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临床明确诊断的M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过.结果 在170例病例中,男59例,女111例;首次发病年龄10~69岁,平均(36.9±11.9)岁;病程4d至32年,平均(4.34±5.25)年.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视觉损害为主.存在明显发病诱因的共122例(71.8%),以感冒和疲劳为主.不同临床类型、不同复发次数的MS患者的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患者首次发病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误诊率为12.4%,以脑炎和脑梗死为主.结论 了解多发性硬化临床特征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苏州地区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McDonald诊断标准确诊的9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病变部位、病程分型、治疗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99例MS患者中,男45例,女54例,首次发病年龄12~67岁,发病高峰年龄在25~50岁.9例(9.1%)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31例(31.3%)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以感染和发热多见.首发症状以视力减退(31.3%)、运动障碍(30.3%)及感觉障碍(19.2%)多见.病变累及部位以脊髓(63.6%)最常见,其次为大脑(54.5%)和视神经(53.5%).复发-缓解型最多,共57例(57.6%).2例(2.0%)患者有MS家族史. 结论 苏州地区MS的临床特征与亚洲其他国家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 4 5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析 ,探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择 4 5例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的病例 ,对临床表现 ,实验检查及治疗分析。结果 多发性硬化中以青壮年多见 ,临床以视神经脊髓型占多数MRI、EP及脑脊液免疫学对MS的诊断水平有所提高 ,治疗首选激素。结论 MS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 ,MRI、ER及脑脊液免疫学检查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诊断,加深对MS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12例M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诱发电位、脑脊液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S青年女性多见,病灶多发及病程反复为其临床特点。结论:MRI为最有效辅助检查手段,诱发电位和CSF中寡克隆区带(OCB)及IgG指数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以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复杂,首发症状多种多样,以发作性构音障碍起病的MS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而且容易与CNS其他疾病,如TIA、癫痫等相混淆,导致误诊.为进一步提高MS早期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现报告1例以发作性构音障碍为首发症状的MS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头痛与多发性硬化(MS)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71例MS患者,其中头痛组51例,非头痛组120例,分析头痛组原发性头痛的特征及不同类型头痛的发病情况。对比头痛组和非头痛组的病程、发病类型、影像学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29.8%的MS患者伴有原发性头痛,2/3患者头痛早于MS症状,头痛以颞侧、枕部好发,搏动性、紧缩性痛常见,持续4 h以上,发作较频繁,多为中、重度疼痛。多有3处以上(90.2%)的发病部位,脑干、丘脑、胼胝体处的病灶明显多于非头痛组。偏头痛(47.1%)最常见,以年轻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 MS)多见。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 MS)好发紧张型头痛,年龄较偏头痛患者更大(P<0.05)。头痛组患者较非头痛组患者更易合并脑梗死(P<0.05)。结论近1/3的MS患者伴有原发性头痛,年轻患者多见,病灶较多,脑干为主,疼痛较严重,偏头痛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MS多见于青壮年,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多数无明显诱因,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及视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全部症状和体征以肢体无力及感觉障碍为主,颅脑MRI及诱发电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结论根据临床特点,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能大大提高临床确诊率,其中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8.
82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成  单叔煤  徐敏 《医学综述》2009,15(10):1589-1590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诊断明确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MRI)资料。结果MS好发于青壮年(84.0%),平均发病年龄(32.4±9.9)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6∶1),常见临床症状为肢体无力79.3%、感觉障碍39.0%、视力障碍31.7%、语言障碍29.3%和精神障碍14.6%等。MS病灶可仅位于脑内或仅位于脊髓内;或脑与脊髓和胼胝体。病灶多呈斑片状;在T1加权像上可为低、稍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多为高信号。结论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徐强华 《吉林医学》2008,29(21):1882-188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2007年间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期间共收住MS患者共82例,男24例,女58例;发病年龄平均29.25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感觉障碍,其中以浅感觉障碍为主,另外视神经损害亦多见。治疗采用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为主,效果肯定。结论:MS临床表现以脑神经受损较为突出,亦伴有部分PNS受损,糖皮质激素对于MS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的临床特点。方法 综合分析 2 7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变部位、重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MS多见于青年女性 ,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病程多呈缓解复发 ,多数无明显诱因 ,脊髓、视神经受累多见 ,电生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 ,综合神经电生理、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能大大提高临床确诊率 ,其中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梅  张亚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2):1913-1914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以大脑损害为主(83.7%),其次为脊髓损害(51.4%),脑干损害(35.1%)。MRI显示病灶大小不一,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脑室旁病灶多为椭圆形或线条形,多垂直于侧脑室。增强扫描可提高MRI对MS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结论MRI能早期发现多发性硬化的病灶,并可动态观察硬化斑的消退、进展与转归。