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森根 《海南医学》2002,13(12):115-116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VSD)的发病率较高 ,约占先心病的 2 0 %。其中膜周部VSD是最常见的类型 (占 80 %以上 ) ,它的解剖特点是距离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较近 ,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伴有膜状膨出瘤。1 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历史与现状1.1 双伞闭合器闭合术 :1988年Lock报道应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Rashkind双面伞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 ,开创了VSD介入治疗的先例。此后 ,国外从事VSD介入治疗研究的主要是Lock所在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 ,选择的治疗对象主要是肌部VSD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 …  相似文献   

2.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对于膜周部VSD的治疗,目前主要为介入和外科手术两种方法,而介入治疗(双面伞修补室间隔缺损)被认为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被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其创伤小、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8例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 3~ 2 6 (16± 8)岁 ,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7(4 6± 0 9)mm ;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进行随访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观察分析近两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先行左心室造影,之后建立动静脉轨道,将封堵器送入右心系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心律失常ECG变化。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其中2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短暂的结性心律、1例患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其中38例患者术后即实现室间隔水平残余分流消失,其余22例患者术后1 d后达到上述效果;所有患者6个月随访显示缺损均完全闭塞,其中2例患者术前轻度主动脉伴返流无改善,1例轻度二尖瓣返流无变化,术前三尖瓣关闭不全,术后返流均消失;60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心内膜炎,并发症率为5%;患者2年内存活率为100%。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远期效果良好,能够延长患者生命,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2.6)mm。即刻封闭率94.0%。心律失常发生率20.8%(15/72例),新发生的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加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少-中等残余分流1例。平均随访(10.7±6.6)个月,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室性加速性心动过速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应用A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转归.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断为PMVSD并成功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332例,其中男182例,年龄(15.4±12.3)岁.分别在经导管封堵术前、术后3天及1、3、6、12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观察有无三尖瓣反流及其程度.并根据所用封堵器类型分为2组:对称型封堵器组和细腰型封堵器组,并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结果 332例患者中181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另151例使用细腰型封堵器.术后共有14例(4.2%)新出现三尖瓣反流或原有三尖瓣反流加重,其中对称型封堵器组8例(4.4%),细腰型封堵器组6例(4.0%),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84);随访时间(12.1±7.9)个月,有3例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较出院时减轻.无因三尖瓣腱索断裂或瓣膜毁损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三尖瓣反流,其发生与封堵器类型无关,反流程度一般不随时间推移而加重,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黄晓碧  钱翠平  郭军  高辉辉  赵胜 《安徽医学》2021,42(11):1236-1239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和转归.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心内科行PmVSD介入封堵术6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心导管检查以及术后随访资料,按照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n=9)与非心律失常组(n=6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律失常组患儿QRS间期为109.00(93.50,127.50)ms,非心律失常组患儿QRS间期为74.00(71.25,78.00)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缺损直径、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和曝光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曝光时间延长是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OR=1.416,95%CI:1.120~1.790,P<0.05).随访12.00(6.00,12.00)个月,7例(包括2例严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患儿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以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大部分术后早期可恢复正常,曝光时间延长可增加Pm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个体化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pmVSD患儿共109例,其中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1例,外科手术治疗48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转归、对心功能(EF、FS)及心电指标(ptfv1、Macruz)的影响,并随访3年,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等检查观察患儿术后疗效及中长期效果.结果 介入封堵组治疗成功率为96.72%,外科手术组治疗成功率为100.00%,介入封堵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2.95%)与外科手术组(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心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术后心电图ptfv1、Macruz值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介入封堵治疗pm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中长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 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 [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 4…  相似文献   

10.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2009,30(8):985-987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450例经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ECG)、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心导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VSD,根据适应证选择介入封堵治疗或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后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238例采用介入封堵治疗,技术总成功232例,成功率97.48%;6例未成功,有并发症7例(2.94%),无死亡患者。218例采用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有并发症63例(29.72%),死亡5例(2.36%)。结论VSD的诊断主要依靠TTE,诊断困难者需心导管造影检查。VSD介入封堵治疗及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介入封堵治疗近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Amplatzer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occluder is an innovative device for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PMVSD). In appropriately selected cases this procedure is 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膜部心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评价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VSD)封堵术可行性,本文报告经导管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VSD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3年6月,诊断32例PVSD。结果:32例患者中除一例因VSD膜部瘤松软未能成功置入外,其余患者均能正确置放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和即刻完全封堵PVSD。术后24h至6月用1TTE复查,所有患者被完全封堵。结论:经导管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VS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行的非开胸方法。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5~56岁,平均(13.5±8.6)岁。所有患者经超声多普勒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为2~13mm,平均(3.6±2.5)mm,在影像学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缺损,并在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进行复诊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封堵后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为100%。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证明该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中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2月使用PhilipsSonos5500型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3.5MHz。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出适合介入封堵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83例,术中指导选择合适型号封堵器,一般根据室间隔缺损的最大径加2~4mm选择并引导封堵器的释放,并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效果满意后释放封堵器。术后1~12个月随访。结果81例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后分流消失或为微量残余分流,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没有增加。主动脉瓣功能正常。2例封堵不成功。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价值。精确的室间隔缺损的分型和最大伸展径的测量是膜部瘤型室缺封堵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13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5例出现室性早搏,6例出现短阵室速,停止操作即恢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国产封堵器导管介入治疗膜部VSD 206例,术后经胸彩色心脏超声、心电图随访.结果 203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伞脱落,2例未能通过导丝).出院前经胸彩超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