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闭塞颅内动脉瘤(附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自1993年1月~8月,我们用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20例中,动脉瘤分布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3例,颈动脉窝动脉(颈眼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4例,前交通动脉7例,基底动脉下段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1例,均做了微弹簧圈动脉瘤内闭塞术,其中14例完全闭塞,其余6例部分闭塞(准备第二次栓塞)。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在闭塞动脉瘤同时亦闭塞了同侧前动脉(无任何症状)以外,其余18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20例栓塞无一例死亡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男5例,女5例。年龄34~67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1例,颈内动脉C2段、C3段、C4段(海绵窦段)各1例。10例均应用进口微钨丝弹簧圈,其中2...  相似文献   

3.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女性,47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第2次出血为第1次出血后9d,第2次出血后马上转入我院,为Hunt-HessⅢ级,CT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2手术方法于病人第2次出血后9h在全麻下行DSA检查,证实为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测量动脉瘤大小为4.5mm×4mm,瘤颈-体比为1∶3,动脉瘤呈囊状。应用Excel-14微导管术前行“双塑型”,在清晰的路途导引(roadmap)下,首先,将微导丝送入动脉瘤内,继之微导管缓慢跟进动脉瘤内。先轻撤微导管解除张力,再缓慢撤除微导丝。应用导引导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38例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8~70岁。术前病情按Hunt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13例,Ⅳ级9例,Ⅴ级3例。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位于颈眼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10例,分叉部2例;前交通动脉1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后动脉1例;小脑上动脉1例;椎动脉1例,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加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各1例。螺旋CT扫描均有不同程度脑池积血,其中位于侧裂池23例,鞍上池19例,环池12例,四叠体池9例,纵裂池8例,伴有脑内血肿者12例;伴有脑室血…  相似文献   

5.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0年至1994年5月,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44例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其中39例为前交通动脉瘤,2例为额极动脉末端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垂直段和胼周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各1例。2例前交通动脉瘤还合并其它部位动脉瘤。6个梭形动脉瘤,余为囊性动脉瘤。6个梭形和3个囊性动脉瘤经电灼包裹,余中型囊性动脉瘤均由一次性手术夹闭瘤颈。术后2例死亡。全部病例随访,除1例植物状态、1例偏瘫、2例视野缺损外  相似文献   

6.
国产钨丝微螺旋圈栓塞治疗六例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囊状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可因出血而危及病人生命。传统的治疗是直接手术。本文报道6例颅内囊状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应用自制钨丝螺旋圈闭塞动脉瘤,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报告颅内破裂动脉瘤24例的早期显微产治疗,方法 24例临床Hunt andHcss分别是1级5例,II级9例,III级7例,IV级2例,V级1例,入院后经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24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0~3d内显微直接夹闭术,其中〈24h内手术15例,24~48h内手术5例,〈72h内手术4例,结果 24例中除1例V级病人于术后3d死亡和1例III级病人于术后2个月因颅内感染死亡飓,余22例均获得优或良疗效,治愈率达90.6%,结论 早期显微外科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尤其对Hunt I~III级病人,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降低保守治疗期间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3例60岁以上女性,临床表现为严重头痛和木僵,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第三脑室内血凝块,血管造影示基底动脉分叉处分别有5mm×5mm、3mm×3mm、5mm×7mm的动脉瘤,且均伴有巨长基底动脉异常的病例。双额瓣开颅,分开大脑间裂,必要时可切断前交通动脉以获得开阔的手术野,清除蛛网膜下腔血囊块,确定双侧A_2段。在终板,分离和保护下丘脑动脉,切开终板,开放第三脑室,清除第三脑室内血凝块,通过第三脑室部分被破坏的底部进入  相似文献   

