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抗原及其菌苗的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02206)高立慧综述胡绪敬审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在...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2004年12月到2005年2月共收治了14例流行性脑膜炎病人,其中有5例为某小学五年级的在读学生,只有1例血液和脑脊液均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C群。 相似文献
5.
我国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单克隆抗体分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自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11个省和2个直辖市流脑病人和带菌者中所分离的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应用抗脑膜炎奈瑟氏菌1类和2/3类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和全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tholeCell-ELISA)对109株B群Nm进行分型及分亚型检定。初步结果表明。上述菌株可分成6个型,分型率为34.9%(38/109),其中15型较多,占15.6%。67株可分为12个亚型及复合亚型,分亚型率为61.5%,其中以P1.2亚型最为多见,占可分亚型菌株的47.8%(32/67),其次为P1.12亚型,占13.4%(9/67)。在比较病人菌株与带菌者菌株的型别时发现,前者存在明显的优势亚型,即P1.2亚型,占可分亚型病人菌株的64.4%(29/45)。而后者中仅1株为P1.2亚型。该亚型主要发现于1984年以后,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目前引起我国B群流脑发病的主要亚型。分析结果还初步解释了我国B群流脑带菌率高发病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常山流脑监测组 《疾病监测》1997,12(7):263-264
147株脑膜炎奈瑟氏菌药敏试验报告浙江省常山流脑监测组*(324200)为了给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治疗和接触者预防服药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我们对常山县在流脑监测中分离到的147株脑膜炎奈瑟氏菌(Nm),进行了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脑膜炎奈瑟氏菌致败血症死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摘要患者尹××,男,15岁,中学生。因头痛、头昏、乏力、皮肤瘀斑约13h于2006年3月13日20:15入院。既往无特殊慢性病史。查体:体温不升,脉不清,血压为0,意识模糊,面部、口唇及四肢远端重度紫绀,四肢冰凉,全身皮肤散在瘀斑、瘀点,压之不退色,肝、脾不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象WBC16.9×109/L,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见中性粒细胞内有大量空泡,示中毒性改变,其他无异常;凝血酶原时间>120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20s,纤维蛋白原<0.6g/L;总胆红素37.6μmol/L;直接胆红素10.8μmol/L,谷丙转氨酶77U/L,谷草转氨酶149U/L,碱性磷酸酶786I U/L,尿素… 相似文献
9.
王惠军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2,(4)
粘液奈瑟氏菌(Neisseria mucosa简称NM)是奈氏菌属中的一个菌种,和其他奈瑟氏菌种一样,常寄生于人类或其他动物咽喉部,是正常细菌群。我院于1990年10月11日收治一例9天的婴儿,从血培养中检出NM。并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患儿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研究为基础,分析2003~2005年间我国流脑暴发流行期间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分布特征。方法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66株2003~2005年流脑流行期内分离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及2株参考菌株的2-DE电泳图谱,并结合质谱分析的结果进行部分外膜蛋白和sucD蛋白表型分析。结果根据外膜蛋白和sucD蛋白将实验菌株共分为9型,其中安徽菌株分型结果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而其他地区菌株分型分布则显示出高度的多态性。结论安徽已经有优势菌型形成,但优势菌型还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此类菌型分布和变迁的检测可能对认识流脑的流行规律和有效进行流脑疾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3年1月北京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测,了解感染病原及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常规细菌学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脑膜炎奈瑟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中脑膜炎奈瑟菌核酸,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分型和FetA分型,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标本中均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基因ctrA和血清群B特异基因siaD。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可疑阳性菌,经实验确诊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PorA为P1.20,23-9,FetA为F1-91;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基因型为ST10051,属于ST4821序列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该菌株经鉴定为B:P1.20,23-9:F1-91:ST10051(ST4821序列群)。