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符合准入标准的83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A组)40例及对照组(B组)43例,观察记录两组输血量、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率100%,失血量、术后输血量A组与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安全有效,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TKA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缝合关节囊完成后仅给予观察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观察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血红蛋白下降率。结果两组患者APTT、PT、纤维蛋白原及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血量、总失血量及血红蛋白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症状。结论给予TKA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有助于减少术后失血量,且未提高术后P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后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患者术后不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凝血3项。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松开止血带时与术后3小时,两组患者的凝血3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此药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2月-2016年0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根据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是否注射氨甲环酸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注射10 ml(1.0 g)氨甲环酸并放置高负压引流瓶;对照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囊壁周围局部注射10 ml生理盐水,同样放置高负压引流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和总失血量,并比较其术后输血率、输血量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HCT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输血率和接受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7%及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负压引流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可以降低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及输血需求,并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桂林市中医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关节囊缝合后关节腔500 mg/5mL氨甲环酸混合50 mL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注射50 mL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放置引流管,观察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同时,比较置换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输血情况及1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均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无输血情况,对照组术后3人输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及输血率,对术后功能恢复及血栓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静脉重复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30例;单次剂量组1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双次剂量组1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d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术后1个月随访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必要时超声检查。结果单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504-156)mL、(3524-237)mL;双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6±198)mL、(221±216)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减少量为(2.2±0.7)g/dL]及双次剂量组[减少量为(1.6±0.5)g/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0.4±0.2)u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0.7±0.6)U和对照组(1.64-0.8)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剂量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术后重复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及对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组手术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失血量,并且统计输血量与输血率;查术前、术后24 h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PC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术后48 h再次复查HGB、PCV,观察指标变化;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并统计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与输血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Hb水平、PCV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T、aPTT、TT、PLT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Fbg低于对照组,但均属正常范围波动;两组发生DVT、肺栓塞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术后的出血,同时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4例患者,男9例,女65例。年龄57—83(67.2±6.8)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氨甲环酸组松止血带前30min将氨甲环酸1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72.3±38.7)ml和(769.6±34.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手术总失血量分别为(691.8±88.7)ml和(968.5±38.2)m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患者TKA围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手术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采用软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后关节腔内注射20 mL溶有1.0 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术后夹闭引流管4 h后放开;对照组术后直接向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同样夹闭引流管4 h后放开。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复查血常规指标、术后并发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2 d总的引流量、输血人数及输血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凝血功能、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术后出血量、输血率,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共60例(60膝),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术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并予关节腔内注入氨甲环酸60 m L(0.6 g)且保持引流管关闭3 h,对照组未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术中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60 m L,并保持引流管开放,两组引流管均于术后48 h拔除。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侧、体重指数、ASA评分、PT、APTT、FIB、术前HGB和H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HGB和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后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并维持引流管夹闭3 h,能有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赵栋  王文良  张玲  董辉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405-4407