9.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入路。方法:后循环动脉瘤22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10.3%,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瘤6例,脉络膜后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18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结果:动脉瘤夹闭加切除10例,孤立加切除6例,包裹2例,血管内治疗2例,2例未治。18例优良,2例轻残,无手术死亡。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入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P1-2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下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P2-3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男16例.女19例:年龄35~65岁,平均45.6岁。大脑前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7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直径4.0~18.0mm。首发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大脑中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5例。Hunt-Hess0级6例,Ⅰ级19例,Ⅱ级7例,Ⅲ级3例。手术时间:发病48h14例,3~10d3例,11~16d18例。手术方法:瘤颈夹闭32例.瘤颈夹闭加包裹术2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行部分切除加夹闭术。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10例MRA和DSA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例做MRA的患者与其中同时做DSA(9例)及手术(1例)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5例MRA结果与DSA一致,包括2例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2例血管畸形。另5例中,1例MRA检查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但DSA仅显示该段动脉狭窄,2例MRA显示两侧颈内动脉虹吸部闭塞,DSA除有上述发现外,还检出脑底部异常血管网,1例MRA显示左侧颈内血流来自前、后交通动脉,DSA检查结果为左侧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起始部的闭塞,1例MRA显示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瘤腔大小为1.0cm×0.9cm,手术中证实为2.0cm×1.0cm,部分瘤腔内有血栓样物质充填。本组资料说明MRA能较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Wilis动脉环和大动脉的闭塞和狭窄病变,不足之处为(1)MRA可因血管闭塞或动脉瘤腔内有血栓样物质不能准确反映瘤腔大小。(2)目前MRA仅能检出大动脉及其一、二级分枝。(3)MRA显示动脉狭窄可有病变“夸大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资料与方法 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21~78岁,平均49岁。病程3d至1个月,平均2周。头痛38例,头晕20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意识朦胧21例,昏迷5例。后交通动脉支16例,前交通动脉支20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眼动脉2例。动脉瘤大小:0.4~1.0cm 43例,1cm以上3例,其中2.2cm 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33例;Ⅲ级8例;Ⅳ级5例。颅脑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除4例急诊出现昏迷、脑疝、颅内血肿外全部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瘤病变。全部患者均经翼点入路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3.
我科2001年1月~2002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夹闭5例,保守治疗7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8~64岁,平均50.1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4例。1.2脑血管造影11例入院后行DSA检查,1例病人因2年前在外院行“前交通动脉瘤GDC栓塞术”,入院后未行DSA检查。造影共发现动脉瘤14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眼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1个。动脉瘤最大直径为4~11mm,平均为7.7…  相似文献   

14.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8月~2003年3月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颅内动脉瘤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10~70岁,平均43.7岁。单发动脉瘤27例,多发动脉瘤l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l例。动脉瘤部位:大脑前动脉瘤2例3个,前交通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瘤Ml段  相似文献   

15.
我科近年来收治脊髓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AVFs)病人9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23~64岁,平均30.4岁,均有肢体肌力下降,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括约肌障碍者8例。8例行脊髓MR检查,均发现有异常增粗的血管影,5例发现有静脉瘤。9例经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均证实为脊髓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3例为脊髓前动脉供血,5例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发生吻合后支配同一瘘口,1例为脊髓前动脉单根供血,但有2个节段的腰动脉或肋间动脉造影均可见该脊髓前动脉和瘘口显影,瘘口位于胸段…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51岁。27例脑内血肿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前交通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本研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处理原则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有24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2例行股动脉穿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行DSA检查确诊动脉瘤后术前准备时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根据GOS分级,本组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3例,Ⅳ级7例,Ⅴ级13例。结论某些特殊部位的白发性脑内血肿,有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需尽早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术中夹闭动脉瘤并将血肿清除。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介绍颅内巨大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手术方法。方法:(1)切除动脉瘤壁,重建载瘤动脉。(2)应用窗式成角动脉瘤夹重建载瘤动脉。(3)颈内动脉慢性结扎,动脉瘤孤立术。结果:3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18例(包括7例海绵窦段),中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术后优良者26例(81%),本组无一例死亡,术后病残率6例(19%)。随访6~24月,全部病例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动脉瘤切除和载瘤动脉重建是手术治疗巨大动脉瘤有效的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的资料。按Hunt-Kosnik分级,其中0级3例,Ⅰ~Ⅱ级14例,Ⅲ~Ⅳ级3例。共22个动脉瘤,其瘤体最长径均≤3 mm,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和眼动脉瘤分别为4个,大脑前动脉A2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各2个,脉络膜前、垂体上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采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22个动脉瘤,其中3个辅以支架,2个栓塞过程中临时使用球囊。结果 22个动脉瘤均被栓塞,其中6个(27.3%)达致密栓塞,余16个(72.7%)为不完全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解脱后部分脱出支架网眼1例,而后再置入1个支架将其贴在两层支架之间。20例患者临床随访6~36个月,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比较安全,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98年4月至1999年5月使用电熔解脱性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9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41~62岁,平均50-6岁,均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经保治疗病情稳定,但均有反复头晕、头痛,其中1例伴轻度失语和右侧肢体轻瘫,1例伴轻度智能障碍。9例均无癫痫、精神异常等症状,亦无脑积水。1-2 影像学检查:8例经MRA检查,5例提示颅内动脉瘤,全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