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细胞因子的中西药联合应用、基因治疗对兔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35只4个月龄新西兰兔,体质量2~3 kg,雌雄不分,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药物治疗浅层组、药物治疗全层组、基因治疗浅层组、基因治疗全层组。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药物治疗组(浅层、全层)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和葡立胶囊(剂量按体质量折算)灌胃,2次/d,连用1个月;基因治疗组则将带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入C2-C5椎间盘中(每个椎间盘用量为20μl)。8个月后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抗体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中西药治疗和基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组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它们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中西药联合应用及基因治疗能对其含量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椎中立位及动力位矢状位参数与颈后肌群质量的相关性,探讨颈后肌群在颈椎矢状面形态与平衡的动态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过屈、过伸及中立位颈椎矢状位C2~7 Cobb角、C0~2 Cobb角、C7倾斜角(C7S)、颈椎矢状位垂直轴(cSVA)及其变化值,并运用相关性分析,评估颈后肌群平均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 C2~7 Cobb角、C0~2 Cobb角、C7S及cSVA在不同位置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后肌群平均fCSA与C7S、cSVA明显相关,与C2~7 Cobb角、C0~2 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颈后肌群平均fCSA与C7S变化量明显相关,与C2~7 Cobb角变化量、C0~2 Cobb角变化量及cSVA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颈后肌群肌肉质量与C7S变化量有相关性,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能通过颈后肌群改变颈椎“底座”倾斜率而非颈椎曲度,实现颈椎矢状面形态与平衡的动态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一期联合手术治疗的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患者14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分级法评价,分析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评分,并计算改善率。末次随访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5年随访,出血量1 550.3±740.7 mL,手术时间278.5±54.6 min。1例患者出现血肿,2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加重。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较术前提高(P<0.01),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分级法术前3.6±0.7,术后6个月时明显提高到2.6±1.0(P<0.01),末次随访时为2.3±1.1(P>0.05)。满意度评分为1.8±1.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与JOA评分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49 3,P<0.01),而与Nurick分级法呈负相关(r=-0.594 1,P<0.05)。结论 一期联合手术减压可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患者满意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相关,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术后因串联骨化症进展而导致再手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相似文献   

4.
李锋  徐勇  熊伟  方忠  廖晖  关邯峰  吴巍  李勇  李晶  阮智 《骨科》2019,10(5):412-417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微创入路——后路经肌间隙保留颈后伸肌群入路的颈椎椎板成形术的技术要点及其早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后路经肌间隙保留颈后伸肌群入路治疗的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54.9岁(40~72岁)。记录手术时间、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记录病人手术前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手术效果,分析该方法的技术要点。结果 经颈后肌间隙入路可以获得良好的颈椎椎板成形术手术区暴露,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196 min(170~24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36 ml(150~700 ml),平均术后引流量为160 ml(50~33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3.2 d(8~19 d)。术后1例伤口出现脂肪液化,处理后好转;无脑脊液漏、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无内植物松动、移位情况;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3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发紧感,但症状均较轻,不需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颈椎VAS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JOA改善优良率为85.7%(18/21)。结论 颈后路经肌间隙保留颈后伸肌群入路行颈椎椎板成形术体现了微创的理念,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颈后伸肌群及其附属结构的完整性。该入路可在脊髓充分减压、缓解术后神经症状的同时,减轻轴性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颈椎SCI患者89例,其中43例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46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横截面积、椎管面积残余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24个月。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脊髓横截面积、椎管面积残余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JOA评分和NDI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后路组颈椎ROM、椎管面积残余率、NDI和NDI改善率优于前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2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SCI,但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在术后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更胜一筹,同时可更好地保留颈椎ROM。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修复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钉道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防腐成人颈椎标本(C3~7)共30个,分3组:正常骨密度组(A组)、骨质疏松组(B组),骨质疏松修复组(C组),各组10个标本,测试疲劳前后的最大轴向拔出力。A、B对照组椎体二侧钉孔均放置4 mm的椎体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行即时最大拔出力实验,另一侧在疲劳实验(2 Hz,20 000次)后行最大拔出力实验。C组(实验前需进行螺钉拔松实验)注入PMMA 0.6~1.0 mL,并拧入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进行即时和疲劳后最大拔出力实验。结果 A、B、C组即时拔出力明显高于疲劳后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疲劳后与A组即时拔出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高于B组即时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时拔出力C组 >A组 >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疲劳后拔出力C组 >A组 >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MMA注射后未发现钉道渗漏。结论 PMMA钉道修复能够明显增强椎体螺钉的即时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 并且安全有效,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的修复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单侧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组(S组)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组(M组),每组30例。两组均先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5 ml,S组行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M组行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记录颈浅丛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效果满意例数。记录术后1、2、4、6、12、24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M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率均为100%。M组术后1、2、4、6 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均无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但颈中间丛阻滞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更短、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 纳入126例CSR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每组42例。比较3组治疗前及以对应方案治疗3周后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分]、疼痛因子水平[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的差异;记录治疗期间阻滞部位出现出血、感染或电极灼伤等并发症,并随访观察治疗1年后CSR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前,3组CSR NDI量表评分、PGE2及S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周后,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NDI量表评分、PGE2及S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联合组低于中频电疗组及SCNRB组(P均<0.05),SCNRB组低于中频电疗组(P均<0.05)。随访1年,3组CSR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P=0.24)。结论 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可改善CSR患者颈椎功能,降低疼痛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颈前入路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第3颈椎上缘至第7颈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计算机上分割重建该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第3~7颈椎、椎间盘、脊髓、颈神经、椎动脉、颈长肌、喉(气管)、咽(食管)、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在颈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参照颈前入路手术步骤可逐层显示该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为该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肾动脉狭窄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 分析34例接受PTA及支架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肾动脉狭窄患者,并分为肌纤维发育不良(FMD,n=17)和大动脉炎(TA,n=17)两组,术后短期(围手术期< 30天)、3、6、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隔1年随访.记录介入治疗前及随访期血压,采用限定每日剂量(DDD)比较介入治疗前后药物剂量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34例患者(40支病变肾动脉)接受PTA,手术成功率为90.00%(36/40).随访中位时间30.0个月.随访期间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01).患者术后短期DD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 >0.05);但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平均血肌酐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 >0.05).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总体获益率(治愈+改善)分别为89.54%、66.89%、61.53%.随访期间FMD组的总体治愈率高于TA组.结论 采用PTA及支架治疗儿童和青少年RAS安全可靠,且短期及长期临床获益良好.PTA治疗对于FMD患者获益程度大于TA患者.  相似文献   