目的 探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6—12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2例(常规组),以及2016年3—9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多途径应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46例(TXA组)为研究对象。常规组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TXA组切皮前10 min静脉滴注1 g TXA ,缝合完成后自引流管注入1 g TXA,术后6、12、24 h分别静脉滴注1 g TXA。记录两组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 TXA组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分别为(224±59)、(486±69)ml,均低于常规组的(361±70)、(633±79)ml(P<0.05)。TXA组输血率为6.5%(3/46),低于常规组的46.2%(24/52)(P<0.05)。TXA组、常规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4.3%(2/46)、7.7%(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局部联合静脉应用TXA可减少TKA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下肢DVT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注射液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 年3 月-2016 年8 月于该院收治的147 例初次实施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类风湿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以及对照组3组,每组患者49 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半小时和间隔12 h 后使用头孢呋辛1.5 g以预防出现感染,对于对头孢呋辛过敏的患者则在术前2 h给予克林霉素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止血带下完成,麻醉方式均为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在手术完成时缝合伤口并运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单次使用组患者在术前半小时给予10 mg/kg 的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滴注,而重复使用组则分别在术前半小时给予10 mg/kg 的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滴注,安装好假体后在患者假体周围再次注射50 ml 氨甲环酸注射液,而对照组患者则在手术前后不再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患者住院期间应选择低分子肝素进行药物预防,出院后则口服10 mg 的利伐沙班至术后2周左右,每天服用1次。分析比较3 组患者的隐形失血量和总失血量以及术中失血量、引流量、输血患者比例、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等指标。结果重复使用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和术后总失血量等均低于单次使用组患者,而单次使用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和术后总失血量等则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患者的输血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χ2=3.984 和5.482,P <0.05),而单次使用组的输血患者比例则高于重复使用组(χ2=8.182,P <0.05)。各组患者术后均无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出现,单次使用组有4 例患者出现肌间静脉血栓,而重复使用组和对照组则各有3 例患者出现肌间静脉血栓,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 >0.05)。结论氨甲环酸注射液能够在不增加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同时,有 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减少患者的输血比例和输血量,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经过滤抗凝后回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②方法使用回顾性评估设计,将42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15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27例,进行了自体血回输。分析自体血经过滤后回输的影响、出血倾向、出血量、异体输血比例和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等因素。③结果术后48小时内异体输血比例A组为26.7%(4/15),B组为0;术后14天异体输血比例A组为46.7%(7/15),B组为7.4%(2/27);平均出血量A组为(600&#177;150)mL,B组为(590&#177;160)mL;术后第1、7和14天血红蛋白水平平均下降值:A组分别为(2.9&#177;1.5)、(2.9&#177;1.6)和(2.3&#177;1.5)g/dL ,B组分别为(2.7&#177;0.8)、(4.0&#177;1.0)和(2.9&#177;1.3) g/dL。④结论自体血回输降低了异体输血的比例,而血液抗凝并没有增加出血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血的自体回输在节约用血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间应用的止血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本院骨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松止血带前0.5 h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对照组松止血带时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比较两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D二聚体(D-dimer,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与药物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与输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输血率为21.67%(13/60),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25/60),P0.05。手术后,观察组Hb、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D-D、aPTT、PT与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氨甲环酸松止血带前0.5 h应用有助于明显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止血效果,降低输血率,且不同时间应用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开皮肤前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0.3±20.7)ml和(310.4±23.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63.5±34.5)ml和(675.3±3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总失血量分别为(980.6±28.2)ml和(1 250.3±2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手术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初次同期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3年4月-2014年4月同期行双侧 TKA 的2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3例、对照组103例,试验组在第2条膝关节 TKA 术毕松止血带之前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L 生理盐水后静点完毕;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将250 mL 生理盐水静点完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17.48±214.40)mL 和(357.38±325.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1628.10±570.32)mL 和(2120.11±529.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出现皮下瘀斑患者41例(39.81%),对照组76例(73.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7,P <0.001)。两组术前、术后3 h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及术后1个月复查双下肢血管 B 超,未见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结论初次同期行双侧 TKA 手术中于第2条膝关节 TKA 术毕松止血带之前静脉给予TXA 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降低输血风险及输血费用,明显减少双下肢瘀斑发生率及瘀斑面积,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肺栓塞(P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滴氨甲环酸 (TXA) 联合关节腔注入肾上腺素 (EPI) 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失血量及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2例初次行单侧TKA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不同的给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TXA+EPI组 (n=31) :松止血带前10 min给予TXA静滴 (10 mg/kg) , 在缝合关节囊结束前向关节腔内注入EPI稀释液50 m L (1:200 000) , 注射后夹闭引流管2 h;TXA组 (n=31) :于松止血带前10 min给予TXA静滴 (10mg/kg) , 同时术后夹闭引流管2 h;EPI组 (n=30) :在缝合关节囊结束前向关节腔内注入EPI稀释液50 m L (1:200 000) , 注射后夹闭引流管2 h;对照组 (n=30) :仅术后夹闭引流管2 h.观察四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35 d髌上及髌下10 cm周径平均变化值、术后7 d膝关节HSS评分, 术后7 d完善双下肢血管超声, 随访3月, 明确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TXA+EPI组、TXA组、EPI组较对照组在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35 d髌上及髌下10 cm周径平均变化值上均显著降低 (P<0.05) , 但在术后引流量上, EPI组较TXA组减少更加明显, 差异显著 (P<0.05) , 其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7 d HSS评分TXA+EPI组要高于其余3组 (P<0.05) .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明显减少了初次单侧TKA术后失血, 减轻了TKA术后膝关节肿胀, 促进了患者早期膝关节的功能锻炼, 加速了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有可能造成伤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临床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