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 ,国内外关于胃癌的发病机制有诸多研究 ,端粒和端粒酶是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 ,能以自身RNA为模板 ,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至染色体末端 ,因此在细胞永生化和癌变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端粒酶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 ,在癌前病变组织里有所表达 ,但两者显著不同[1 5] 。本文检测了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的表达 ,藉以了解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116例组织标本为 2 0 0 0年 1月至 7月间的胃黏膜病理活检标本。其中胃癌 4 2…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10例正常胃黏膜、16例胃黏膜轻度异型增生、12例中度异型增生、14例重度异型增生、16例早期胃癌及52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胃黏膜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0%,轻、中、重度异型增生胃黏膜分别为81.3%、75.0%、42.9%,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分别为37.5%和36.5%.PTEN蛋白在轻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与重度异型增生、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相比,P均<0.05;中度异型增生与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相比,P均<0.05;肠型胃癌的阳性率(50.0%)与弥漫型胃癌(25.0%)相比,P<0.05;淋巴结转移胃癌的阳性率(14.8%)与未转移者( 51.2%)相比,P<0.05.认为PTEN蛋白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
Autotaxin基因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Autotaxin(ATX)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探讨ATX基因表达在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一、实验材料人胃癌标本取自 1999年 1~ 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外科手术切除 ,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癌患者 ,共36例。男 2 2例 ,女 14例 ;年龄为 30~ 79岁 ,<6 0岁 15例(平均 49.9岁 ) ,≥ 6 0岁 2 1例 (平均 6 7.9岁 ) ;肿瘤 <3cm 15例 (平均 2 .4cm) ;≥ 3cm 2 1例 (平均 4.3cm) ;分化程度 :高分…  相似文献   

4.
目前认为癌的形成过程是多阶段、多过程的,包括多个连续的独立的事件,是多个遗传物质即基因积累改变的结果.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有3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程序死亡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可使细胞增生,程序死亡基因的失活可能使细胞永生化,在胃癌的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至少有两种以上的基因突变,他们各自发挥不同作用.研究胃癌相关基因在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总结基因改变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分子水平揭开胃黏膜癌变的本质,进而明确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3,他引:11  
目的揭示MUC2基因在正常胃肠道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中MUC2核粘蛋白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组织中MUC2 mRNA的表达.结果 MUC2核粘蛋白及其mRNA主要在十二指肠内表达,正常胃粘膜内不表达;肠上皮化生(n=27)和胃癌组织(n=46)的表达率分别为85%,32%和67%,58%;肠化内MUC2基因表达与肠化分型之间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MUC2基因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胃癌的分型之间无关(P>0.05),而MUC2核粘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肿瘤分化存在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 MUC2基因在胃粘膜的癌变过程中是明显上调表达的,胃癌内MUC2核粘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Klotho基因在胃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Klotho蛋白在75对胃腺癌与其癌旁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Klotho蛋白表达阳性率(76.0%)低于癌旁组织(90.7%)(...  相似文献   

7.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CD44v6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7,他引:7  
目的探讨CD44v6基因表达与胃癌发生及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抗CD44v6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正常胃粘膜(n=10)、各级胃粘膜异型增生(轻度n=16,中度n=12,重度n=14)、早期胃癌(n=16)及进展期胃癌(n=52)进行研究,并与胃癌类型、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胃粘膜CD44v6为阴性,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CD44v6蛋白的表达率逐渐升高,至进展期胃癌,表达率达到顶峰.轻、中、重度异型增生表达率分别为12%,33%,43%;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表达率分别为44%和73%.各级异型增生表达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而进展期胃癌表达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82%vs56%,P<0.05),肠型胃癌的表达率高于弥漫型胃癌(78%vs56%,P<0.05),CD44v6蛋白的表达与胃癌肿块大小无相关性.结论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在CD44v6基因表达上已具有明显的潜在恶性趋势,CD44v6基因表达阳性的胃癌具有更强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在这些病变演化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酶TRAP-ELISA法定量检测33例胃癌、8例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5例轻度异型增生、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胃癌,端粒酶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0%、42.9%、40.0%、75.0%、84.0%。端粒酶阳性率在胃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及轻度异型增生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25),而胃癌与重度异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端粒酶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追踪端粒酶阳性的胃癌前病变患者有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个多步骤、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 ,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该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与细胞支架蛋白 tensin同源在 1 0号染色体有缺失的磷酸酯酶 ( PTEN)是人类新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 ,能通过脱磷酸化作用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从而调节细胞正常的生长、发育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粘附、转移。近年研究发现 ,PTEN基因突变、缺失及蛋白表达异常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但有关 PTEN基因与胃癌的关系研究尚少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对 5 7例胃癌及邻近正常…  相似文献   