11.
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大鼠椎间盘蛋白多糖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明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对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乃至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了20只SD大鼠,通过手术直接损伤其颈背部浅层、深层及全层肌群,建立了大鼠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程度不同的动物模型,6月后观察各造模组颈椎间盘内蛋白多糖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大鼠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影响颈椎间盘内蛋白多糖的代谢,加速其降低,依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影响程度由轻至重依次为深层、浅层、全层肌群损伤组。结论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并在颈椎病发病机制及防治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麝香调控退变大鼠颈椎间盘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麝香对退变椎间盘基因表达谱的调控作用。方法 建立颈椎间盘退变模型。从 9个月模型组、麝香治疗组大鼠颈椎间盘中抽提mRNA ,经反转录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 ,获得椎间盘cDNA的探针 ;cDNA探针与大鼠BiostarR - 4 0s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 ,结果由激光扫描仪扫描并用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标准化处理、ratio值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麝香组与模型组比较 ,11.1% (共 4 4 1条 )基因表达发生明显变化 ,其中 2 6 0条基因表达量上升(R >2 .0 ) ,182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 (R <0 .5 )。经过信息学分析 ,在上述两张芯片上都有基因表达量明显变化的 90条 (R >2 .0或 <0 .5 ) ,其中基因表达量都明显上调的 2 5条 (R >2 .0 ) ,其中功能明确的基因有 3条 ;都明显下调的 2 0条 (R <0 .5 ) ,其中功能明确的基因有 5条 ;麝香发挥明显上调作用的共 13条 (由R <0 .5到R >2 .0 )。结论 麝香对退变椎间盘出现总体调控。筛选出大鼠退变椎间盘中相关基因 ,特别是有较多的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类基因表达 ,说明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介导了椎间盘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退变颈椎间盘中的胶原酶的活性变化。方法 通过切除实验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了兔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在术后3月和8月时分别处死3月组动物和8月组动物,取动物颈椎间盘组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胶原酶活性。结果 研究表明:(1)3月组实验组动物颈椎间盘中胶原酶活性明显高于3月对照组动物。(2)8月实验组动物颈椎间盘中胶原酶活性明显高于8月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葛根汤对模型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组织PGE2及COX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抗炎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动力失衡性颈椎病动物模型,造模后6个月,取出颈椎间盘组织,采用放免法,催化活性测定法分别测定PGE2含量及COX活性。结果:模型组PGE2含量及COX活性明显升高,葛根汤可下调PGE2的含量及抑制COX的活性。结论:葛根汤下调退变颈椎间透组织中PGE2的含量,与抑制COX活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myoelectric manifestation in neck muscle endurance and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sub-maximal isometric endurance test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nd asymptomatic subjects. An additional aim was to expl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primary neck muscle endurance, myoelectric fatigability, and self-rated levels of fatigue, pain and subjective health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Methods

