工作,同时严格规范标本检验操作,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静脉采集血标本的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本文对1 648例静脉采血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静脉采血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结果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标本采集的时机不当,标本送检不及时,甚至弄错标本等。结论为了减少检验结果误差,提出相应临床对策:严格查对、正确采集、及时送检、健康宣教等措施。保证送检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降低标本误差发生率,提高血液检测结质量。方法对某科2014-01—2016-12出现的107例误差血液标本,由某科质控小组成员参照血液标本质量标准对所有标本进行质量检查,确定为误差标本后,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原因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标本误差出现的原因为采集因素占28.1%,送检因素占44.0%,检测因素占16.8%,患者自身因素11.1%;送检因素造成的误差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因素。结论标本采集是检验工作的第一步,送检过程是引发标本误差的重要环节,标本采集前患者进食或者剧烈运动,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50例出现误差的血液标本被检验科作明确标记,检验科向各临床科室及时反映情况。随后组建分析误差原因的专项调查小组,小组人员包括检验人员与医护人员,小组认真分析了误差样本,并对误差原因进行了总结。因送检因素而导致误差22例,占44%;因采集因素而导致误差12例,占24%;因检验因素而导致误差6例,占12%;因患者自身的身体原因而导致误差10例,占20%。误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预防误差方面,应采取多样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统计张掖市2010-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数据,为开展本市无偿献血人群献血前干预,保障血液供应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市2010-2016年无偿献血者标本用ELISA法检测,有反应性标本送本市疾控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证,无反应性标本NAT检测。结果 2010-2016年本市共献血64 733人次,其中HIV初筛有反应性89例(占0.137%),确证有反应性10例(占0.015%)。HIV感染者中男性9例(占90%),女性1例(占110%);40岁以下7例(占70%),40岁以上3例(占30%);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占40%,其他占30%,职员占20%,学生占10%。结论 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随着献血人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血站应加强献血前干预,从低危、固定、健康人群中采集血液,才能充分保证血液质量安全,杜绝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149-1150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部进行血液检验的300例患者,采集血液样本检验并分析不同血液采集部位、溶血情况及送检时间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同侧采血标本的钠、钾、尿酸、葡萄糖成分水平显著高于异侧标本,而氯、肌酐成分水平显著低于异侧样本(P<0.05);未溶血标本的钠、尿素成分均值水平显著高于溶血标本,而钾、氯、肌酐及葡萄糖等成分均值水平显著低于溶血样本(P<0.05);在规范送检时间送检标本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及δ-羟基丁酸脱氢酶(δ-HBDB)的均值水平显著高于超时1h送检样本,而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均值水平则显著低于超时1h送检样本(P<0.05)。为保证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护理人员应规范血液采集操作,尽量降低血液采集方法及质量对检验结果造成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检验因素外 ,通常与临床护士采集、送检标本有关。由于临床护士操作不规范、缺乏专业知识 ,在标本采集、送检中产生误差 ,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此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管理干预措施 ,保证了标本采集、送检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1 标本采集、送检存在的问题我院 1 999~ 2 0 0 0年对 4 0例血液标本采集、送检误差 (约占总采集标本量的 0 .2‰ )的主要原因进行以下分析。1 1 操作不规范造成溶血 采血时针管内残留气体、水份 ;注血过快、过猛…  相似文献   

11.
胡曙荣  蔡娜 《当代护士》2014,(1):172-174
目的 分析影响急诊不合格血标本的因素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 本院急诊科科室于2010年6月~2011 年3月之间收集22420例血液标本,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2组,每组各11210例,对照组的标本为未进行干预管理前采集的标本,而干预组的标本则是在干预管理后完全按照标准程序送检,且送检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影响结果的因素,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以及其他项目,最后对检验出存在不合格因子的血液标本进行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探究分析不合格原因以及预防干预的具体措施.结果 对照组不合格率达到了7.823%,而干预组不合格率仅为0.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标本发生溶血、送检的存放标本的试管出现错误、检验人员查对不严、管理不到位、检验技术不到位出现检验错误、送检不及时标本发生变性、试管放置时间过久、患者自身原因如采集前食用油腻食物以及院内检验的管理不到位等.  相似文献   

12.
正血液集中化检测是指由送检血站负责标本的采集,检测血站负责标本检测,送检血站利用检测结果进行血液发放的工作模式。它通过检测血站较强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及规范的实验室管理来实现其较强的检测能力,对保障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血站管理办法》提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6~12月期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630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原因探讨解决方法。结果共收集血液标本630份,其中血清430份,血浆149份,全血51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1份,占总标本的6.51%(41/63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5类:即溶血、凝固、错用抗凝、量不准及其他,各自的所占的比例为29.27%、14.63%、12.20%、31.71%以及12.20%。结论医护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规范,注意标本采集、送检、处理等事项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军队血站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后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统计分析血站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献血者满意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报废率及血液报废原因构成比的结果,从而了解所取得的成效。结果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后献血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由质量控制前的96.03%提高到99.22%;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1%低于控制前0.77%;血液报废率3.23%低于质量控制前4.91%,但血液报废原因所占比分析,其乳糜血和转氨酶(ALT)导致的血液报废比例较以前偏高。结论血液采集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后能有效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液报废率,同时也能提高献血者对血站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成果显著。但因乳糜血和ALT导致的血液报废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则提示在实施质量控制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献血前的相关知识,以减少因献血者饮食、休息等因素导致的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5.
潘伟 《全科护理》2012,10(32):3048-3049
[目的]探讨体检中心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体检中心的体检者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有16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其原因包括采集试管错误、采集方法不当、采血量不足、标本送检不及时、护士责任心不强、体检者自身原因等。[结论]通过对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减少检验结果的误差、提高体检报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行生化检验血液标本采集的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采集部位、标本溶血、送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患者不同部位采血,钠、血糖、氯、尿酸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进行相关生化检验指标检测,二者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送检和1 h后送检的血液标本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检验过程中,由于受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和溶血的影响,其检验结果会出现一定偏差。建议从患者非输液手臂进行采血,规范操作,在送检时注意标本是否溶血,以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金蕊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0):2377-2378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实验室收到的来自门诊与住院部送检的1438份血液标本,分别对其送检时间、采集体位、采集部位、采集时间、溶血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检验结果差异。1438份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对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h后送检的检验结果与规范时间送检均值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送检时间和溶血是常见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因素,另外,采集体位、采集部位、采集时间也是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因此,需要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掌握正确的采集方式,把握最佳采集时间及送检时间,减少溶血等,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本医院住院患者临床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全年发现不合格病原学标本1 102例,不合格率为20.64%,其中痰标本占不合格标本的57.44%。主要原因是采集方法不当,痰标本中混入杂质、血液标本污染等。结论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率过高,主要是采集方法不当,应加强采集标本方法的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消化内科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原因及护理对策展开分析探讨,尽量避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消化内科收集的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分布情况及发生的原因,并结合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护理干预前收集的14 528例标本中,出现不合格150例,不合格发生率1.03%;护理干预后收集的14 621例标本中,出现不合格50例,不合格发生率0.34%。护理干预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护理干预对策前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150例,分别为溶血标本71例、凝血标本31例、采血量不足标本27例、采血试管选取不当标本11例、送检不及时标本10例;采取护理干预对策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50例,分别为溶血标本23例、凝血标本14例、采血量不足标本8例、采血试管选取不当标本3例、送检不及时标本2例。结论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后临床护理人员正确采集了血液标本,有效保证检验标本可靠性,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效、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