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生"五邪"是指由脏腑和气血津液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与风寒湿燥火外邪相类以的病理现象.(以下简称"五邪")"它是从研究脏腑病机学说的某些特定病理现象入手,根据其与外感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之相似为基础,将这些病理表现概括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大系统.它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而属于内生"五邪"的病理过程,为了有别于外感六淫,特冠以"五邪"之名.  相似文献   

2.
古代医家认为,失眠病因复杂,外邪、情志、病后、劳逸、饮食等均可致不寐。病机多样,不外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脏腑损伤、气血失调及痰火、瘀血致病。在寒热辨证上,大多认为不寐以热证居多,或为实热,或为虚热,或为肝火,或为痰热,宜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瘙痒症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瘙痒症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复杂,既有外邪又有内伤及内外邪相合致病,外邪多为风、寒、湿、热;内因为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失调;上述原因导致血热生风,血虚生风,湿热内蕴,风盛作痒,瘀血阻滞等。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凉血、养血、润燥、消风、化瘀、止痒。结论:辨证论治瘙痒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瘙痒症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瘙痒症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复杂,既有外邪又有内伤及内外邪相合致病,外邪多为风、寒、湿、热;内因为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失调;上述原因导致血热生风,血虚生风,湿热内蕴,风盛作痒,瘀血阻滞等。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凉血、养血、润燥、消风、化瘀、止痒。结论:辨证论治瘙痒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热诸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脏腑失于濡养而致;既病之后,又易与内生痰、瘀等内外合邪;后期转归复杂,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阴阳失调.临证应结合病因、病程、病种辨证治疗;求脏治本,表里兼容;依据病程,灵活用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因有“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之分。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可致风、寒、湿、燥、热五邪内生。临床实践表明,瘀血对“内生五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述脑髓的生理与五官、脏腑的关系。提出脑髓病的病因有风、寒、暑邪、湿、燥、火、热及七情。病机有正虚邪犯,气血失常,阴阳失调,瘀血内阻,痰饮上犯等。脑髓病的治法主要为药物,治法有回阳救逆法,补肾荣脑法,醒脑开窍法,平肝潜阳法,补益气血法,涤痰醒脑法,引血上行法,活血化瘀法,消食导滞法,通腑泻热,清热解毒法,理气解郁法,另有情志疗法。  相似文献   

8.
中风的辨治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因病机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确立“中风”病名。指出中风的病因是“脉络空虚 ,风邪入中” ,主张采用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的方法。目前国家标准疾病名称将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脑血管病称为缺血性中风 ,脑卒中后遗症称为风痱。中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内虚 ,复因情志、外邪、饮食、房劳等因素诱发。所谓“内虚” ,主要是指气血亏虚 ,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而病位在脑。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 ,又称真中风或真中 ;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风或类中。就临床而言以内风引发者居多。综上…  相似文献   

9.
从对16例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认为:(1)MSOF之中医病名可用“脏竭证”来概括。(2)其病因病机,一是由于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失调,阴阳失衡,卒然感受热、毒、湿等外邪,正不胜邪,气机逆乱而致病;二是或由于骤然感染、创伤、手术等,使热、毒、湿邪内犯机体而发病。(3)治疗要点为祛邪法与扶正法并用,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0.
吕昆  程新  于国俊  吕宏生 《中医学报》2022,37(3):565-571
吕宏生教授以"辨、平、参"三法为原则辨治肾性高血压:"辨"即详辨六淫、七情、饮食之邪及所伤脏腑;"平"即滋肾平肝,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参"即衷中医参西医.吕师认为,肾性高血压的发病病位在肝、肾,并与心、脾密切相关.肝、肾及阴阳、气血的异常,为疾病中心环节.临证时首当详辨肝、肾虚损以及风、痰、湿、瘀诸邪,何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
方邦江教授认为,对于老年急性发热,应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衷中参西,灵活运用。对于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位、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在清热同时兼顾养阴益气,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的。对于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为感受风热之邪后热邪壅滞于肺,以清肺化痰平喘为法,立足表邪未解兼有肺热喘咳之麻杏甘石汤,尤其擅于重用石膏。针对内伤发热应根据证候、病机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虚火宜补,实火宜清。  相似文献   

