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角膜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认为,角膜炎常见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倦内伤;脏腑涉及肝、肺、心、肾、胆五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调主要涉及血瘀、痰火2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缺乳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乳难”。其后又衍生出众多称谓。自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有专门论述,至明清对于缺乳的病因病机趋于完备。缺乳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有气血不足、先天无乳;实者有气郁血滞、痰湿阻滞。临床治疗以益气补血、通经下乳、涤痰通乳、理气通乳为主,并辅以外治法和饮食调养。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论头痛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梳理古代文献对头痛的论述,发现历代医家在头痛诊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显著成就。唐以前医家认为外感邪气侵袭经络易引发头痛,其中以仲景的四经辨证头痛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宋金元时期是头痛辨证、分型、治疗等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金元医家对头痛阐释做出了划时代的学术贡献;到了明清,各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对头痛理论进行总结、论述以及提高,从而对头痛形成了从病因到证治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大体经历以下4个阶段:(1)奠基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各医家认为外感和内伤因素均可以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2)形成阶段:晋隋唐时期,拓展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中巢元方的"风邪入脑"和孙思邈的中风"由热引起"理论,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开拓思路。(3)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医家提出了"心火暴甚""气血自虚""痰湿生热"理论,丰富内因导致中风病发生的理论。(4)完善阶段:明清时期,重在调整和充实前人的理论内涵,逐渐认识到中风病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力所伤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本为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在标为风痰蒙窍、肝风内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初步形成了中风病之因机认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供糖尿病患者选择或联合应用,控制血糖达标已不太困难,但如何能同时注意保护脏器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药物副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选用药物的标准也逐渐把药物的安全性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传统中医学将糖尿病按照中医消渴病辨证论治,历代医家在消渴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
乳岩病名释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乳岩古代病名近20种,通过解析其病名的文字本义,总结了文字中提示的病因、病证特点以及预后等信息。研究乳岩病名有助于了解古人对乳岩病的认识,提示字义亦为古代文献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由五志过极、恣食肥甘、年老体衰、房劳过度、失血过多等因素导致内虚而形成的暗风。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其病机为正衰积损,气机逆乱,痰浊蒙窍,肾虚气衰,气虚血瘀、血冲入脑。治疗中风应辨证论治,采用补阳养阴,养血润燥,滋肾养肝,补气培元等原则,忌用辛温风燥之药。中风好发于中年之后及肥人,凡有手足渐觉不遂,或指节麻木不仁等症状者为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应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察脉证之虚实以指导预防用药。明清医家已从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伏邪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气温病。历代医家所论伏邪包括外感伏邪和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多由伏气温病、伏寒化温、疫疠伏邪、六淫伏邪。  相似文献   

9.
10.
多寐在中医古籍中记载浩繁,本研究通过整理中医古籍,发现古人关于本病虽提出诸多学术观点,但相关论述纷杂,层次不明。因此,笔者通过对多寐相关的文献查阅、分析及整理,解析古代学者关于多寐病因病机及治法的不同学术观点,详尽研究其病因病机及治法,以完善祖国医学关于多寐的理论体系,以期对现代临床辨治本病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对其中的药对运用思维进行探讨,从药对与治法、药对与四气、药对与五味、药对与升降浮沉、药对与归经、药对与药物毒性等6个角度加以列举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古代经典名方丰富的内在价值并指导临床药对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孙桂芝教授从医60余年,在乳腺癌的中西医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卢雯平教授在20多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基于孙桂芝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思想,发展提出三辨论治思想,根据不同治疗阶段的病机特点,结合全方位、全周期综合管理治疗模式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述了妇人经闭、经漏、带下以及其他妇人易得疾病,认为妇人经闭应补气养血、清泻虚火,而针对经漏不止,应以补脾胃、升举气血,并论述了其他理论与治法,一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妇科治病模式.对李东垣在书中的妇科用药频次以及药物归经的统计分析,可见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均为补中益气汤中的组成药物,足见李东垣对于脾胃的重视,也可见其学术思想对妇科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要实现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仍然缺乏全面有效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浙江大学医学院开设博士生学术创新论坛,探索提高医学博士生创新能力,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医家对疲劳症的辨证与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对亚健康状态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慢性疲劳综合征。由于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变化,西医很难确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类似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疾病有丰富的理论论述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种病因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一般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瘙痒为特征。荨麻疹的中医古代病名主要有瘾疹,或隐疹、隐胗、隐轸;赤疹、白疹,或赤轸、白轸;风(疒咅)癗、(疒咅)癗、(疒咅)(疒畾);游风、赤白游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65-67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降钙素原在FN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8月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患者20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非感染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分别测定两组降钙素原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分析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观察组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影响化疗的效果,需要进行预防管理,降钙素原可用于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