10.
刘坤  李庚  冯艳玲 《山东医药》2008,48(47):4-5
目的探讨端粒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胃癌和18例癌前病变(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10例,非典型增生8例)组织中端粒酶及PCNA。结果端粒酶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癌前病变为22.22%,两者相比,P〈0.05;PCNA分别为72.50%、27.78%,两者相比,P〈0.05。结论端粒酶和PCNA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端粒酶、PCNA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细胞增生与凋亡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erbB-2原癌基因编码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抗凋亡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来探讨:①PCNA、cerbB2、EGFR和bcl-2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关系及意义。②上述指标与胃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对胃癌诊断、预后评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CA242,CEA,CA19-9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所有病例均行电子胃境检查,经胃镜取3块病变组织(直径约0.5cm)送病理。经病理诊断分为胃癌组32例.癌前病变组33例,对照组(浅表胃炎组)30例,同时取病变组织2块放入5%EDTA二纳液1ml中消化分离细胞,测3组病人病变组织中CA242、CEA、CA19-9的含量,同时测血清中CA242、CEA、CA19-9的含量:对3组病人组织及血清中CA242、CEA、CA19-9的含量及组织/血清比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CA242、CEA、CA19-9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血清中的表达(P〈0,01)。(2)CA242、CEA、CA19-9。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重度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 中度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P〈0.01),而血清中癌前病变组肿瘤相关抗原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织中CA242、CEA,CA19-9检测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84.3%、90.63%、87.50%;特异性分别是66.67%、63.49%、69.84%。结论对组织CA232、CEA、CA19-9表达的检测可预测癌前病变的危险程度,能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而血清CA242、CEA、CA19-9。检测对癌前病变的危险程度及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3.
14.
BCL—2,Fas基因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基因蛋白bcl-2,Fas的表达变化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浅表性胃炎组织20例,萎缩性胃炎32例,肠化生32例,胃癌36例基因蛋白bel-2,Fas的表达变化。结果Fas基因蛋白的表达,浅表性胃炎组65%(13/20)较肠化生组21.8%(7/32)及胃癌组19.6%7/36)明显增高(P<0.005);bcl-2基因蛋白表达,胃癌组织33.3%(12/36),其中高一中分化腺癌阳性表达56.25%(9/16)较低分化腺癌16.6%(2/12)及未分化癌12.5%(1/8)明显增高(P<0.05),浅表性胃炎组无回例表达;胃炎与胃癌组之间Fas和bcl-2表达呈负相关,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形成发挥一定作用;Fas基因的过度表达诱导胃炎发生,而弱表达又为胃粘膜细胞癌变提供了条件;bcl-2与Fas基因的表达失衡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陶璐  张蔚  黄丽琼  杨洋 《山东医药》2008,48(47):81-82
采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宫颈癌、30例宫颈癌前病变及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D24mRNA。结果显示,CD24mRNA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对值)分别为0.113&#177;0.059、0.302&#177;0.053,两者相比,P〈0.05;CD24mRNA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认为在正常宫颈到宫颈癌的演变过程中,CD24mRNA的表达逐渐呈上升趋势,可作为预测宫颈肿瘤恶变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吴巍  袁耀宗 《胃肠病学》2008,13(10):623-625
胃癌内镜形态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联已逐步阐明,依据早期胃癌的形态鉴别其组织分化类型已成为可能。上皮内瘤变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其进展至胃癌的概率不一,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的关系密切。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国际诊断标准初步解决了胃黏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学评价这一难题。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H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构建包含正常胃黏膜组织、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MSH2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组织的表达变化趋势。结果在正常胃黏膜、肠化、异型增生、胃癌中MSH2表达呈递增趋势。结论组织芯片具有高效、快速、低耗、自身内对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MSH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的表达与正常胃黏膜比较均有较大差异,与胃癌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的 MUC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用 BC1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 MUC1基因核心蛋白的表达。结果: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 MUC1基因产物(100%),而肠化组织及胃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9%、63.0%;胃癌组织中 MUC1基因表达与癌组织大小(P<0.01)、淋巴结转移(P<0.05)和临床分期(P<0.01)有明显的相关;胃癌组织中 MUC1基因表达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随着 MUC1基因表达的增强,淋巴结转移减少,临床Ⅰ—Ⅱ期的比例增多,不同类型肠化中 MUC1基因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上述结论强烈提示用 BC1抗体检测的 MUC1基因是胃癌进展有用标志,与胃癌的临床病理行为密切相关,而与肠化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9.
生存素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勤  陈锡美 《胃肠病学》2004,9(6):351-354
背景: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成员,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对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生存素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阐明生存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鄄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mRNA和蛋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2.5%、25.0%和59.6%,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0%、15.0%和51.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累及浆膜层、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未累及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Ⅰ~Ⅱ期者(P<0.05)。结论:生存素在胃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生存素基因可能参与了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至胃癌的转化过程,可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调控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异常变化。探讨细胞凋亡在胃癌演变中的作用。方法对128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人,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殖及 bcl-2/bax 表达。结果正常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生化、不典型增生、胃癌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58±1.92)%、(10.14±2.56)%、(24.6±35.19)%、(26.26±9.34)%、(19.354.04)%、(19.81±4.66)%;PCNA 指数分别为(3.93±1.02)%、(13.58±4.65)%、(20.16±4.8±9)%、(24.30±4.44)%、(39.79±6.37)%、(54.79±10.6)%%;bcl-2蛋白表达分别为:18.6%、20%、38.5%、44.4%、58.3%;bax 蛋白表达分别为20%、51.2%、55%、30.85%、27.8%、16.7%。结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起初三个阶段细胞凋亡和 PCNA 同时增加,而至肠化生后,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减少,PCNA 指数显著增加;凋亡调控基因 bcl-2和 bax 的比值逐渐增加,尤其肠化生阶段后增加显著。说明在胃癌演变过程中它们起重要作用。临床防治胃癌发生应从肠化生之前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