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汶川"5.12"地震(2008年5月12日至5月21日)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及重庆急救中心收治的196例创伤患者进行调查.对地震伤亡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地震创伤患者以60岁以上最多,占31.63%,职业以农民最多,占54.08%,受伤部位以多部位伤最多,占35.71%,其次为下肢伤,占33.67%,城镇与农村创伤严重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震创伤的救治与多因素有关,应特别重视受伤前5 d和高危人群的救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不同受灾地区地震伤员的伤情分析,探讨伤情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地域性特点,为地震灾害发生后,不同地区配置救援人员和物资准备提供参考.方法 以汶川大地震后3周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接收的伤员病情为资料,回顾性地分析受灾地区和伤情类型和严重程度、受伤部位的关系.结果 地震带的伤员中重伤患者比例大于周边地区的伤员(57.3%与45.1%,P=0.000),轻伤患者比例则低于周边地区的伤员(41.7%与54.0%,P=0.000).重伤患者中,地震带伤员中腹部受伤比例大于周边地区(7%与2.2%,P=0.016),四肢受伤比例则较小(24.5%与32%,P=0.041).结论 汶川地震中,地震区重伤患者较周边地区多,而在重伤患者中,地震区腹部外伤多,周边地区四肢外伤多.在配置灾害医疗救援人力与物资时,应考虑伤情的地域性,根据不同地域的伤情特色,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病员伤情。方法:对我院救治的689例地震伤员年龄与性别构成、受伤部位、并发症及死残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60岁以上年龄段最高17.13%,女性53.41%稍多于男性46.59%,2个以上部位受伤54.28%高于1个部位受伤45.72%,其中四肢伤最多为43.98%,次为头部伤22.93%,而脊柱伤仅4.64%,鲜见颈部伤0.29%。最常见并发症是休克和挤压综合症,各为0.73%和1.45%,死残率分别为2.18%和5.66%。结论:初步明确了汶川地震伤情,可为以后抗震救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开放性创伤伤员细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就地震开放性创伤伤员152例细菌感染及对药物敏感性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152例地震伤员中开放性创伤伤口发生细菌感染34例(22.37%),感染1株细菌13例(38.24%),同时感染2株细菌9例(26.47%),感染3株或3株以上细菌12例(35.29%).病原菌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氏不动杆菌为主,1例发生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且细菌对院内常用抗菌药均有较高敏感性.结论 条件致病菌与环境寄居菌是开放性创伤伤员主要感染菌,且二者对院内常用抗菌药均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创伤患者的致伤原因及相关问题,为职能部门防止事故发生提供政策依据。方法调查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急诊科首诊创伤病例,从致伤原因、受伤时间、伤情、损伤脏器进行资料分析。结果13519例创伤患者,交通伤7648(56.6%);治安伤182.7(13.5%);工业伤785(5.8%);其他伤3259(24.1%)。重症创伤2394例(17.7%)。结论交通伤是创伤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也是危重致死的主要原因。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是主要受伤时段,重症患者以头颈面部外伤、骨折以及多发伤居多。  相似文献   

7.
