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的临床转归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38例ELBW、VLBW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儿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儿临床转归与胎龄、体质量、双胎或多胎、母亲围产期病史以及母亲既往病史有关(P<0.05)。患儿体质量、双胎或多胎为负性临床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母亲围产期病史中胎膜早破是负性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LBW与VLBW的生存率较低、并发症多,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多。在提高临床诊疗和护理质量的同时,应加强围生期保健治疗及护理宣教,及早发现影响ELBW与VLBW临床结局的不利因素,及时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早产极低出生和超低出生体重儿96例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相英 《当代医学》2010,16(34):14-15
虽然随着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成立,医护质量的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的成活率已大大提高,但在我们基层医院,其死亡率仍占新生儿监护病房的首位,且存活下来致残率较高,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VLBW和ELBW是新生儿科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ELBW)离开暖箱入普通婴儿床的适宜时间及护理。方法对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54例VLBW/ELBW,体温超过36.8℃给予降低箱温0.5℃,直至箱温降低至30.5℃,当暖箱温度≤30.5℃患儿可以维持正常体温,当排除生理需要(如饥饿、排便)等影响因素后,患儿仍在暖箱内表现出烦躁或哭闹时,给予患儿出暖箱入婴儿床护理。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性别、出生胎龄、出生校正胎龄、出箱日龄、出箱时的奶量、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出箱体质量、出箱奶量、出箱日龄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为出生校正胎龄、出箱体质量和出箱奶量。结论VLBW/ELBW出暖箱入婴儿床的时间应结合患儿的胎龄、体质量、奶量等综合因素,并且及时出箱,使患儿尽快适应外界环境,尽早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提高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存活率及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2005—2010年我科收治的54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并发症15例(27.7%)、胎膜早破10例(18.5%)、多胎妊娠(14.8%)、前置胎盘出血5例(9.3%)。54例VLBWI中45例治愈(79.6%),7例(12.9%)放弃,院内死亡4例(7.4%),存活率79.6%。其中造成预后不良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败血症等。呼吸道管理与营养支持是VLBWI两大关键问题。结论:尽可能降低VLBWI的发生率。VLBWI的转归可能与发生并发症及严重程度相关。及时恰当的出生时复苏和对各种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提高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的保障。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和败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强化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住院早产儿的短期生长、内环境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入住NICU的早产儿根据不同奶方分为早产奶组、母乳组、强化母乳组(HMF组),比较其生长指标、血生化、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共147例早产儿符合要求,体质量增长速率在早产奶组、母乳组、HMF组各为(19.44±5.14)、(14.53±5.86)、(17.09±5.81)g·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围增长速率在早产奶组(0.72±0.34)cm/w和HMF组(0.71±0.29)cm/w高于母乳组(0.51±0.34)cm/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或超过出生体质量时间在早产奶组(8.55±3.20)d和HMF组(9.43±4.53)d患儿中较母乳组(10.93±3.0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早产奶组和HMF组的头围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明显低于母乳组(P<0.05);喂养不耐受率早产奶组(15.52%)高于母乳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F喂养可在有效控制感染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前提下优化早产儿院内体质量和头围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的存活率及其存活质量逐渐提高。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NICU对VLBW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影响因素,为RDS的防治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133例收治入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分为RDS组和非RDS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VLBW RDS的影响因素。结果 RDS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1min Apgar、5min Apgar评分均低于非RDS组(P<0.05),RDS组的住院时长、母亲孕产次、新生儿肺炎率、胎盘早剥率均高于非RDS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质量、小胎龄、多孕产次、春冬季出生及胎盘早剥是VLBW 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LBW患儿RDS受多因素共同作用,可通过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新生儿复苏水平等方式来改善RDS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方法和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喂养方法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喂养不耐受性(FI)的相关性,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最合适喂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50例(VLBW112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早期经口微量喂养、饲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微量输液泵间断喂养(IBG)、微量输液泵持续喂养(CNG)等四种喂养方法,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不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结果不同喂养方法中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FI发生率27.8%(VLBW为28%),管饲持续喂养FI发生率24.3%(VLBW为28.1%),均较间断喂养低(P〈0.05);VLBW中,不同喂养方法达到FEF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G(15.6±2.1)d较IBG(19.8±2.2)d、(18.8±2.0)d达到FEF早(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增加喂养耐受性,经口微量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低;管饲法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耐受CNG喂养,且达到FEF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52例2015年6月—2020年5月出生的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诊断为BPD将其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比较两组患者BP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独立高危因素。结果 共有2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确诊BPD的患儿71例,发病率2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吸氧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CPAP通气时间、PS使用、动脉导管未闭(PDA)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和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早产儿孕母BPD发病率较高(P<0.05);非BPD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高于BPD组(P<0.05);BPD组与非BPD组在产妇年龄、分娩方式、胎膜早破、产前感染、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糖和妊娠期甲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I)的救治情况。方法将我院NICU自2004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506例VLBWI和ELBWI分成前后4年2组,比较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转归情况。结果后4年组和前4年组相比,主要并发症如窒息、硬肿症、肺透明膜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但治愈率增高,病死率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断提高NICU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进行产儿科合作,开展宫内转运,加强基层网络医院医护人员的培训,重视细节化管理,可明显降低本地区此类患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观察方法。方法本文报告2005年2月至2007年1月我科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其中治愈19例(47.5%),好转6例(15%),死亡10例(25%),放弃治疗6例(15%)。结果窒息,持续低体温,感染、呼吸窘迫综合症为基层医院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预防早产,提高抢救复苏技术,防止宫内和产时缺氧,加强出生后监护治疗,对提高VLBWI存活率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出院后的系统化随访探讨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院后的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18例,出院后定期回科室随访门诊完成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评测,获得相关测评数据;同时接受个体化的早期干预。结果:218例纳入对象中,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5例。