MRI是辅助诊断MS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6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包括临床一般资料、症候定位、重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MS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起病较急,病程多缓解复发,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诱因之一,脊髓、视神经受累多见,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综合免疫学、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能大大提高临床确诊率,MS分期有助于诊治及判断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对20例MS患者的起病和临床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以急性和亚急性起病为主,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45%)最常见,其次为肢体无力(20%),感觉障碍(10%)。结论国内MS的发病,起病急,病程短,视神经及脊髓易受侵犯,小脑脑干较少受累,临床表现中以视神经受损及肢体无力为主。急性,亚急性期应用激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蒙仁玖 《吉林医学》2012,33(15):3267-3268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被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对收治的12例多发性硬化(MS)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结果:未按正常诊断思维步骤进行诊断、未充分认识MS临床的特殊性和未能充分运用辅助检查致使多发性硬化易被误诊为脑梗死。结论:对多发性硬化要按正常诊断,充分认识MS临床的特殊性结合多项辅助检查可提高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医药信息     
多发性硬化脑脊液检测新标准最近,多发性硬化(MS)国际专家组提出了诊断MS的脑脊液(CSF)检测新标准,这一发表在6月份出版的ArchcNeurol(2005,62:865)上的新指南,是对国际MS委员会提出的MS诊断标准的补充;虽然国际MS委员会认为CSF检测有助于MS的诊断,但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准,新指南弥补了其不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Freedman说,为提高诊断特异性,减少误诊率,国际MS委员会建议同时采用临床和辅助检查标准,后者包括脑磁共振(MRl)、诱发电位和CSF检查等。虽然该委员会提出了严格的MRI影像学诊断标准,但CSF检测标准不够完善。目前世界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眼部发病的临床特征、诊治和病情转归.[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我院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Poser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其全身和眼部发病特征及治疗情况,并随访追踪病情转归.[结果]多发性硬化多见20~50岁女性患者,25.4%(18/72)以眼部为首发症状,其中83.3%(15/18)表现视神经炎;12.5%(9/72)眼部和其他部位同时发病;尚有22.2%(16/72)在患病过程中出现视神经炎.视神经炎临床表现呈复发-缓解型,多次复发预后差.首次患病缓解后两年内75%~88%患者累及其他部位.首次患病核磁共振(MRI)联合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SEP)等检查,可提高MS的诊断率.急性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或联合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缓解期使用干扰素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降低致盲率.[结论]MS患者眼部是常见受累器官之一,并常见首发眼部受累,多表现视神经炎.视神经炎临床表现呈复发一缓解型.首次患病行MRI联合VEP、BAEP、SSEP等检查,可提高MS的诊断率.联合使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干扰素等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率,降低致盲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脑和脊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特征及其与生活质量、残疾程度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70例临床诊断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MRI检查,并进行生活质量、残疾状况、焦虑和抑郁状态评分.结果 脑内病变部位以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和额叶多见;脊髓单病灶以1~2个椎体长度多见,融合病灶以4~5个椎体长度多见;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MS脑脊髓混合损害和单纯脊髓损害3种类型的比较,NMO患者的脊髓病灶最长;MS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焦虑和抑郁受病灶的分布影响.结论 MRI检查有利于MS的早期诊断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32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综合分析MS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复杂,发病快慢不一,病程长短不一,仅靠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结合脑脊液、免疫学、CT、MRI检查,可提高诊断MS的确诊率。本组应用激素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综合运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可提高MS早期诊断率,以大剂量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中国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难点。方法 基于中国多发性硬化调研项目结果,回顾性分析557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分组对比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评分(Kurtzke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诊断类型、发病后就诊及确诊时间等。结果 557名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2.09∶1,平均发病年龄为(34.9±11.2)岁。平均病程(66.8±61.5)个月。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是主要诊断类型(69.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62.1%)。EDSS评分中位数2.5分。发病频率集中在每年发作1次(23.9%)和每2~4年发作1次(21.9%)。83.9%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就诊,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0.28±1.11)年。55.1%的患者首次就诊即确诊,首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长为(0.91±2.36)年。与RRMS相比,进展型MS的病程长度、感觉症状、括约肌障碍比例及EDSS显著增加。结论 中国人群MS的临床特点与高加索人种部分相似,如发病年龄、性别、症状构成及比例,同时中国人群MS也具有自己的特征,如较低的RRMS比例、较低的疾病严重程度。对于多发性硬化这种疾病的知晓率低、发病后未及时就诊、首次发作不能确诊是诊断的难点,今后需通过提高普通人群和基层医生对MS的认识来缩短就诊及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眼部症状等.抑郁是多发性硬化中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关于多发性硬化中抑郁的时点发生率为15%~40%,病程中发生率为40%~60%,约为普通人群的10倍[1] .抑郁状态不仅导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增加自杀风险,而且加重认知障碍,降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