骨折与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高于一般学者的估计。一些欧美和亚洲国家对此作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1],在美国、英国和瑞士.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者占老年人口的60%;在马来西亚,每3名65岁以上的妇女即有1人患此疾病。由于大规模的人群调查存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易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成都军区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致挤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方法 及其顸后,总结救治经验.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对成都军区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致挤压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时机、治疗方式、转归及并发症等.结果 成都军区总院在2008年5月12~30日共收治地震伤员1 070人,其中挤压综合征患者17例,发生率为1.6%.挤压综合征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点,94.1%的患者集中于20~59岁.52.9%的患者接受了1次或1次以上的筋膜切开术,47.1%的患者直接进行了截肢术,最终的保肢率为17.6%.8例患者出现少尿型肾功能障碍,其中4例接受透析治疗,2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并死亡.结论 挤压综合征患者应尽早被送至非震区的综合性医院救治.早期恰当的内、外科干预可有效降低此征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浦区颅脑创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青浦区颅脑创伤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时间、文化程度、职业、受伤原因、伤情、治疗方法、并发症、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颅脑创伤资料597例,男女之比2.69∶1。平均年龄(38.35±20.35)岁。20~59岁占总数的70.85%。农民是颅脑创伤最高发病人群,其次为工人和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占79.56%,受伤者主要为电瓶车和摩托车占65.54%。文化程度是中学发病率最高,占49.41%;其次为小学,占32.33%。颅脑创伤的发生高峰时间在5、7、8、10、12月份;一天之内7—9点钟、16—18点钟是两个发病高峰期;一周内周五,周六,周日发病率最高。颅脑创伤合并伤涉及皮肤骨骼最多,占14.79%。不同类型颅脑创伤程度与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6.67,P<0.001)。结论 颅脑创伤的发生,在年龄、性别、时间、文化程度、职业、地点、受伤原因及治疗等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可采取一定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利颅脑创伤的预防和控制颅脑交通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住院患者颅脑伤伤情特点,为地震所致颅脑伤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软件系统对颅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颅脑伤患者899例.致伤原因以钝器伤为主.损伤部位以头皮为主(72.56%).颅脑AIS评分1分者624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711例次,以胫骨骨折为主.手术治疗198例,以头皮清创缝合术最多.结论 颅脑伤多以轻度损伤为主,可能是由于大批重症颅脑伤员现场死亡或因救治不及时死亡,应提高地震所致颅脑伤的早期救治水平和加强灾害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和急救情况。方法随机抽样并临床分析我省所收治的84例汶川地震创伤患者,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地震患者性别男女等比;年龄段以成年为主;民族以汉族为主;职业以农民、学生、无业人员为主;受伤地点以其他地点、学校、宿舍为主;受伤原因以砸伤、压伤、摔伤为主;救出时间以即刻为主;救出方式以他救为主;受伤部位以体表、四肢和骨盆、头面为主;ISS评分以极重组和轻度组为主;急诊手术以清创缝合术为主,择期手术以肢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为主;早期并发症以失血性休克为主。结论地震创伤不同于普通创伤,需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加大医疗基础建设投入,注重资料收集能为群伤后有目的地进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田伟  马娟 《中国病案》2009,10(6):44-45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1,604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救治情况,为建立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应急体系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5·12以来5个月(震后153天)已出院且诊断明确的地震伤员情况。统计分析采用、M进行描述,Х^2检验等方法。结果纳入研究的地震伤员中男性818例(51.00%),女性784例(48.88%)。男性平均年龄(42.00±21.03)岁,女性平均年龄(44.60±22.66)岁。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81.17%)。地震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德阳市。经Х^2检验,不同性别地震伤员手术(Х^2=0.484,P=0.487)和转归(Х^2=0.877,P=0.928)的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疗机构在面对类似自然灾害时应尽快启动医疗应急救援预案。各医院应该尽快组织医务人员做好救援工作,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并发相关感染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伤口感染及并发气性坏疽的规律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受伤部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等.结果 本组震后送伤员147例,其中骨折117例,占79.6%,包括多发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2例;合并多发性软组织挫裂伤31例,挤压伤9例.进行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41例,发现有细菌生长的感染共27例,其中软组织挫裂伤清创术后感染13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7例,截肢术后感染3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感染3例(气性坏疽1例),原发性气性坏疽1例.2例气性坏疽伤员均行截肢术以救治生命.术后所有伤口均痊愈.入院后截肢2例,无死亡者.结论 地震伤具有战伤的多数特点,应按战伤分类处理.骨折伤员占地震伤的大多数,其中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现场急救应以清创为主,保持伤口开放引流,以利后期救治.  相似文献   

14.
