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芩苷在子宫局部通过免疫调节发挥安胎作用机制,为黄芩\"清热安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PF级受孕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脂多糖(LPS)处理组(B组)、LPS及黄芩苷处理组(C组)和黄芩苷处理组(D组),分别比较四组的流产率、胚胎吸收率及通过ELSIA法测定的子宫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10因子含量的差异。[结果]1)流产率:BA=CD;2)胚胎吸收率:BA≈CD;3)TNF-α因子含量:BCAD;4)IL-10因子含量:DCAB;5)TNF-α/IL-10(即Th1/Th2):BACD,且各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芩苷在LPS致流产小鼠子宫局部免疫调节中,不仅可上调Th2型细胞分泌IL-10因子,使其含量明显升高,同时在抑制Th1型细胞,使其产生TNF-α因子数量显著减少,综合作用避免胚胎丢失,具有良好的安胎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复发性流产(RSA)的影响,探索其调节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的可能免疫机制,为黄芩安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SFP级CBA/J雌鼠随机制成正常妊娠组(A组)、RSA模型组(B组)和黄芩苷处理组(C组)。分别比较各组流产率、胚胎吸收率差异,经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受孕子宫匀浆组织中IFN-γ、IL-2、IL-4、IL-10细胞因子及孕酮含量差异,并观察相应组别子宫组织HE染色切片表现的区别。结果经黄芩苷干预治疗后C组较RSA模型B组流产率及胚胎吸收率明显降低(P0.01),子宫匀浆组织中INF-γ、IL-2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IL-4、IL-10及孕酮含量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后C组在子宫腺体、蜕膜细胞数量和形态方面也较B组更具优势。结论黄芩苷通过调节子宫局部母胎界面免疫状态机制,既明显抑制Th1型细胞分泌INF-γ、IL-2因子,又明显促进Th2型细胞分泌IL-4、IL-10因子,使得免疫微环境中Th2型细胞因子的整体水平上调,促使Th1/Th2平衡偏向Th2型发展,同时也明显提升子宫局部孕酮激素的含量水平,影响并保护蜕膜细胞及子宫腺体正常发育,对降低流产率、胚胎吸收率具有积极作用。黄芩苷能有效抑制RSA行为发生,安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复发性流产(RSA)的影响,探索其陕西,宝鸡调节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的可能机制,为中药学"黄芩安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SPF级CBA/J雌鼠随机分为正常妊娠组(A)、复发性流产(RSA)对照组(B)和黄芩苷处理组(C)。比较各组流产率、胚胎吸收率;经免疫组化、ELISA方法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IFN-γ、IL-4的含量,并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C组较B组流产率及胚胎吸收率明显降低(P 0.01);C组CD4~+/CD8~+T比值及Th1/Th2比值均与正常妊娠A组近似,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B组表现为CD4~+/CD8~+比值和Th1/Th2比值均升高(P 0.01)。结论黄芩苷通过调节子宫母胎界面免疫状态机制,促使Th1/Th2平衡偏向Th2型发展,明显有效降低CD4~+/CD8~+比值,能有效抑制复发性流产(RSA)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黄芩苷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芩苷组、美多巴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 MPTP;黄芩苷组分别给予100 mg/kg黄芩苷灌胃和腹腔注射30 mg/kg MPTP;美多巴组给予31mg/kg关多巴灌胃,1次/d;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15 d.对4组小鼠的运动功能、脑纹状体DA、脑组织GSH、GSH-Px、MDA含量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悬挂实验、游泳实验分值均明显比黄芩苷组、美多巴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0.05);黄芩苷组的脑纹状体DA水平、GSH水平均明显比美多巴组和模型组高(P<0.05);黄芩苷组小鼠的脑纹状体GSH-Px、MDA水平均显著低于美多巴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 黄芩苷预防给药能够有效保护帕金森病小鼠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脑内抗氧化物质GSH水平的有效提升有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非生物诱导子(Ca2+、Mg2+和Co2+)和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 oryzae、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中提取的真菌诱导子,与黄芩毛状根共培养;HPLC法测黄芩苷的量。结果 各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生长和黄芩苷合成有不同影响:黑曲霉诱导子和米曲霉诱导子质量浓度为40和20 mg/L时,Co2+浓度为1.53×10-4 mmol/L时,黄芩苷的量从7.64%分别增至9.18%、8.81%和8.62%。结论 诱导子对黄芩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特异性,可选择性地促进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试验证实黑曲霉诱导子、米曲霉诱导子和Co2+是适合黄芩毛状根代谢黄芩苷调控的诱导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观察黄芩苷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分别采用单次给予吗啡(10 mg · kg-1,ip)致小鼠高活动性及反复间断给予吗啡 处理建立小鼠吗啡行为敏化模型,观察黄芩苷对吗啡致高活动性及行为敏化形成和表达的影响。酶联免 疫吸附法检测小鼠大脑中脑腹侧背盖区(VTA)和前额叶(PFC)区多巴胺含量变化。结果黄芩苷(30,60,120 mg · kg-1g)显著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对照(1095.8±174.5)次,黄芩苷(899.6±187.2)次、(724.2士 221.4)次、(609.1±154.6)次;P<0.01]和急性吗啡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模型组(1518.2:tl85.8)次,黄芩苷 (1385.4± 224.2)次、(1205.1± 174.6)次、(1100.3±235.1)次;P<0.01 ];黄芩苷呈剂量依赖地阻断小鼠吗啡 行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模型组(2096.2±304.6)次,黄芩苷(2004.2 ±218.5)次、(1998.7±224.3)次、(1836.1±233.5)次;P<0.05);(模型组(2124.2士 189.6)次,黄芩苷(1922.2±314.7)次、(1524.1±289.2)次、(1477.4± 219.3)次;P<0.01)]。