218例对象中,最小胎龄25+6周,最小出生体质量650 g;平均胎龄(31.06±1.5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7±0.18) kg。随访至矫正(14.53±2.36)个月,身高、体质量及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者分别为5.05%、5.50%及2.65%;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完成神经行为测评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均≤69分者18例(8.26%)、均≥80分107例(49.08%);3例(1.37%)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根据出生体质量分组,超低出生体质量组(n=25)MDI评分[(74.84±13.30)分]明显低于极低出生体质量组[(n=193,(81.47±11.86)分]。根据不同出生胎龄分组,胎龄<28周组的MDI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28~31+6周组和≥32周组)。MDI和PDI评分异常组(<70分)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及母亲妊娠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生率高于评分正常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头颅MRI异常、母亲ICP是发生神经发育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滞后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者,神经发育滞后发生率越高。需要长期规范随访及早期干预,减少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室中高危新生儿听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的高危儿听力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完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方法对681例在NICU住院的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和诊断,检查结果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NICU听力障碍率2.39%,听神经病发病率0.34%;住院期间听力初筛未通过率高,42d复筛通过率高;听损伤的主要高危因素是:早产、高胆红素血症、颅面形态畸形和宫内感染。结论NICU高危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发人群,需重点关注;NICU高危儿的听力状况存在着各种变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快速听性脑干发应是NICU高危儿较适宜的听力筛查模式,42d是联合筛查较适宜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张春蕾 《广西医学》2005,27(7):1103-1103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活产婴,死亡率较高,国内报道为63%~74%,国外为33%~70%。VLBW最常见的4大死亡原因为出生时严重窒息、胎膜早破后引起的宫内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生活力低下。可见有效的呼吸管理是提高VLBW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就我科VLBW护理工作中的呼吸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12年回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我院逐步建立的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实施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前后,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及其相关资料,分析高危儿管理后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如围生期死亡率、窒息发生率、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死亡率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合并症、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围产因素、干预效果等。结果围生期高危儿管理系统建立前后对比显示,尽管分娩数逐年增加,但围生儿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窒息率明显下降(P=0.000);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不断提高;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依次胎儿宫内窘迫(30.5%)、母亲早期感染史(28.5%)、母亲妊娠糖尿病者(27.8%)、足月小样儿(26.7%)、早产儿(25.8%)、新生儿窒息(25.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3.1%)、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史(20.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9%)等;实施系统管理高危儿较门诊对照组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现早、疗程短、疗效好。结论围生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确实能有效提高围生高危儿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极低体质量儿(VLBW)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77例肠外营养时间大于2周的极低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在用营养液前、2周、3周、4周和停药1周后,分别检测其肝功能,对胆汁淤积组及非胆汁淤积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77例患儿中有17例发生胆汁淤积,发生率为22.07%,胆汁淤积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成反比(P〈0.05);对胆汁淤积组与非胆汁淤积组22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胎膜早破、早产儿视网膜疾病、禁食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氨基酸和脂肪的摄入量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均P〈0.05),对上述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胎膜早破和禁食时间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胎龄愈小,体质量愈低,PNAC的发生率愈高;积极控制产前感染,尽早开展微量喂养,缩短肠外营养时间,能够减少出生极低体质量儿PN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相关产科因素,以降低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分娩的486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和42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儿占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总数的89.51%,胎龄主要集中在28~32周(62.35%)。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比例(84.16%)远远大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5.84%)。孕妇剖宫产率为68.15%,初产妇占孕妇总数的77.75%。造成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常见产科因素为子痫前期重度、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宫颈机能不全、羊水量异常等。结论28~32周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产儿科医师工作的重点对象。存在子痫前期重度、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宫颈机能不全、羊水量异常等产科因素的初产妇生产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8.
陈多姿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72-1774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 infant, ELBWI)由于生命体征不稳定,宫内储备差,同时各器官系统功能极不成熟,因此适时合理地提供类似于宫内营养,保证ELBWI从宫内至宫外的平稳过渡,使其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成为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建立及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技能的快速发展, ELBWI成活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其病死率和病残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年9月~2005年9月收治的2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治愈出院170例,治愈率75.2%;随体重增加而上升(P〈0.05);治愈者平均住院(27±13)d,住院天数随体重增加而缩短(P〈0.05);病死30例,病死率13.2%;病死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P〈0.01)。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27.8%),胎膜早破(22.5%),妊娠并发症13.7%,习惯性流产2.6%,妊娠患内科慢性疾病(1.76%)和原因不明(31.6%)。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以上并发症,≤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达85.3%,其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P〈0.01),存活率85.1%,体重≤1000g,存活率56.3%。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颅内出血。结论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收住NICU病房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防止院内感染;对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表面活性物质和高频通气治疗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孕母分娩新生儿的患病情况,及孕母血压程度与新生儿疾病的关系。方法分析妊娠高血压疾病母亲分娩新生儿宫内发育迟缓致体格发育和器官成熟异常及其他相关疾病患病情况,比较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与宫内发育迟缓、脑发育不成熟及严重脑损伤等严重新生儿疾病的关系,并与健康孕母所顺产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妊娠高血压疾病孕母所分娩的新生儿中小于胎龄儿共44例(17.8%);发生窒息58例(23.5%),其中重度窒息12例(4.8%),脑损伤53例(21.5%);脑发育不成熟32例(13.0%)。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分娩的新生儿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者(P <0.05)。结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引起多种新生儿疾病,严重新生儿疾病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程度有关;脑发育不成熟和脑损伤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