邓旦  谭艳  廖明松  梁燕  陶杰  吴晓波  陈重  常明  李茜 《四川医学》2009,30(5):740-741
目的探讨便携式超声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便携式超声在我院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范围、应用方法和具体作用。结果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3307例,超声检查共计1386例次。应用便携式超声仪检查例次占75.4%(1045/1386)。震后初期(地震发生后15min-72h)全部地震伤员的超声检查均采用便携式超声,地震中后期(震后72h-6周)采用便携式超声的床旁超声检查占超声检查总量的73.87%(458/620)。其中部分超声检查为超声引导下介入诊断或治疗。便携式超声共筛查出腹腔积血14例,胸腔积液(血)34例,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肢体软组织深部血肿6例,监测了7例挤压综合症患者浆膜腔积液及肾脏体积和血流灌注变化。创伤相关病变的便携式超声阳性检出率为6%(63/1045),没有发现假阳性,假阴性率为0.51%(5/982)。结论便携式超声在地震初期伤员的分诊、中后期重症伤员的床旁检查以及介入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后半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来院结核病人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分析整理2008年5月至10月以及2007年同期德阳市人民医院所收治住院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结果2008年5月-10月较2007年同期德阳市人民医院所收治住院结核病人数有所增加(154人次和186人次),来自于地震重灾区病人所占构成比(18.82%和9.74%),年龄〈20岁病人所占构成比(13.98%和7.14%),以及临床表现为发热(39.25%和25.97%)以及有影像学活动性征象(63.44%和51.30%)的病人所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方案和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震后半年内,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病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来自于地震重灾区病人及年轻病人所占比例则增加明显,临床有发热及影像学活动性征象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治疗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检伤分类在印尼海啸危重伤员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伤分类在地震、海啸灾区转运危重伤员中的作用。方法在印尼亚齐地震海啸灾区救援中,运用检伤分类筛选危重伤员并航空转运到亚齐机场,机场多国联合转运中心对危重伤员采取急救医疗措施并依据检伤分类结果确定后送次序。结果共计对217名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快速处置并转运后送。结论检伤分类可有效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救治危重伤员。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措施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汶川大地震后有效预防理县灾后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方法 紧紧抓住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采取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 ,开展疾病症状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可疑传染源;科学消杀,卫生监督,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健康教育,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结果 理县灾后传染病疫情明显低于历年水平,确保理县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 采取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 能够有效预防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后伤员成批后送转诊过程中后方医院的接诊流程和模式.方法 对汶川地震灾害后本院3次成批接诊139例伤员转运和初步收治的流程及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9例转院伤员中,入院时危重患者37例(26.6%),中至重度患者98例(70.6%),轻症患者4例(2.8%);感染观察病房收治病例23例(16.5%);入院当天急诊手术9例(6.5%);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和分类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无1例发生转运和收治途中死亡,无院内感染发生.结论 建立地震灾害后后方医院成批伤员接诊模式有利于伤员的及时有效救治.建立模式的关键是:及时评估,确定应对等级;明确职责,合理组织人力资源;各环把关,强化院内感染控制和规范流程,保证处置及时.  相似文献   

19.
邹晋梅  杨静  张羽  田岚  董建玲 《西部医学》2010,22(8):1558-1560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前后绵阳羌族人群风湿免疫疾病的疾病谱变化情况。方法对地震前接受风湿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896例绵阳地区羌族居民进行震后的随访,参照修订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China-ILAR)风湿病调查表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与相应检查,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的疾病诊断标准做出诊断。同时使用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Ⅳ)标准来诊断患者是否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留取血标本以备IL-6、皮质醇及T细胞亚群检查。结果地震后随访成功823例,男性441例,女性382例,随访成功率为91.85%,脱失73例,其中死亡8例。地震前被调查人员风湿性疾病以骨关节炎最多,其次为软组织风湿病、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症。地震后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软组织风湿病较地震前均有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震后有79人发生PTSD,发病率为9.6%,类风湿关节炎人群中PTSD患病率较高。通过对PTSD阳性及阴性各40份血标本的检查发现,PTSD阳性人群皮质醇均值较阴性组低,IL-6水平阳性组较阴性组高,TCD4/TCD8比值较PTSD阴性人群低。结论羌族人群常见风湿性疾病与其它地区相应疾病的发病率相似,地震使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软组织风湿病较地震前明显增多,类风湿关节炎与PTS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确保理县居民和救灾人员地震灾害后的食品卫生安全.方法 调查、评估理县灾后的食品卫生状况,全面开展卫生监督、食品理化、微生物快速检验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并针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和重点食品加强监管.结果 理县在地震灾后未发生任何食品安全事件,当地居民的卫生观念和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结论 组织有力、重点突出、多方协作是灾后食品安全防疫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