黄芩苷抑制吗啡敏化小鼠大脑VTA和PFC区多巴胺的释放[模型组(457.6±92.1) · L,(589.2± 102.5) jig . L'黄芩苷(391.1±56.8)网.L1, (448.6±99.3) μg · L-1 ; (324.5 ±66.2) μg · L1,(368.7+45.9)μg · L-1;(234.3±52.6)μg · L-1,(305.3+84. l)μg · I;1; p<0.01, P<0.01]o 结论黄芩苷对小鼠吗啡行 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与其抑制大脑VTA和PFC区多巴胺的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黄芩苷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的影响,探讨其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阐明其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方法无菌分离小鼠淋巴结,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以不同终质量浓度的黄芩苷预孵育淋巴细胞4 h,再以刀豆蛋白A(Con A)或佛波醇酯类多克隆刺激剂(PDB)诱导小鼠淋巴细胞活化,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结合双色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技术检测CD3 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和中期活化标志CD25分子的表达。结果黄芩苷(10、20、30 mg/L)能明显抑制Con A或PDB诱导T细胞活化分子CD69和CD25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多克隆刺激剂Con A或PDB诱导的T细胞早期和中期活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提示黄芩苷在T细胞活化过程的信号转导中有抑制作用,从而可以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外周血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不同浓度的黄芩苷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Q-PCR)检测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R、 IL6R、 IL23R、 RORC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及体外黄芩苷干预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Q-PCR检测发现UC患者外周血IL4R、 IL6R、 IL23R、 RORC基因表达较肠易激综合征(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体外不同浓度的黄芩苷的干预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20μmol/L和40μmol/L对上述指标的降低作用更明显。 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 UC组IFN-γ、 IL-5、 IL-6与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IL-4、 IL-10及TGF-β较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稍降低;20μmol/L和40μmol/L的黄芩苷可引起IFN-γ、IL-5、 IL-6明显降低, IL-4、 IL-10明显升高。结论较高浓度的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RORC、 IL23R的表达,使IFN-γ、IL-5、 IL-6等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和IL-4、 IL-10及TGF-β1水平升高,说明黄芩苷可以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中黄芩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中黄芩苷的影响.方法 对热浸法和冷浸法炮制的黄芩,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对其主要成份黄芩苷进行分析.结果 定量分析:热浸法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为5.06%(n=5),冷浸法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为0.89%(n=5):定性分析:薄层色谱显示冷浸法黄芩无黄芩苷斑点,而热漫法黄芩黄芩苷斑点明显.结论 两种炮制方法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给予0.1 μg/mL LPS刺激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同时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莱菔硫烷(10、15、20 μmol/L)处理星形胶质细胞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选取20 μmoL/L作为干预剂量行GFAP、Ki67双标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检测,进一步验证莱菔硫烷对LPS诱导星形胶质增殖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7kip1、CyclinD1、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CCK8法检测显示0.1μg/mL LPS能显著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增殖(P<0.01),而加入20μmol/L莱菔硫烷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P<0.01),并能减少LPS刺激下的Ki67阳性细胞(P<0.05);细胞周期分析提示20 μmol/L莱菔硫烷可减少LPS诱导下的星形胶质细胞S期比例,增加G1期细胞比例(P<0.05);Western blot提示20 μmol/L莱菔硫烷能下调LPS刺激下PCNA、CyclinD1的表达,上调P27kip1表达(P<0.05).结论 莱菔硫烷可以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抑制体外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促进磨屑诱导分泌溶骨性因子 M-CSF、IL-1在人工关节松动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0例人体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MOs),分组培养,A组(对照组):仅 MOs;B组:MOs+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UHMWPE,未去除LPS);C组:MOs+LPS;D组:MOs+UHMWPE (去除LPS);E组:MOs+UHMWPE(去除LPS)+LPS.培养48h后,放免法测定上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介素1(IL-1)的含量.结果 E组 M-CSF、IL-1含量明显高于A、B、C、D组(P<0.05);B组M-CSF、IL-2较D组增高(P<0.05).结论 LPS具有促进UHMWPE刺激M-CSF、IL-1分泌的作用,增强了UHMWPE的溶骨效应.  相似文献   

13.