12.
国医大师段富津认为瘾疹是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为内患,六淫客表为外因,内外合邪是发病关键.分析段教授治疗瘾疹之血热生风证、表虚风盛证、脾虚湿郁证3则验案,以示段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思路.总结其治疗原则为"疏风胜湿以驱外邪,实表调血以安内患",常用药对是荆芥-防风、苦参-苍术、黄芪-防风、生地黄-大青叶、制何首乌-当...  相似文献   

13.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在肺,属于疫病",其中医名可为"肺疫"。新冠肺疫的病因,外因之主因是感染病毒(异气),内因是患者身体系统,同时合并兼夹感受"六淫"邪气(常气)。只有疫毒本身是普遍的,寒暑燥湿风火不具有普遍性,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常见病机是邪毒犯肺,挟热下利,肺失宣降,水停生湿。总体治则是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标本兼治、三因制宜。此外,本文还提出病毒有无寒热属性的问题,供医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发生、复发及转移是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作用结果,与六淫、情志、饮食、理化、痰饮、瘀血等病因,正虚邪恋、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饮内停、毒热瘀结等病机相关,但纵观脏腑功能活动的推动激发,气血精津的生成、运行、代谢,人类自然衰老进程,肿瘤病变演变、常见症及并发症表现等,均与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三焦气化不利的程度及范围,既是病变程度及预后转归的主要判定依据,也是指导方剂、针灸、食疗、心理、气功等中医药防治手段实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急症的基本特点为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多病证,但又同中有异。急症的病机要点为:①内外合邪,因果夹杂;②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热)痰瘀,常可转化并见;③邪盛酿毒,有外受、内生之别;④邪实机闭是急症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⑤病性多实,但常虑实夹杂;⑥病机之间的演变转化,可致多证相关。  相似文献   

16.
室性早搏属中医"心悸"范畴,其发病特点与中医"风证"有相似之处."风为百病之长",外风、内风均可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外风可由表及里或直中于心而发病,多伴有表证,治疗上应注重风药的使用;内风多由热极生风、痰热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阴虚动风等扰动心神而发病,在清热、化痰、平肝、养血、滋阴的基础上,亦当注重祛风熄风."邪...  相似文献   

17.
湿疹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皮损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容易反复。随着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湿疹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湿疹有数千年的历史,针对湿疹的不同病期,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疗效好,复发率低。对于湿疹的病因、病机各医家进行了论述,对其病因主要围绕着风、湿、热邪进行论述,对湿疹发病过程中涉及的脏腑,有从心论述的,有从脾论述的,也有从心、脾、肺、肝等方面论述的,认识不一。为进一步了解湿疹的病因、病机,该文从中医藏象学说的角度,分析五脏与湿疹发病的关系,更好的从病因、病机方面认识、治疗湿疹。  相似文献   

18.
郝学君教授认为,湿疹以脾胃虚弱为本,风、湿、热、瘀为标。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浸淫肌肤;或兼外受风邪,风湿相搏,发为本病。治疗时标本兼治,以调理脾胃、扶正固本为主,辅以散风、祛湿、清热、化瘀等,采用火针点刺与体针治疗相结合,对于一般湿疹及顽固性湿疹均有显著疗效,使机体归于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调节能力,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热厥的本质应为现代医学中脓毒症休克,二者皆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均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危重症.“厥应下之”论述了热厥的治疗应以清热或攻下为主.脓毒症休克病因病机复杂,临证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若伴见阳明腑实证,治宜攻下,方以小承气汤内泄肠腑热结、外解厥阴气滞;若腑实未见,而是无形邪热内郁,阳气郁遏不能通达...  相似文献   

20.
风药指味薄气轻,具有发散上升之效的一类药物。根据文献总结,风药可分为发散外风类、平熄内风类及搜风类药物等三类。风药的应用常见于临床各科疾病,在湿病治疗中使用尤其广泛。湿邪为六淫之一,其病病因繁杂,致病多样,风药在湿病证治中常与他药配伍应用,其主要有升发脾胃阳气、调理三焦气机、开玄府透邪及通利血脉等四个作用.在湿病具体应用中,风药根据病机与其配伍药物而发挥不同作用,临床使用当细审病机,辨证论治,正确应用风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