北京地区人群中已经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发死亡病例,提示应全面掌握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病例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例Y群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患儿皮肤及皮下组织坏疽护理经验。方法:根据伤口的不同恢复周期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结合多学科的治疗和护理优势为患儿选择伤口护理技术、负压及植皮治疗,对患儿实行换药时预防性镇痛干预,并积极给予1年的延续性照护等。结果:住院时间2月余,双下肢伤口瘢痕愈合出院。随访1年,该患儿经过多次激光、瘢痕松解等康复训练,基本能够正常行走。结论:针对Y群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患儿的皮肤护理,利用多学科的治疗和护理,积极给予疼痛干预及康复指导,结合长期有效的延续性照护,对该患儿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PCR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自健康人群鼻咽拭子中分离的74株表型特征为不可分群的脑膜炎奈瑟菌,利用PCR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用PCR方法扩增脑膜炎奈瑟菌种属特异性基因crgA和A、B、C、W135、Y、Z、X以及29E不同群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确定不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以脑膜炎奈瑟菌crgA基因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74株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中,66株脑膜炎奈瑟菌crgA基因扩增阳性,检出率89.19%。66株菌株进行不同血清群的PCR分群鉴定,40株菌株(60.61%)可检测为不同的血清群基因型,B群27株,29E群7株,X、Y群各2株,C、W135各1株。结论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PCR基因分型研究对脑膜炎奈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的处理,对患者标本及其接触者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验,了解感染原因、分析密切接触者的脑膜炎奈瑟菌携带情况及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对患者标本和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同时进行分离培养并提取核酸,PCR检测脑膜炎奈瑟菌;分离菌株和患者血清核酸进行血清分群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
结果 患者血清及4份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ctrA基因阳性。其中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3株脑膜炎奈瑟菌;患者血清标本及分离菌株均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MLST分型显示患者血清为ST4821序列型、其余3株细菌分别为ST7623、ST4821、ST5586。
结论 实验显示一种高致病性的ST4821型脑膜炎奈瑟菌已存在于陕西省健康人群中并引发感染病例致患者死亡,应全面了解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的健康携带和病例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血清不可分群(non-serogroupable,NG)脑膜炎奈瑟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选取我国2005-2011年分离的104株血清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分群(A、B、C、W、E、X、Y、Z、H、I、L、K、cnl)方法,检测其ST序列群及基因群。结果 104株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中,基因群分布为荚膜基因缺失菌株(capsule null locus,cnl)(36株)、B群(20株)、C群(14株)、W群(9株)、E群(9株)、X群(3株)和Y群(3株),余下10株未鉴定出基因群;未发现其他基因群菌株。MLST分型将104株NG菌株分为45种ST型,其中14种为新的ST型;17种ST型可归为7个序列群(65株);cnl菌株全属于ST-198序列群,B群和C群菌株以ST-4821为优势序列群,W群以ST-11和ST-174序列群为主。结论我国NG脑膜炎奈瑟菌具有基因多态性,其中ST-198序列群全部为cnl菌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1966~1993年21个省市分离的218株A、B和C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对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在108株A群Nm中20株(18.5%)对SMZ耐药,其中17.3%的病人菌株,21.2%的带菌者菌株耐药;31株(28.7%)对ASP耐药。在101株B群Nm中40株(39.6%对SMZ耐药,其中43.3%的病人菌株和34.1%的带菌者菌株耐药,17株(16.8%)对ASP,10株(9.9%)对cF耐药。在9株c群Nm巾5株对SMZ,2株对ASP耐药。未发现Nm对Chl耐药。实验结果提示我们今后在流脑治疗和化学预防上应加强Nm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这有助于提高这些药物对流脑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等侵袭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可以无症状的鼻咽部带菌状态存在。分为13个血清群,但只有6个群(A,B,C,W-135,Y和X)与其致病性有关。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荚膜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两者本质上都属荚膜多糖抗原,覆盖的血清群有限,无法做到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预防,因此发展通用蛋白质疫苗势在必行。能作为候选疫苗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需具备以下特点:在大多数菌株中都表达且结构保守;可诱生杀菌抗体或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