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脉高压性胃病(pon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也见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危急生命。1984年Sarfeh等提出PHG与非PHG在形态、功能、治疗上都有不同,因其病理组织学上炎性改变依据不足,可称其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常与食管静脉曲张同时存在,而PHG出血可占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的10%~6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损害越重,则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越高。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轻者以PHG合并出血为主,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重者则以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主。  相似文献   

2.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指在门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粘膜病变。PHG是肝硬化或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与食道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同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两大主要原因,关于PHG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现笔者就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引起胃粘膜损伤,发生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这种因门脉高压产生的胃粘膜病变称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re gastropathy,PHG)。随着急诊胃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有相当部分是由PHG所致。我院自1990年1月~1997年底共收治40例经胃镜、B超检查确诊为PHG出血患者,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PVH)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病因及与年龄、门脉高压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经内镜证实肝硬化门脉高压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97例,纪录内镜检查结果、静脉曲张程度、胃粘膜损害情况,并取病理活检、Hp检查,评定肝功能情况。结果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占58.76%,溃疡病占39.18%,其中胃溃疡19.50%,十二指肠疡16.5%,复合性溃疡3.09%,不明原因2.06%,Hp感染率37.11%,随年龄增大,门脉高压程度增加,非曲张静脉性出血递增,出血量可以很大,以PHG居多,其产生机理认为主要与胃粘膜淤血、动静脉短路建立与开放、粘膜缺氧及PGE降低等有关,而与Hp感染关系不大。讨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时主要因PHG或溃疡导致出血,以PHG居多,其产生机现认为主要与门脉高压、胃粘膜淤血、动静脉短路建立与开放、粘膜缺氧、PGE2降低等有关,而与Hp感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急诊胃镜的广泛开展,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中,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的因素逐渐增加。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为出血主要原因,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合并症,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门脉高压症引起的胃壁淤血性疾病,门静脉压升高是形成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近年被认为是肝硬化或不合并肝硬化患者胃肠失血的常见原因,统计表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发生PHG的比例高于65%.PHG常是肝硬化患者更严重肝病的标志,也可能是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预测因素.本文对PHG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善宁联合洛赛克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随着急诊胃镜的广泛开展,人们发现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PHG)所致的出血占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12%~59%。有效的止血除  相似文献   

8.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一个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对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镜检查的广泛使用,门脉高压时的胃黏膜病变渐引起关注,被认为是门脉高压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以往曾有许多名称,包括糜烂性胃炎、充血性胃炎、充血性胃病等用来说明这种胃黏膜损伤,后来Sarfeh等将其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本文通过总结我院2001年4月~2005年12月经胃镜检查6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其与肝功能损伤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瑞  毛华  黄纯炽 《肝脏》2011,16(5):423-425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门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粘膜病变,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病变部位主要在胃底,常伴有胃底粘膜萎缩,通过内镜和组织学检查两种方法测得PHG的发病率分别为93.4%和76.1%。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PHG)是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诸多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PHG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减低、HBV感染、内毒素血症等因素均在PHG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国内外文献报道的PHG的发病率差别较大,这可能与PHG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PHG和5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伴有PHG 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为23.07%,不伴有PHG者为25.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轻度PHG患者Hp感染率为23.80%,重度为20.0%,差异无显著性(P>0.05)。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23.60%比72.0%,P<0.01),但门脉高压患者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与Hp的感染密切相关,活动性胃炎的Hp感染率(53.84%)比非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16.94%)显著升高(P< 0.01)。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Hp感染率降低,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胃内环境不适合Hp的生存有关。门脉高压患者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可能是由Hp感染引起,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opathy, 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 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出血症,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重时危急生命. 近年来关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 内镜下和影像学诊断、治疗发展较快. 本文就近年来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凤婷 《山东医药》2005,45(25):65-65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首次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探讨其与门静脉、脾静脉内径、肝硬化临床Child-Pugh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现对2001年12月~2003年6月本院收治的22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引起胃粘膜损伤,发生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这种因门脉高压产生的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rotal Hypertensire Gastropathy,PHG)。研究表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来自静脉曲张破裂者仅占13-41%,而胃粘膜病变所致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却占29-57%。作者自1995年8月~1999年2月共收治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患者52例,分别使用善得定、垂体后叶素进行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副作用等方面作了对照验证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文奇  徐瀚峰 《山东医药》2003,43(34):56-57
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由各种原因的肝硬化引起,因此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首先要针对肝硬化进行治疗,但目前对于肝硬化尚无根治性的方法。多年研究证实,通过降低门脉压力就可以预防出血、降低死亡率,目前预防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肝硬化患者胃肠道出血的潜在病因之一,但其临床意义尚不确定,各地的研究结果相差悬殊,PHG的发生率从7%-98%不等,PHG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从4%~40%。本研究旨在评价PHG与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的临床相关性,着重说明PHG与其它内镜检查及临床表现的一致性,以及PHG发展到消化道出血或死亡的自然史。  相似文献   

17.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非炎性病变,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并发消化道出血,是肝脏疾病中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大原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国内外对有关PHG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常常发生门脉高压症,继发胃肠道血流动力学和黏膜改变,导致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近年来,PHG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逐渐受到重视,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仅次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近年来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门脉高压所致的胃粘膜损伤引起的。以往曾有许多名称,包括糜烂性胃炎、充血性胃炎、充血性胃病等用来形容这种胃粘膜损伤,后Sar feh[1] 等将其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 ,PHG) ,得到大家公认。目前其发病机制还没有被完全阐明,随着近年来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逐渐认识和重视,关于其发病机制也有许多研究,现将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门静脉压力增高门脉高压性胃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由…  相似文献   

20.
加强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并发症抢救及预防再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并发症抢救及预防再出血的研究梁扩寰(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肝病研究所武汉430030)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并发症中,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最多见,其次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再次为消化性溃疡。同济医院报告一组肝硬化上消化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