Muscle fatigue in the ventral and dorsal neck muscles was assessed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nd in an asymptomatic group during an isometric neck muscle endurance test in prone and supine. 46 patients and 34 asymptomatic subjects participate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ignals were recorded from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cervical paraspinal muscles and upper and middle trapezius bilaterally during the endurance test. Subjective health measurements were assessed with questionnaire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altered neck muscle endurance in several of the muscles investigated with greater negative median frequency slope, greater variability, side imbalance, lower endurance time and higher experience of fatigue among the cervical radiculopathy patien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Endurance tim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both prone and in supine positions between the patients compared to asymptomatic subjects. During the neck muscle endurance test, fatigues in the upper trapezius muscles during the prone test and in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 during the supine test were of more importance than self-perceived pain, fatigue, disability and kinesiophobia in predicting neck muscle endurance (NME).

Conclusion

NME testing in the primary neck muscles seems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in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技术与颈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3例,女47例;年龄38~70岁。其中50例采取ACDF治疗(ACDF组),随访时间22~42(32.24±5.20)个月;50例采取CADR治疗(CADR组),随访时间23~48(30.40±5.66)个月。采用Odom标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JOA(17评分法)从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膀胱功能3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根据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按照Odom评定标准,ACDF组优30例,良12例,可8例;CADR组优34例,良10例,可6例。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000,P=0.827)。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膀胱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CADR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较ACDF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间高度、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CADR组恢复更明显。结论:CADR能够实现颈椎早期稳定,早期活动。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感觉、运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够完全替代ACDF。  相似文献   

17.
前屈位不同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不同牵引角度加载在颈椎曲度变直的模型上得到的数据,为临床牵引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依据和临床建议。方法:选取颈椎曲度变直患者采集CT数据(女性,43岁),采用专用生物力学有限元软件构建完整的颈椎全节段模型,包括使用实际解剖位置构建的颈椎韧带、肌肉组织;进行有限元模型的验证后,用0。、前屈5°10°15°20°25°进行牵引,观察椎间孔、关节突、钩锥关节、椎间盘的间距变化,以及髓核和基质的应力变化。结果:当牵引角度为前屈0°~15°时,椎问孔、钩椎关节、后关节突之间的间距加大,椎间盘的拉应力适宜,压应力较小,比较符合临床治疗要求。结论:建议牵引治疗颈椎病时采取前屈位0°~1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椎间盘尺寸是否与国人颈椎椎体解剖尺寸相匹配,并据此提出适合国人的人工颈椎椎间盘设计方案。方法利用CT测量138例国内患者C_(2~7)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椎体终板前后径、横径,椎间隙高度,矢状角大小),并分别与4种常用人工椎间盘(Bryan、Prestige LP、Discover、Prodisc-C)的尺寸进行比较,分析人工椎间盘的尺寸是否与各个椎间隙尺寸相匹配,并计算不匹配率。结果 4种常用人工椎间盘中,在椎体终板前后径上与国人颈椎椎体解剖尺寸的不匹配率为15.22%(C_3/C_4节段,Prestige LP、Prodisc-C)至57.61%(C_6/C_7节段,Discover);在横径上的不匹配率为24.28%(C_3/C_4节段,Prodisc-C、Prestige LP)至94.93%(C_6/C_7节段,Bryan)。所有患者中,19.71%的椎体终板前后径大于最大人工椎间盘,52.17%的椎体终板最大横径大于最大人工椎间盘。除了因高度不固定而无法比较的Bryan人工椎间盘,其他人工椎间盘的最大高度均满足患者各节段的最大椎间隙高度,但39.13%的颈椎椎间隙高度小于最小的人工椎间盘高度。C_2/C_3、C_3/C_4、C_4/C_5、C_5/C_6、C_6/C_7节段平均矢状角分别为3.64°、4.51°、5.04°、5.15°、4.13°,纳入的4种人工椎间盘中只有Discover有固定的7°前凸角与之相符。结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椎间盘尺寸与国人椎体解剖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应设计更多的人工椎间盘尺寸来匹配国人颈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椎间盘退变所致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4~6月,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置入。观察手术前后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手术前后C2~7、置入节段和置入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采用视觉模拟评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患者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ion index,PSI)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和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上肢VAS评分平均改善4.8分,颈部VAS评分平均改善4.6分,术后患者PSI平均为1.8,手术有效率为100%。颈椎C2~7的ROM减少15.76°±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入节段椎间隙的ROM减少2.1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邻近节段的ROM减少1.18°±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CI治疗椎间盘退变所致颈椎病的早期疗效确切,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并保留一定范围的生理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