袁春晖  桂水清  罗旭 《吉林医学》2010,31(23):3813-3814
目的:探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最佳镇痛方法。方法:选取门诊就诊早孕妇女24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术前10min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10mg和宫颈注射1%利多卡因5ml;B组:术前2min静脉推注芬太尼0.1mg,术中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2.5mg/kg;C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比较三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镇痛优于A组,A组镇痛效果优于C组;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C组。结论:利多卡因加安定用于人工流产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适合在基层医院门诊使用;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效果好,对呼吸循环无抑制,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适合有专职麻醉师的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泊酚及丙泊酚伍用曲马多在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丙泊酚-曲马多组(P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M AP、HR及SpO2变化、麻醉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都能满足手术要求,但镇痛PT组优于P组(P<0.05)。术后下腹痛,PT组小于P组(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丙泊酚伍用曲马多的不良反应小,更适合于人工流产术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固本延衰方延缓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衰老的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固本延衰方治疗,分别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受体(IL-2R)水平。结果衰老模型对照组脾淋巴细胞增殖及IL-2、IL-2R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固本延衰方各剂量组OD值及IL-2、IL-2R水平明显高于衰老模型对照组(P<0.05,P<0.01)。结论提示固本延衰方通过提高衰老机体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IL-2、IL-2R水平,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6.
脂多糖对人工关节磨屑诱导的骨溶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 促进人工关节松动的可能性.方法 采集30例人体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Mos),分组培养.实验分4组(n=30):A组(对照组)仅加入Mos;B组加入Mos LPS(100 μg/L),C组加入Mos 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UHMWPE);D组加入Mos UHMWPE LPS(100 μg/L).培养48 h后,放免法测定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 D组TNF-α和IL-6水平分别明显高于A、B、C组(P<0.05);B组与C组之间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能有效地刺激Mos分泌TNF-α、IL-6,效果与UHMWPE相似,且具有促进UHMWPE刺激TNF-α、IL-6分泌的作用,增强了UHMWPE的溶骨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辐射诱发小鼠胸腺瘤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清洁级C57BL/6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照射组、照射+ADSCs组、假照射+ADSCs组,各8只,末次照射后第7天后分别处死4组小鼠,计算小鼠胸腺指数.刀豆素A(ConA)诱导的胸腺淋巴细胞转化率采用MTY法测定,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照射+ ADSCs组相对于照射组小鼠的胸腺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胸腺指数显著增高(P<0.05),并且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CD8+T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5),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ADSCs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胸腺内细胞水平的变化,保护小鼠胸腺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章琼  陈其御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8):3436-3439
目的 探讨乳酸杆菌(LGG)对空肠弯曲菌(CJ)致敏的自身免疫病模型小鼠(CJ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GG组及氢化可的松(HC)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制备自身免疫病小鼠模型.从造模第15天起分别腹腔(或皮下)注射,连续用药7 d,造模第25大处死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ds-DNA抗体水平及脾淋巴细胞的γ干扰素(IFN-γ)分泌活性;检测脾T、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镜下观察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LGG对ds-DNA抗体没有影响,LGG可改善脏器组织的病理性改变.LGG组GJ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0.42±0.05 vs 0.60±0.09,0.43±0.05 vs 0.60±0.09,(184v16)VS(195±6)ps/ml,均P<0.01].结论 LGG对CJ小鼠的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NO在小鼠急性重型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NO(一氧化氮)在LPS(脂多糖)联合GalN(D-氨基半乳糖)诱导BALB/c小鼠急性重型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同时腹腔注射LPS与GalN的生理盐水溶液于BALB/c小鼠作为试验组.观察血清中ALT、AST、NO2-在3、6、9和12 h的动态变化及肝组织iNOS mRNA的表达.结果试验组动物血清中ALT、AST进行性升高,在12 h时与对照组比较P<0.01.试验组动物血清中NO2-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在12 h时与对照组比较P<0.01.试验组动物肝组织细胞iNOS mRNA的表达不断增强.对照组血清中ALT、AST及NO2-含量变化不大,其肝细胞极少见iNOS mRNA的阳性表达.结论在LPS联合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中,动物体内NO生物合成机制被激活,是其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